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校党员教育针对性有效问题研究

2021-01-03 18:19许志超赵爱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许志超 郭 婷 赵爱党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6)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总书记也多次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面作出重要指示,为当前我国高校党员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思路。从当前我国高校党员队伍的情况来看,其总体仍然是好的,广大高校党员坚持党的领导,一心跟党走,拥护党、爱戴党,共产主义信念较强,工作作风严谨,能够自觉做到为人民服务,能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坚持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鲜血液。但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的繁杂,高校党员队伍也在思想上受到了多元化的冲击,同时伴随着高校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创新滞后,难以适应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此外,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承担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际执行的重要任务,绝不能自身思想政治水平不过硬。因此,搞好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教师党员战斗力、学生党员教育有效性迫在眉睫。

1 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面对的形势

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做好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办学性质、人才培养方向的迫切要求,也是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的一大政治保障。

1.1 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站位不高

从当前我国高校党员教育管理的整体工作来看,无疑方向正确、发展较为成熟。但部分高校仍然存在着党的建设滞后,对党员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站位不高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认为高校的本职工作是教学,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应当将学校工作重心和全部精力放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研究创新上,在众多高校竞争的路上加紧“赶比超”,而错误地认为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无关紧要,将经费、精力、人员配备到引进先进人才、教学质量提高等教学路线上,实际上忽视了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第二是部分高校认为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和就业率是学校工作成绩的硬指标,只要在培养学生方面下足功夫,保持较高的学生就业率,党员教育就成了“软指标”,可以为其让道;第三是对党员教育的认识不够准确,认为党员教育是在党课培训的时候开展的课程,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教育模块,从而使党员教育形式化。

1.2 高校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参差不齐是当前较为常见的情况,部分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较低,且对提高自身水平没有很强的主动性,这样的情况在各个党龄段的教师当中均有发生,党龄较短的教师参加党的理论、实践以及培训等的机会有限,党龄较长的教师自身有懒惰和安逸心理,忽视思想政治水平提升,这样的情况都会导致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水平不足。同时,部分党员教师把自身经历全部放到研究和教学领域,在思想政治水平提高上主动性不足,认为思想政治水平与教学工作和生活之间并无相互影响,甚至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和党的理论对自己造成较大的负担。学生党员日常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繁重,缺乏对政治学习的正确认识及内在学习动力。长此以往,这就会导致其放弃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长而久之,其三观也得不到改造和更新。存在部分党员虽然一直配合学校工作,坚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但学习往往浮在表面,既没有钻透,也未能做到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教条式地学习字面知识,而不能深入领会和贯彻。

1.3 高校党员先进意识淡化

高校党员若想自觉保持先进性,就需要有强有力的先进意识支撑,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自我内在的精神约束。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价值的选择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党员受到的影响来自方方面面,致使部分党员在工作中、学习中和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逐渐放松,在自身的科研、教学和实践的工作岗位上也再难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甚至在很多方面的表现还达不到普通群众的水平,不仅有愧于自己的工作,还影响了党的形象。当然,出现先进意识淡化等问题也不仅仅与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多元化发展有关,还与高校党委的教育管理工作密切相关。部分高校党委重视理论、表面上的党建工作,摆“样子工程”,而在对党员教队伍进行实际的党员教育工作时却力度不够,在教育方法、形式上均较为滞后,内容也不能很好地联系实际,使党员教师在教育培训当中倍感枯燥。

