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凃 君

(武汉文理学院医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成为社会环境的主要发展特点,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正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沉重的心理负担以及激烈的竞争环境。新时代下因为学业发展、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心理问题而休学或退学的大学生数量变得越来越多,大学生面临着更多新的心理困惑与问题,高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难以应对,这直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育人环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所以,高校要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 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基础,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得到丰富。所谓“三全育人”就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是我国高校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总要求,这三方面要求要统一于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三者缺一不可。具体来说,全员育人要求高校所有教职工都要肩负起育人的职责,包括辅导员、专职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全过程育人要求高校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心理教育贯穿于学生大一到毕业的全过程,使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展开,让心理教育活动贯穿学生大学的学习、生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求高校的育人工作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环节,还要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多个方面进行渗透。基于三全育人理念,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构建协同育人的模式,从多维度、梯度化开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2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健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大学生的数量也得到激增。根据教育部的明确指示,高等教育要稳定其发展规模,通过内涵式发展确保教育质量,保证其相对稳定的招生规模。虽然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发展已经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其基数与之前相比也得到较大增长。在新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面对多元化、竞争化的社会,很容易因为自身缺乏抗压能力而产生心理问题。当前,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配置了心理咨询室,并有专业的心理专业教师给学生进行心理答疑与疏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困难。然而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师生比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要求1∶4000,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很难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承担繁重的教育任务,这也会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可能成长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育人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很多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往往只是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功能。

2.2 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育人链条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具有其内在的育人功能。所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而不是发展成为孤立的几个点。但是从发展实际来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存在育人链条不完整、全域性不显著等问题。很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其界定的时域范围通常是学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并不关注学生在入校前的一系列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毕业后的重点个案跟踪,缺乏一定的生命周期视角,教育线程缺乏全域性,这样一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系统谋划就容易出现教育偏差,缺乏针对性。另一个突出性问题在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过程的融合,更多时候它只是一项业务性的工作,只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真正纳入高校必修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2.3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缺乏系统性

从三全育人的理念出发,要求高校在育人过程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等多个维度,从不同层面、不同逻辑出发实施教育过程。从这一理念去审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发现,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其教育方法与载体缺乏系统性与融合性,不同教育主体的教育层面、评判标准不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教育。比如作为教育主体的家庭,更多地从学生的情绪、交流等浅层次要素去判断其心理健康情况。其中一些家长只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心理健康的水平就是思想道德的水平,忽视了二者的差异,未能在心理健康方面对学生产生正确而有效的引导。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宏观的全方位视角,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在教学工作中,科研成果并未充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并未完全实现其育人目标等;在心理教育的咨询与预防方面,其方式比较传统,运用的资源较为陈旧,缺乏积极的创新,容易与学生产生距离感等。

3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1 以全员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所谓全员育人,从高校育人角度来看就是要人人参与其中,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在开展各项工作时,高校都离不开每位教职工,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需要所有师生的共同参与。高校要积极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使全员形成心理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意识,通过心理育人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首先,高校要打造一个具有心理专业背景的主力教育团队,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心骨,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以及具体的教育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打造一支负责实操工作的辅助队伍。在主力团队的宏观把控下,一些需要去落实的具体工作则需要更多人去完成,主要包括管理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班主任、专职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等。最后,补充队伍也必不可少,真正实现全员育人。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教育理念、教学态度、为人师表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全体教职工都要积极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树立育人理念,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佳补充。

3.2 以全过程育人理念为指导完善大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所谓全过程育人,从大学生成长角度来看就是要从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不间断地做好育人工作,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出发,因时因势而为,为大学生的成才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首先,在大学生的入学前后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入学前,可以通过一封致学生及家长的信去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一方面要告诉学生大学将要发生的改变,要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积极适应新环境,如果有心理问题要学会求助;另一方面要告诉家长要学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入学后,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其次,在大学生的求学期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自我发展现状以及调节自我心理发展的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伴随大学生求学过程的始终。另外,也可以通过一系列形式丰富、载体多样、内容充实的心理讲座、心理情景剧、主题征文比赛等沟通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吸引学生参与活动,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最后,要格外关注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毕业生会面临就业、择业压力,因此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期间的心理困惑,使其顺利毕业。

3.3 以全方位育人理念为指导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首先,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不再只是三尺讲台,教育的方式得到不断丰富,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发展微教育。微教育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的产物,也是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通过微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得到不断丰富,而且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将更加贴近,其现实教育意义更加深刻。我们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微教育尝试,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微环境”“微平台”,开展线上教育“微课堂”等。其次,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建设,加强对其的理论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践性与理论性高度融合的综合体,要想顺利开展这项工作,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引领,以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基础知识为基础。所以,全方位育人不仅是创新教育方式,从多平台、多载体等实现实践教学的全方位化,更需要从专业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理论层面的全方位化突破。当前,我国高校在心理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够深入,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高校要不断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把思政教育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实现心理育人与思政教育的有效渗透与融合,进一步发现、总结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规律,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育人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要积极开展个案研讨与案例督导,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与专业素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育人心理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