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分析

2021-01-03 18:19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口才育人考核

穆 静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430)

2017年12月4日,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1 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而是在课程当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的元素,做到“如盐化水”、耳濡目染、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把价值观培育融入所有课程,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课程思政的核心含义就是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开设思政课程是进行思想政治显性教育,实施课程思政是进行思想政治隐性教育,两者需统一起来。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 《演讲与口才》课程中思政要素的发掘

《演讲与口才》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研究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规律,通过实践训练开发逻辑思维、优化心理素质、养成思辨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

《演讲与口才》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要素。本课程讲授语言运用的知识时,所涉及的话题素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更是不乏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它们有着浓厚的人文色彩,更易触及心灵。这一特征使《演讲与口才》课程具备了独特的育人元素和育人价值。相比较于思政课的专业性、理论性和系统性,《演讲与口才》课程寓思政要素于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审美素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3 《演讲与口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演讲与口才》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建构,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展开,其目的是使价值观引导与《演讲与口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发于心、言于声、践于行”,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实现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3.1 教学内容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古今中外丰富的语言材料作为教学案例,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着更多便捷的途径获取这些语言材料。

这些优质的语言材料可以来源于经典小说、诗歌、故事等。学习过程中,除了从语言表达角度了解这些佳作的优秀之处,更能使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以及“崇高的人生志向、豁达的生活态度、深切的忧患意识、赤诚的爱国情怀”。阅读学习这些语言材料,可以让学生获得启迪和共情,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行。授课过程中所用到的语言材料,也需要选取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问题和现象。它们反映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分析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社会,独立思考,恰当评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恰当运用语言材料,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既学习了理论知识、锻炼了实践技能,同时又能受到优秀文化、先进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提升德育素养。《新闻联播》是学习、练习普通话吐字归音、字正腔圆的优秀样板,同时收看《新闻联播》节目,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阅读古代诗文是培养语感、积累语料的重要学习手段,历朝历代饱含家国情怀、爱国敬民、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的优秀作品,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通过举行即兴演讲、辩论赛等实训,设置宪法法治类、职业理想类、职业道德类的主题,学生准备实训的过程同时也是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过程,也能加深理解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3.2 教学方法

3.2.1 守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的掌握,必须需要学生本人进行大量实践练习,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是推进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因为我们课程中的绝大多数学时都是在课堂环境下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专题讨论、案例分析、临场体验等实训。教师需要根据授课情况持续改进,不断探索恰当的角度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不断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坚决防止“贴标签”“两张皮”。

3.2.2 加强“第二课堂”育人作用

语言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不够的。只有在课堂之外,有意识地注意和运用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料积累,培养自己的语言敏感度,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水平。因此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利用课外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比如开展名家讲堂、经典诵读、主持人大赛等,不断拓展贴合学生生活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机会,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都受到思想教育。

3.2.3 提升网络课堂教育效果

根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来源渠道数不胜数,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互联网接收、搜索信息,也为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课堂推进课程思政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便捷通道。引导学生在各类网站、APP上找到所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网上社群、朋友圈等加强互动交流,丰富学识,增长见识。网络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更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课堂的互动频率。需要指出的是,网络上信息量庞杂,良莠不齐。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提升认知,明辨是非,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3 考核与评价模式

3.3.1 采用过程性考核取代传统考核

传统应试教育中,往往一张试卷定成绩。显然,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是非常僵化和片面的。拿《演讲与口才》课程来说,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增长是循序渐进的,因而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更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演讲与口才》课程现在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即通过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持续追踪与记录,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过程性考核机制下,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一次期末考核,而是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是对学生的全面考核。过程性考核融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术素养、创新能力、道德素质、人文情怀等评价。同时,过程性考核方式也使学生无法期末突击背诵理论知识,而不得不重视整个学习过程,有助于规范学习行为,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简言之,过程性考核是针对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德、能、勤、绩”等多方面表现进行考量,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末。

3.3.2 采用多主体评价取代单一评价

突破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过程性考核中来,实现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首先,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产生更加清晰的自我认知,从而提高自我修养,自觉以德立身;同时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认知情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接下来继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做准备。其次,进行学生互评,学生之间针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情况、作业展示进行互评,形成善于看到他人优点的开放心态,提高诚信友善修养。多主体评价可以在学生之间增进交流,引导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4 结语

在高职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中,深入挖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中蕴含的思政要素,努力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合起来,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具备良好语言表达与交际能力的同时,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丰富学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口才育人考核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哲理漫画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语言就是力量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探索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