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教学探索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思政精神

王 莹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6)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一门素质养成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在客观分析职场形势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扬长避短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增强就业紧迫感,提高就业竞争力,学会科学地规划学业生涯。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各门课程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教育职能,“课程思政”是国家教育大势与现实需求的综合体现,体现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中如何在思想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充分发掘和运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为高职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做出重要贡献,是教学改革和教学设计应该重点考虑的方向。因此,《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也应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确保高校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

1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现实形势和需要

1.1 基于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树立积极坚定的职业理想势在必行

大学阶段是形成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与事业观的关键期,高职学生几乎都是“00”后,在当前社会思潮碰撞和交锋的时代大环境下,享受互联网和自媒体信息获取渠道多样化和便捷性的同时,也容易吸收和内化部分消极价值观念。部分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时存在人云亦云、入职时较少考虑家乡和祖国的需要、入职后职业忠诚度不高、农业类专业就业对口率低、工作中缺乏钻研和创新等现象,很大程度都是由于自我定位不清、职业价值观模糊而产生的自我认同缺失等原因造成的,与理想信念缺乏、职业道德错位有关。因此,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坚定的理想信念、踏实的工作作风、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势在必行。

1.2 基于培养目标的分析,要注重“工具人”到“完整人”的转变

智能化时代促使工人的知识、技能结构发生转换,导致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要从原来主要关注岗位能力(硬技能)到现在更加关注通用职业能力。也就是要求学生实现个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统一,更加关切职业情感和职业价值观等层面。因此,应不断培养学生的扎根基层,振兴乡村的意识,助力精准扶贫,培养出爱岗敬业、具有高尚情操、有拼搏精神、有行业情怀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注重人才的“完整性”,而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术的“工具人”。

1.3 基于课程内容的分析,育人效果有待提高

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授课内容集中在理论知识、政策与就业形势解读、通用就业技巧讲授和体验等,从学生个体而言,缺少个性化和针对性设计,与专业、岗位对接缺位,与学生在职业规划中的困惑存在一定脱节,导致课堂不够活跃,教学满意度不容乐观;对学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缺乏职业规划中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择业心态、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缺乏关注,蕴含的思政元素较少,育人成效不显著。

2 《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策略

2.1 突出教学目标,融合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指导下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原有的教学目标上有所升华和深化,课程目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开展教学各元素的具体设计,顺应、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民主、法制”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认同并内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个体层面的积极品质。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实现个人的小目标与国家、社会的大目标相统一,帮学生在不稳定、不确定的职业规划中找到明晰的主旋律。如对学生进行目标教育,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的基础上,也能根据国家、社会、地域的需要而弹性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培养学生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强化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明确守法守规是每一个法治国家中公民的基本意识,坚持依法办事。

2.2 动态调整教学内容,融合专业学习,渗透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背景下就业指导教育应该落脚于职业,既要注重各个专业的普适性可迁移能力的培养,又注重与学生相关性更明显的各个岗位的需求。在教学设计中,要以“职业普适—专业融合”为思路开发课程,根据不同专业,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夯实基础,强化综合素质,培养可迁移的职业素养。比如,自信,通过“疫情防控中集中力量办大事”“港珠澳大桥”“航天航空技术发展”等案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乐观,采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通过素质拓展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面对负性事件时发现可能孕育的积极正向因子;韧性,重视挫折教育,通过“女排精神”“校史馆”“党性中心”等引导学生体会顽强、勇敢、拼搏的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心理弹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逐步内化为自身完善的人格特征和行为准则。

专业融合,精准滴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以专业群或专业大类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比如,涉农专业,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制造类专业,强化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食品生物类专业,强调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进而上升到国家食品安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电子信息类专业,强化学生的大数据思维,创新意识、钻研精神及法治精神;财经商贸类专业,帮助学生了解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在开展教学设计之前,需根据近年来本校学生就业实际数据、课前调研数据和就业处以及辅导员反馈最多的问题等,来确定不同阶段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从学生中来”,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并不完全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生关注焦点的改变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这种以生活为基点的教育理念才能保证就业指导课程“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解答疑惑,实现就业指导课程“指导”的功能。

2.3 遵循教育规律,融合多元开放的教学方式,提升职业认同感

尊重学生本身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隐性传达实事求是、精准施教的工作作风和教育理念。进而开展体系化、模块化、系列化、个性化的教学活动,把脉社会需求,主动把个人理想信念和个人兴趣与家乡建设、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相联系。

推动教学手段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融入互联网思维的用户体验、分享经济、碎片化学习等理念,多元化资源支撑,制作具有时代性的思政元素数字化教学资源,隐性传达与时俱进的思想。如,教师拍摄微课用于学生自学,搭建知识地基,提升教学效率;利用线上平台收集各项数据,了解学生需求,开展线上讨论引导学生分享感受,课堂上师生角色互换,充分展开情景模拟与对话,拓展学习空间和时间,实现自助和互助。

讲好人生榜样故事,强化案例教学,以“浅入深出”的方式诠释职业精神。以典型人物的爱国、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来激发学生的就业热情。一是以杰出人物、仁人志士的成长历程及职业发展之路来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如黄文秀扶贫之路、张桂梅公益办学之路等。二是以专业领域里无数前辈的无私奉献和执着坚守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比如农学类专业的袁隆平,医学类专业的屠呦呦,电子类专业的任正非等,领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不怕吃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中国当代企业家的精神担当。三是以校园中接地气的例子引导学生树立标杆,激发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其理性应对逆境和挫折,减少其畏难情绪。四是精选当地文化特色或校园文化特色,引导高职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民族和地区事业当中,提升高职学生热爱家乡、服务基层的意识,学会“反哺”和回馈社会。

2.4 重视实践教学,融合劳动教育,提升职业化程度

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较强,是发端于生活世界又依附于生活世界的一种新型课程,以期通过生活事件实现学生的反思与成长。应处理好“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现“双课堂”联动,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连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勇于拼搏、善于创新、勤于奋斗。

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以生活化的情境作为中介,重视实践教学,将活的现实融入课堂。一是指导学生搜集伟人职业探索的故事、名家名师的职业发展故事、学长学姐实习经验、到企业参观见习,到校内各个职能部门开展勤工俭学等活动,引导学生与工作环境近距离接触,提升学生的知识转化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职业认同感;二是通过第二课堂,比如创新创业大赛、校运会、各类社团活动等,引导学生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养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三是通过校内专业实训、校外专业实习等方式,了解职业环境,体会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和行业情怀,提升职业化程度。

3 结束语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体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系统规划就业指导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挖掘更鲜活的思政元素,充分体现就业指导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传授知识为基础、能力提升为目标、价值引领为升华”的课程教学目标。职业理性、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要贯穿始终,帮助学生主动内化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将自己的职业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战略。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