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探索
——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2021-01-03 18:19崔亚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员团体

崔亚岚

(武汉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30081)

2017年12月,由教育部颁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把“心理育人”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把握大学生心理全方位育人,构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十分重要。2018年7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切入式理论教学。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24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团体实践活动开展的比较少,课堂内只安排了1次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我失去的愿望》。其他的实践教学环节都是以课下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为主。

1.2 教学方法单一,缺少教学互动

从教学方法来看,课程理论教学的授课方式单一,以传统的单向交流为主,即老师在讲台上传授理论知识,学生听讲。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互动环节。以武科大工科学生为例,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低,互动环节容易出现“冷场”。这种单向交流的方式,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而言实效性不佳。

1.3 教学内容以鸡汤式灌输为主

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内容依托于教材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授课教师通常是以大篇幅的知识点和讲道理为主,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教学。这和网上推送的心灵鸡汤很相似,虽然大道理是对的,但是往往愿意去读的人非常少,或者是看过之后既不入脑也不入心。鸡汤式灌输理论知识,学生会排斥、抵触,影响教学效果。

1.4 “问题学生”容易被忽视

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学生沉默、缺乏互动、参与性低。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也没有参与课堂讨论,这部分群体在课堂里处于“边缘化”,传统教学方式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同时,真正有问题的学生很容易被忽视。“问题学生”不容易被发现,而且这些学生不会因为几次理论课就有明显转变。那么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就大打折扣。

2 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构建

2.1 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思路

体验式教学理论是由美国教授大卫·库伯提出的,他认为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学习过程的体验,而不是结果。要以体验为基础来持续学习,同时也是一个知识创造的过程。

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助人过程。

把团体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教学方式。采用团体辅导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活动和分享体验引导学生,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并将此内化于心。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改革思路和创新方法。

2.2 体验式教学的课程教学设计

把团体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需要把团体活动与理论提升相结合。课程教学设计如下:首先,通过心理游戏开场,让学生获得情境式体验,增加相似性、安全感和亲密度,为活动创造情境氛围。接下来讨论案例或者播放相关视频,引出课程的主题,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分析。随后,进行团体辅导的核心环节——敞开心扉、分享感受,对于组员的发言不批评、不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运用普适性、同理心等技巧。组员交流并分享体验结果——通过谈自己的感受,以及聆听组员的感受,产生启发或共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从学生的感受升华到课程理论教学的高度,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将团体辅导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创建体验式教学氛围,通过团体活动时组员之间的互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积极的团体氛围。组员之间互为镜像,通过组员之间开放式的交流,扩宽组员的思路,提高认识,在团体中传递积极情绪。在活动最后由教师总结组员分享时提到的关键信息,并补充课程理论知识点,启发学生更全面的认识问题。由此将团体辅导的活动提升到理论教学的高度。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开展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传统的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注重对实践环节的参与度考核。

团体辅导分小组进行,安排组长负责记录组员的表现。把参与活动的平时表现分数着重考虑。最后一节课可以安排各组根据课程每章节内容,进行PPT展示汇报,以“翻转课堂”的形式,由学生自己“讲课”。把团体辅导中自己的感悟和分享,提升到理论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学生把感悟内化为理论收获。考核方式倾向于对学生实践过程的重点考核,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按比例划分。

3 团体辅导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方案

以《大学生人际交往》章节为例,开展团体辅导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如下:

(1)暖身游戏。第一个热身游戏:手指操做加减法,学生通过活动进行放松、热身。第二个团体游戏:“松鼠搬家”,学生通过与不同的组员进行搭配,完成游戏。由于配合不默契而出局的组员可以表演节目以示“惩罚”。通过小游戏,把平时没有交集的学生拉近距离,增加亲密度,为活动开展打下基础。

(2)确定主题。播放大学宿舍常见的人际交往典型事件的视频课件,引出本次课程的主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针对视频中出现的案例,组员分别进行交流讨论,可以谈自己在大学入学适应中出现的人际交往问题、自己在处理人际交往问题中的感受,并给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建议。

(3)分享感受。每位组员对刚才的环节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或者分享自己在聆听成员发言时受到的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会有启发、有收获、有感悟。通过分享,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感悟,实现沉浸式体验课程的效果。

(4)教师点评。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指导,把学生的感受上升到课程教学的理论高度。教师总结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点内容,给出增进人际关系的方法和建议,比如强化良好的倾听、合理的情绪表达等《大学生人际交往》章节的知识点,以达到学生真正理解,并学会实际运用的目标。

4 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开展团体辅导体验式教学时,让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强调的是大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意识的提升。通过参与活动和分享交流,学生逐步获得自我完善、自我修复能力。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团体辅导,增加开放、包容、温暖、安全、尊重的氛围,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并收获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从而调试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团体辅导建立情境式体验教学,学生参与度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同时在互动中可以更多关注到“边缘化”学生,在活动中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情境式体验教学,每个学生都需要参与课堂团体辅导活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容易识别“问题学生”,可以增加课程教学的延展性,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的在课后加强与特殊群体的学生一对一辅导和咨询。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基于团体辅导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进而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扩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模式。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性,有效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员团体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小组落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