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汽车专业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

2021-01-03 18:19胡春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教学资源职业

胡春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湖北·武汉 430205)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文件,对专业教学资源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学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的极速发展,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进步,专业人才的缺失,让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愈发的重要。教育资源建设与管理是构成人类教育社会财富的重要结构组成的一部分,是人类教育相关社会实践集体的主要物质、能量和社会信息等基本结构构成元素的重要源泉,是人类教育相关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具备人力、物力和社会财力等构成条件的基本自然潜在生成形态,是人类教育相关社会实践组织及其主要生产力和生活关系得以得到健全合理设立和高效科学开展的重要终极物质依托和根本保证。深入探讨教学资源的开发路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研究意义。

1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现状

随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的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势不可挡,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及专业群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教学资源建设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微”时代背景下,专业教学资源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利用信息技术将课程资源与教学平台高度融合,能满足教、学、做、评等多方面需求,教学资源包括标准课件资源、微课资源、仿真与虚拟资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试题、文献资料等,这些教学资源能够良好地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考核。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是促进主动式、协作式、研究型、自主型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企业和往届毕业生的调研发现,目前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首先,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缺乏严格的审核机制,许多资源在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吸引力,部分资源为了充量而变成了“电子垃圾”。其次,专业教学资源开发缺乏系统的建设规划,主要表现为课程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减少了教师的应用兴趣,导致建设之后的教学资源实际利用率较低。另外,教学资源的应用平台不够完善,如操作不够便捷,阻碍了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兴趣。

2 基于“微”时代背景下的汽车专业教育资源开发

2.1 整合教学资源

信息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范围内的,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逻辑的或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整体,使之有利于管理、利用和服务。在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技术中,数据的组织与转换相关技术、索引技术、数据描述技术、信息自动化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个性化服务技术等都可以被应用于汽车专业教育资源的开发中。汽车专业的网络信息技术资源管理内容广泛,具有信息资源时效性强、开放性以及信息交互性强、存取信息方式比较多样化等几大特点。但是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往往存在“闭门造车”的现状,重复的内容和形式,导致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资源建设中,务必打开眼界,做好教学资源的整合。以汽车专业课程为例,可以将教学资源素材碎片化,具体为按照专业、课程、项目、任务、情境等层层解构,形成课件、作业、习题、案例、动画、微课等各种素材。

2.2 优化师资队伍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推动解决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重大问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机结合。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投入的支持重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进一步向教师队伍建设倾斜。加强督导评估,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

其次,优化结构,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实施团队合作的教学组织新方式、行动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新模式,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同时,建立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多元参与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另外,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破除“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身份、唯奖项”的顽瘴痼疾。教学工作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可将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作为教师考评的依据之一。应结合实际,制定“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将体现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参加省市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将行动导向的模块化课程设置、项目式教学实施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试点开展专业课教师技术技能和教学能力分级考核,并作为教师聘期考核、岗位等级晋升考核、绩效分配考核的重要参考。完善考核评价的正确导向,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和激励作用。

在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过程中,全面落实和依法保障教师的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进修培训权。强化教师教育教学、继续教育、技术技能传承与创新等工作内容,制定职业教育教师减负政策,适当减少专任教师事务性工作。依法保障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的权利,从根本上优化师资队伍。

2.3 深化校企合作

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产物,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已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也促使各类企业在人才需求和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联合培养需求方面逐步增强了相互沟通,双方各自的培养目的进一步契合得以明确。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是推动高职专业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职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如果缺乏了企业的参与,往往会暴露出教学资源缺乏真实性、标准化和规范化等问题。校企双方需共同依据职业岗位标准,围绕职业技能活动过程,在教学资源中更加真实地体现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发展前沿技术和最新成果,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适合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立体优质教学资源,突出专业教学资源的职业特色,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所利用,最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学生将把专业教学资源在学习和实践中得到进一步运用,就业的优秀学生将有机会充分利用这些专业技能为更多社会带来巨大的财富和价值。学校作为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实践摇篮,其最大特点之处在于专心致力培养高技术素质的管理人才。校企交流合作的不断加强,形成的一系列优质教学资源,将利于更多实用型专业知识点和技能的融合,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得以逐步升华和不断提高,教师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学校教育科研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以努力培养培育出更高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3 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教育资源开发

“1+X”证书是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职教20条”的一条。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包括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内的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被列入首批试点。“1”为学历证书,“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必须依托于课程。因此应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作为课程标准,加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平时的教学中真正做到课程与岗位无缝链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汽车专业教育的课证融通,使学生能实现学历与职业技能双丰收,成为综合型人才,极大地增强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汽车专业在进行课证融通教育时,会涉及到很多实操知识,因此,汽车专业教学资源建设时可将相关实操知识进行整理,形成“基础—理论—实操”层层递进的系列化资源。当然,1+X证书制度中的“X”证书的专业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教师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职业能力。专业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积极参加汽车专业岗位实践,为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打好基础。其次,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还应具备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内容应以职业性岗位标准为依据,包含理论与实践部分,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等级的项目为载体,着重体现1+X证书中的“X”部分。

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以《汽车运用与维修(含智能新能源汽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例,可以将学生感觉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通过多样化、直观化的形式展示出来,有必要的话可以师生共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理论联系实践的目的。据调查显示,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课证结合才能真正实现。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就是根据教育社会良性运行的需要,把一切应该且能够用于教育社会的最大量社会资源或财富充分合理地转化为教育资源并进而转化为教育社会有机构成的过程。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开发,为教育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能量、信息和财富,从而使人类理性的涵养和健全获得坚实的基础和保证,使人类以更清醒的意识、更逻辑的思维、更科学的方法、更坚强的意志和更理智的选择来确定更合理健全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教学资源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
土木工程科研资源转化为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