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情感

赵 恒

(吉林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长春 130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接班人的作用愈来愈被人们重视。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高校应怎样进行音乐教学,以达到对大学生开展美育和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呢?现分述如下:

1 摆正学生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态度

人们对待艺术的基本审美态度可归纳为欣赏、鉴赏和批评三种。作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学,相对被动的、多从感官出发的审美行为(即简单的欣赏),不是针对大学生层次进行艺术审美所应追求的目标;从对艺术进行批评的音乐文化素质要求来看,对于广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讲,要想在短期达到较高程度,似乎过于苛求;那么,兼及感性理性,含有区别、品位和品评的判断,及比欣赏更多些主观成分的鉴赏,则是我们目前要求学生经过认真努力后应达到的程度。

2 遵循音乐美的一般规律和特征进行教学

所谓美,是含有“善”(目的性)和“真”(规律性)的人的自由的肯定形式,美感是由这种自由的感性直观引起的特殊的精神愉快。我认为在普通高校中至少依据音乐美的两个主要特征去进行音乐课教学,即:音乐美的内在性特征和情感性特征。

2.1 音乐美的内在性特征

所谓音乐美的内在性特征,是指音乐作为人们听觉感知而存在的一种声音艺术。由于音乐不能让听众直接“看到”或“触及”对象,而只能用听觉来感知,因此,在音乐里我们不能指望在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中听出俄法双方各有多少兵力来。贝多芬说得好:“《田园交响曲》不是绘画,而是表达乡间的乐趣在人心里所引起的感受,因而是描写对农村生活的一些感觉。”可见,音乐更多的是描写“感受”与“感觉”,并作用于人们听觉的艺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差别,听同一首乐曲所获得的感受是不同的。

在现实的音乐教育中,常常发现所用的教学方式不是具有音乐性的,而是具有文学性与说教式的,硬要让学生的感受与老师或乐曲说明中的解释完全一样,否则就是不对,这种教学态度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现象出现。

在日常音乐教学中,一提到欣赏,便自然联想到是老师放音乐给学生一遍遍地听,中间再插讲一些作曲家的生平、乐曲的解释等。这些做法应该说没有错,音乐审美感知的关键就是要多听。但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聆听。对于音乐教育来讲,如果讲究情感感知的教学只停留在讲解上,讲究技术的教学只限在技术分析层面,就难以把学生引入到审美内涵中去。

教师要记住,能够引起情感反映的因素,在学生的感知过程中会有种种不同反应,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引入到大范围的统一感知上来,并引导学生不要轻易认定别人的感悟,重要的是自己去仔细聆听,全神贯注地把握住旋律进行中的一般表情特征。教师在讲解乐曲时,不要把音乐概念化、模式化,应在介绍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它所表达的基本内容、基本情绪后,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理解、体会音乐的具体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音乐思维,开启沉寂的知觉,提高感知和审美的敏锐性和音乐思维的流畅性,从而达到音乐课教学的基本目的。

2.2 音乐美的情感性特征

所谓情感性特征,是指音乐美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比起其它艺术美更接近情感自身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教育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美育活动。音乐艺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及“寓教于乐”的功能,是以情感为中介而体现的。

学生在接受音乐之前,已具有一定的喜、怒、哀、乐等自然情感,而自然情感是人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利害关系的反映,它带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功利评价的性质。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音乐作品所负载的情感信息的触动与感召下,其情感往往带有较强的非现实性和虚拟性,这时产生的一切情感活动不带有任何利害得失因素,人的自然情感在此时已经得到淡化、消失。此时,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无论是悲、是哀,都给人带来一种美感,并给人一种“脱俗”的纯精神享受。这样便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从而使其自然情感获得深化,变成一种高级的美的情感。让学生长期接受这种精神的提升,就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渐渐变得高尚起来。

3 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

这是高校音乐教学的最根本目的。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每一位教育者记住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好审美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那么怎样具体实施呢?这里说明几个要点。

其一,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检验的、经典的、音乐质量高的音乐作品作为听的教材。其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审美与技术的同步发展,在发展学生音乐审美意识的同时,发展音乐质量意识,规范使用客观的术语描述音乐,减少主观的词语,因为这种主观词语的运用,对发展学生对音乐要素的变化的敏感性、注意力有阻碍作用。其三,要在教学中,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情操的提高和培养,有意识的结合音乐作品讲授一些音乐文化和作家情操的知识,这是促进音乐教育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也只有做到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好这些基本原则,把握音乐教育的具体特点,才能实现为审美而教、为情操而育。最终,才能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4 高校音乐教育需要认清的问题

课程的设置。很多高校的课程仅仅设置了一些音乐理论的课程,讲解音乐发展历史、音乐发展现状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学生并无法从中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也因此对音乐教育提不起兴趣。此外,还有些高校的音乐课程只开设一些基础的课程,缺乏音乐鉴赏、音乐表演、专项音乐技能等的教学,音乐课程范围十分有限。

其次,师资问题。虽然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了专门的音乐教师,但是音乐教师的数量十分有限,通常一个音乐教师要负责好很多个班级的音乐教学,任务比较繁重,也因此教学质量不高。有的高校音乐教师水平不高,音乐专业知识相对陈旧,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向学生传授最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再有,学生素质差异的问题。学生的素质对音乐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现阶段,高校学生的音乐基础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对音乐的接触较少,只有少部分学生接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大多数学生的音乐学习和音乐接触仅限于平时的听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较低,需要从最基础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入手。然而,接受过系统音乐训练的学生已经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重复学习只能浪费时间。学生的素质差异增大了高校音乐教学的难度。

5 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5.1 积极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设计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观念,认真指定教育方案,优化教育设计,从学生们的兴趣开始入手,并且注重课堂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以此来保证课堂的质量。教师应该深入了解人文素养的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当中将人文素养的培养渗透到教学当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5.2 强化音乐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达到互补教学的目的

人文素养的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大学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是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转折点,在这期间,大学生要锻炼较强的心理素质,以便于踏向社会。人文素养的提升通常伴随着心理素质的提升,这对于大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这需要学生与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耐心,在多种教育学科当中,应该适当再增加一些人文素质教育的学科,从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人文素养一起提升,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教师还要建立起与其它科目的合作教育,以此来满足综合教育的需求。

5.3 提升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教育的养成

在现阶段的大学音乐教育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自身应该更加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除了自身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加强日常的知识储备,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能力素质。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的进步,新的教育模式也在不断的引用到教育事业当中,推动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于现今阶段的大学音乐教育来说,要把人文素质的教育放在第一位,在注重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要保证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现阶段,仅仅具备专业的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较为良好的人文素养,因此,作为大学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应该秉持教师的使命,充分认识到人文素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在增强大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重视起人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不急不躁的处事为人风格,使其步入社会之后可以有良好的自身修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