关于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2021-01-02 10:25王廷臣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江北新区南京

王廷臣

(南京江北新区中心区发展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一、南京江北新区概况

南京江北新区,于2015年6月获批设立,为全国第13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江北新区位于南京市长江以北,规划面积788平方公里(其中直管区386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万。2019年,江北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80亿元,在全国19个国家级新区中排名第6位。

2019年8月,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设立。江苏自贸区包括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其中南京片区主要位于江北新区范围内,面积39.55平方公里。江北新区因此成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的“双区叠加”的优势区域。

二、南京江北新区发展因素分析

南京江北新区地处苏皖交界处,区位条件优越,拥有南京高新区、海峡两岸科工园等产业园区,产业基础雄厚,自然环境优异,发展承载能力强,有着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江北新区地处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的交汇处,承接上海,横贯东西,覆盖江苏,连南接北,长江、京沪铁路等多条交通要道在此交汇,通江达海,是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2)产业基础雄厚。江北新区拥有国家级、省级园区5个,有着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汽车制造、钢铁材料、石油化工等产业体系,产业基础雄厚,后发优势明显。

(3)基础设施较完善。江北新区有着铁路、公路、水运、管道等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多条桥梁、轨道交通、过江隧道穿江而过,快速路网与周边区域互联互通。随着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开通,江海转运枢纽作用愈发凸显。

(4)创新资源汇聚。江北新区拥有南京工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十余所高校,50多个科技创新平台和工程技术中心,集聚数百家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有着很好的人才基础优势和科教创新资源。

(5)自然禀赋突出。江北新区南临长江,北倚老山,拥有近百公里的长江岸线、十余公里的滨江风光带和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河网密布,环境优美,适合宜居建业。

(6)政策优势明显。江北新区有着“双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深化投资领域改革,努力推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三、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现状与不足

1.发展现状

江北新区通过对产业发展趋势的研究,确立了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的“两城一中心”产业定位,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成立五年来,江北新区坚持以实体产业为基础,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产业培育引导,加速聚集创新资源,行政审批更加高效,高端人才不断涌入,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在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开始形成行业影响力,新金融中心建设也在不断推进。

(1)经济实现快速增长,区域发展带动作用明显。江北新区成立5年以来,依靠国家重大战略叠加红利,不断实现营商环境优化,促进产业加速集聚,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净增1300亿元,经济增速连续9个季度领跑全省。2020年1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更是达到7.4%,区域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2)覆盖上下游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初具规模。江北新区集成电路产业从零起步,发展成为覆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上下游产业链,集聚超过300余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实现产值近500亿元。

(3)强化产业升级,打造生命健康产业地图。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在原来已有产业的基础上,强化产业升级,发展成为涵盖医药研发、生物制药、诊断试剂、基因检测、医疗器械、医药销售、健康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从180余家增长到近千家,营收近千亿元。

(4)加快载体建设,发力新金融产业。新金融中心正加快载体建设,已建成扬子江新金融示范区、健康金融大厦等,明年将有多个新增载体陆续投入使用,而且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地下空间工程——地下空间一期及新金融中心一期建设。立足资管、基金、银行、保险四大产业方向,集聚各类金融企业700余家,引进工银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260余家新金融机构,引入华泰证券产业基金、毅达产业基金等400余只基金,认缴规模将近5000亿元。

(5)企业规模不断做大,上市公司数量成倍增长。2017年以来,江北新区直管区新增上市公司11家,总数达到20家,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以往二十年总和,诞生了南京地区首家科创板挂牌上市企业——南微医学、创业板注册制首批上市企业——南大环境,已上市公司如健友股份、基蛋生物、南钢股份、焦点科技、擎天科技等在江北新区的产业扶持下不断做强、做大。

2.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江北新区虽然在产业培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龙头项目招引、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建设、群众获得感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产业的发展。

(1)在产业招引方面,江北新区签约项目不断,但是依然缺少知名度高的龙头标杆性项目和总部项目,从而导致对产业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吸引力不强,缺少示范效应,影响产业做强、做大。

(2)在招引项目的来源看,偏向国际化的招商项目较多,如南丁格尔护理学院、托马斯国际学校、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哈佛大学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学中心等国际合作项目。在当今逆全球化抬头的背景下,国际合作项目的落地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国际合作项目对于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不够,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足。

(3)从配套设施来看,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建设依然不足。江北新区成立以来,多条城市道路建成投用,桥北、大厂地区局部交通不断改善,道路整治与环境提升工程成果显著,交通通达程度大幅提升;引进鼓楼幼儿园、南京一中、托马斯国际学校等多所学校,新添鼓楼医院、南医大第四附属医院等三甲医院,民生服务能力逐渐增强。但是面对日益增加的人口流入,江北大道快速路和现有过江通道已经捉襟见肘。同时,在新区范围内,尤其是核心区内,产业载体不够,导致产业无法落位,影响产业培育发展。

四、关于对南京江北新区产业发展的思考

(1)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江北新区成立以来,已投用的产业载体非常多,但是面对日益增多的落地项目,已有的产业载体仍显不足。在交通方面,江北新区已经有南京长江大桥、八卦洲过江通道、地铁3号线、地铁10号线等多条过江通道与南京江南主城相通。但是,已有的过江通道均已满负荷运行。因此,江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尽快推进长江五桥建成通车,南京北站、地铁11号线和4号线二期开工,和燕路、建宁路等过江通道建设,以及扬子江国际会议中心、南京美术馆新馆、江北图书馆等文体服务设施建成投用,增强对地区发展的支撑能力。

(2)坚持产业定位,以产业带动区域发展。江北新区急需坚定主导产业定位,聚焦“两城一中心”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举办行业交流、会议研讨等,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度沟通交流,积极营造行业氛围,打造行业知名度,形成行业集聚效应;坚持以重点项目带动产业导入,通过龙头项目引领产业集聚,发挥示范效应;强化高位协调,对于有行业影响力的重点项目,高层对接、专项推进,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保障项目快速落地。

(3)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升地区营商环境。产业发展不仅仅依靠区域的区位优势,更依赖于当地的营商环境。江北新区成立以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促使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在全省率先实现了“2330”改革目标,企业注册、审批等事项的办理时间大幅缩短、申报材料大幅减少。在新形势下,江北新区需要不断优化行政审批流程,争取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以专业化的服务解决企业落地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改善江北新区的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的办事成本,以改革的“加速度”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项目和成果落地。

(4)不断汇聚高端人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江北新区在吸引国际化创新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创新龙头集群效应不断彰显。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江北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吸引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外院士、国家级等高端人才上百人,科技工作人员4万余人。未来,江北新区应不断加强创新引领,搭建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加速高端人才汇集,积聚创新资源,不断优化宜居宜业环境,增强区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5)强化政策宣贯兑现,保障产业政策落地。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江北新区先后针对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金融、创新创业、科技企业培育、人才招引、金融支持等多方面、多维度出台了扶持政策,对于地区的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江北新区需要加强政策宣贯、强化政策兑现,保障产业政策落地,从而实现政策的“指挥棒”功能。

(6)加强区域联动,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江北新区与扬州、安徽地市接壤,人员跨域流动频繁,区域联系紧密。因此,江北新区需要在产业招引落位、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用地协调等方面加强与新区内部、江苏省内及长三角区域的沟通,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联动、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江北新区南京
“南京不会忘记”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向晚意卿卿
南京大闯关
古运河旁的江北水城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南京:诚实书店开张
南京、南京
江南的水与江北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