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中教师指导的重要性

2021-01-02 18:40陈小凤
幸福家庭 2021年15期
关键词:游戏内容幼儿

陈小凤

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幼儿锻炼身体、增长知识,实现幼儿的全面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本文从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入手,讨论教师指导对于幼儿游戏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性,阐明教师正确的指导对幼儿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要随时观察幼儿,根据游戏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游戏方式,为幼儿提供正确的游戏指导,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在幼儿游戏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又是幼儿行为的引导者。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锻炼,帮助幼儿更好地学习知识,启蒙幼儿的智慧,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全程关注幼儿的活动表现,在适当的时机,为幼儿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它不仅展现了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而且在教学中将幼儿作为教学的主体,给予了幼儿充分的发挥空间。不同的指导方式产生的具体作用也不同。据笔者了解,教师的指导方式根据是否使用语言可以分为语言指导和非语言指导。语言指导又称指导性言语;非语言指导包括动作指导、标识指导以及音乐指导三种。

动作指导是指教师借助肢体语言发出的指令,如点头、摇头、拍手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设置游戏活动的相应规则,选择不同的肢体语言提示幼儿,以此实现游戏的目的。比如教师点点头表示幼儿的行为是被认可的;教师拍一下手,幼儿就原地起跳一次;教师拍两下手,幼儿就原地起跳两次等。标识指导是指教师借助环境中的各种标志指导幼儿的活动。比如在活动场地的特定位置,教师可以粘贴各种指导性标识,如数字、图案及线条等,便于幼儿理解标识的作用。音乐指导是指教师利用电子琴、铃鼓、口琴等乐器,引导幼儿在听到不同的音乐后主动做出不同的动作反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幼儿的个性特征,丰富游戏活动的形式,适当调整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

一是指导内容过多或模糊,幼儿难以理解。笔者发现,每所幼儿园都会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规划不同的游戏活动区域。由于幼儿的年龄小,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比较短,在游戏活动中不容易明白教师指导行为的具体要求。比如,在踢毽子比赛中,笔者对幼儿说:“小朋友们,请你们按五个人一组的方式自由进行组队,然后一组派一名代表来领一个毽子,在领取的时候大家要做好登记。”等毽子分完后,笔者发现尚有三组幼儿没有登记。这是因为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这么多指令内容。

二是指导方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在游戏活动中,部分教师没有注重指导内容的趣味性,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进行语言指导时,他们会用告知、通知等命令方式,指导幼儿参与各种游戏环节,这容易让幼儿产生抵触心理,不利于发挥指导的作用,从而令幼儿游戏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指导滞后,没有根据幼儿表现及时进行介入指导。据笔者观察,除了介绍游戏规则和帮助幼儿分组,大部分教师不会再参与游戏活动,介入游戏的频率十分低。比如,在丢手绢游戏中,教师让幼儿自由活动,没有随时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部分幼儿违反了游戏规定,教师没有及时进行介入指导,虽事后调整了游戏内容,但已经造成了游戏场面的混乱,降低了幼儿游戏的体验感。

一是引导性原则。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内容,清楚指导的目标以及作用,对幼儿循循善诱,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基于幼儿不同的个体情况,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对不同的幼儿进行不同的指导,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是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教师采用不同的游戏活动形式,设计不同的游戏内容,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对性格不同、习惯不同的幼儿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能随时根据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学习主体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达成游戏指导的目的。

三是生动性原则。幼儿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教师要利用相对直观生动的指导方式,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指导的内容。教师可以增加指導行为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将指导内容游戏化,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

(一)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实际设计指导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在实际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将幼儿放在主体位置,在知识传授、习惯培养、思维发展等方面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帮助幼儿独立成长。据笔者调查,处于学前阶段的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比如,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排列不同的队形、做操以及搬运一些小型的体育器材,基本上大部分幼儿都可以遵循教师的指导进行相应的游戏活动。

在进行一些相对复杂的游戏活动时,教师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指导的内容,让自己的指导行为清晰化,从而便于幼儿理解和执行指导内容。比如,在排球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幼儿说:“在音乐结束前,请所有的小朋友将皮球放到教师的球筐中,我会请值日生检查大家是否把球摆放整齐哦。”在指导发出后,笔者发现所有幼儿都完成了放球的要求,因此,这一指导行为有效。

(二)教师要注重幼儿日常良好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重视游戏活动的教育作用,提高自身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水平,帮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学习一些针对游戏活动的指导性言语,掌握相关的指导知识,提高自身对游戏活动的认知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如,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主动喝水,鼓励幼儿之间互相监督,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配合

教师之间要主动沟通、相互配合,在日常幼儿活动中构建标准统一的指导执行机制。比如,笔者所在班有两位教师,如果第一位教师在游戏结束时用音乐指导幼儿收拾、整理玩具,那么第二位教师也要用同样的音乐进行同样的动作指导,这样有助于幼儿更好地掌握和识别教师的指导要求。否则,幼儿会产生混淆,难以理解不同指导内容的不同作用。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相互配合,为幼儿营造健康、有序、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游戏活动指导。

幼儿年龄较小,生活经验匮乏,专注力和自制力较差。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利用肢体语言、音乐语言和各种标志等,引导幼儿有序进行各种游戏活动。良好的教师指导在幼儿游戏中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是帮助幼儿健康全面成长的教学方式之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和幼儿的理解能力。幼儿教师要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及时更新指导方式,丰富指导言语,增加指导行为的趣味性、生动性、引导性,提升幼儿游戏的教学效果,帮助幼儿健康全面地成长。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城北幼儿园)

猜你喜欢
游戏内容幼儿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主要内容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