2 提高高校党员针对性有效性教育的策略

2.1 构建贯通党员队伍的宣传机制

贯穿高校日常工作全局的宣传工作是唤醒党员教师先进意识,推动党员教师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手段。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取得的各项成绩广泛宣传,提升党员的自豪感,激发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高校实际工作当中,可以选择多例优秀基层党员或其他先进事迹进行典型宣传,发挥好朋辈教育的作用,努力在高校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形成“党员互相学习,群众争相入党”的局面,将党员和其他优秀人才紧紧地凝聚在党的周围。在基层院系党组织的工作中,可以依托教学成果展示、研究成果汇报等形式,积极宣传杰出党员教师的工作成绩和社会影响,并先后选择数例作为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典型,形成优秀党员教师教育管理的积极宣传面。同时,基层院系党组织承担着党员教育管理的直接性工作,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主要负责人首先廉洁奉公、讲实在话、做实在人、干实在事,在基层党组织中发挥先锋模范和带头作用,要求党员学习,首先自己率先学好;要求党员不做的,自己令行禁止,在基层党员和群众中间树立好自身的形象,将自己作为创新党员教育的宣传点。

2.2 创新多角度的党员教育机制

在党员教育管理上,高校党委当仁不让,必须做好统筹和工作引领,坚持把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前沿阵地,并且向各基层党组织压好任务,保证党员教育管理能够深入师生队伍,达到提高教师党员战斗力、学生党有效性的目的。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优秀裁定以及职务晋升等都与自身的课题相挂钩,高校在开展党员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课题化,鼓励广大党员教师提供关于党的建设的课题研究,并积极向全校宣传和表扬,达到以文化贯彻党员教育精神的效果。同时,严格落实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主体责任,监督、指导基层党组织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好,并继续分解到党支部、党小组和每名党员教师的身上,全方位做好党员的教育工作。积极发挥“入党启蒙”“课程思政”“谈心谈话”作用,将党员教育融入课堂、班级、生活等场地与场景,从师生初次步入校园开展,着手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党员教育机制及教育内容,在学习教育核心内动力上下功夫,使师生明白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后的收获,形成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参与;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在“学、讲、做”上下功夫,重视党员受教育后的体验感及获得感,让党员在各类教育中“学思践悟”促成长。除此之外,应在了解党员需求的基础上,创新教育内容与方法。首先将党员教育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在九个方面持续下功夫;其次,针对党员的情况开展分类分层教育;再次应当引入互联网手段,利用微信、微博等多媒体自媒体平台,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学校党建网站、党校网站等,精心梳理内容,勤于推广推送,开展好“互联网党员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由党委组织部牵头建设党员之家,整合思想交流、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互帮互助以及休闲运动等为一体,使党员教师拥有自己的活动阵地。最后,学校应建立党员教育管理品牌项目,以项目为抓手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2.3 建立健全党员教师综合素质提高机制

针对当前部分党员先进意识涣散、提高思政水平自主性不高等形式,除各种形式的教育管理外,高校党委也要在工作机制上下力气,建立健全党员综合素质提高机制,以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十九大精神等为着眼点,切实进行党员教育,将党性教育置于前列,提高党员的自主提高意识,不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上,高校党委应当要求基层党组织每一段时间收集所有党员的思想汇报、个人心得,并且每一段时间都要形成自己的实践体会,在基层党组织收集上交后,由党委宣传部评出优秀心得,在学校官方网站和宣传栏上进行刊登,并可进行物质嘉奖。

2.4 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

高校党委应不断加强对党员教育的重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员激励考核机制,将党员综合素质、业务工作、师德师风、学生评价以及思想政治水平等合理调整权重,列入激励考核机制当中,分优、良、合格以及不合格或其它区分清晰等等级评定标准,每学期对党员进行评价。对党员的考核任务应当由高校党委逐级分解到党员所在的党支部,各基层党组织对自己下辖的党支部要起到监管的作用,遵守从严治党的要求,对每一名党员进行合理评价。在考核评价后,对优秀党员进行通报表扬,并采取称号、物质激励等形式进行激励;对不合格党员教师也要进行诫勉谈话和鼓励,表现严重不合格者应当果断通报批评,以儆效尤。

3 总结

高校要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面对挑战,做好党员针对性教育工作,创新多维教育机制,重视党员教师综合素质,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切实提高党员教师的战斗力。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