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课程改革研究

2021-01-03 18:19武晓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会展场馆思政

武晓雪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是为了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脱离“德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无法达到为党为国培养人才的目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应当结合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在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情党情民情,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使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具备现代法治思想与公民意识,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2 《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与课程思政

《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主要培养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会展活动中的场馆及围绕场馆发生的各种服务的掌握和实操能力。会展活动范围很大,但活动的举办以及在活动发生的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服务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要素——场馆。该课程需要学生掌握场馆的规划、场馆营销、场馆人力资源管理及财务管理、场馆的各项系统管理(如电力系统、监控系统、门禁系统、门票预订系统、消防安全系统等)以及场馆的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并对基于场馆正常运营的前提下提供的会展服务具有实际操作能力。

会展业及会展人才教育在西方国家发展的更加成熟,因为会展业作为新型服务业,受社会经济影响很大。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展业在我国逐渐兴起,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之一。但我国的会展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尚不成熟,会展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也是基于西方的会展课程教育体系。另外,国际化是未来会展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会展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具有国际视角,具备多元文化背景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些都是《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切入思政元素的好角度,能在学习西方管理工具的同时做好“立德树人”。只有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在新的历史进程中对会展人才的需求: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具有爱国情怀,具有文化自信,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具备“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职业素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人才。

3 《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教学改革实践

3.1 引入热门时事为案例,启迪学生批判思维

以时事热点作为案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良好切入点。国际环境变化多样,中西方观念差异可以启迪学生的批判思维。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知识要有明确的认知。经济学与管理学都是社会生活中的有效工具。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生活始终是毕业之后才会进入的。管理学或者经济学专业内容的学习一定需要借助大量的社会实际案例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理论。时事热点作为案例是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时事热点引入案例来教学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随堂发表意见或者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想法实施引导。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作为全球关注的突发事件可以作为《会展场馆与服务》的思政案例。从2019年底至今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包括会展业的影响巨大。在《会展场馆与服务》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将全球疫情作为一个背景案例。首先可以借此说明新冠疫情肆虐对会展场馆的经营与管理带来的影响。管理策略的制定和选择受组织外部宏观环境和组织内部环境的影响。会展活动的前期策划要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预判等等,会展场馆的规划、运营、营销都要在前期进行市场调研与预测。新冠疫情作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会展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几个会展活动停办或者延期举办,它还进一步催化了线上展会的呈现,对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的影响更加深远,也催化了线上展会相关的技术革新。疫情也影响了活动运营过程中管理者的安全思维:疫情防控在未来很长时间都是活动风险管理当中的重要部分。其次,在此次全球疫情开始发展到现在,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抗疫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价值观念以及政治体制的差异。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的成效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有力佐证。在这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这次新冠疫情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尤其是辩证的认知“民主”与“自由”。

3.2 引用传统文化为背景,树立学生文化自信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中华伟大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在《会展场馆与服务》的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未来的专业领域中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用于会展主题设计、展台搭建、产品设计、符号或标志设计当中,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路径,树立文化自信。

例如,在《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会展场馆的规划”中,会涉及到对场馆外部设计的讲解。在这堂课中可以将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课堂思政案例。先请同学们自己从外观上去思考,中国馆体现了哪些中国文化元素。然后请同学们自己收集相关的资料,去了解中国馆的丰富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在课堂分享。教师适当总结后,提出更多的问题。例如,结合本地的或者将要发生的活动去分析活动举办地的建筑特色。可以在此引入将在成都举办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在建场馆,请同学们分析这些场馆中富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学生一般根据中国馆的外观能说出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如“冠”“斗拱”“屋顶”“红色”等等。通过更进一步的资料收集,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例如传统建筑中的“坐北朝南”,中国古文字在房梁上的运用,缩小版的“九州清晏”,以及中国画中的颜色运用等等。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家国情怀,中国人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民族精神以及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处世哲学。同样,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场馆设计和吉祥物设计也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例如三星堆太阳鸟纹样以及大熊猫形象的运用。鼓励学生多拓展多延伸,多去发现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会展中的应用,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

3.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基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基准,融入《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思政内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分层次系统的在《会展场馆与服务》的思政课程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达到德育目标。

在《会展场馆与服务》的“场馆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内容教学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对某些观点进行思辨。例如:在场馆人力资源管理中,选人用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学生思辨的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意识,具备管理能力,具备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等等。学生一般会把“有道德”作为一个默认的标准。教师可以借此引入道德的评判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层面的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国对公民个人的道德价值要求。价值道德标准讲起来像大道理,谁都容易符合标准。但事实上,以“敬业”为例,公民敬业可以广义的理解为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事业,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学生的“业”就是学业,学生在思想上与行为上都能认真对待学习。会展行业是新型服务业,学生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要具备“服务意识”。良好的服务意识的树立也是“敬业”的体现。“敬业”和“服务意识”不是口号,是真正内心的认同。

在此可以切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例如疫情肆虐时,逆行而上的广大医护工作者;天津塘沽港爆炸、四川凉山木里森林大火等危难时刻逆行而上的消防救援人员;四川航空力挽狂澜的英雄机长刘传健;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等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爱国、敬业的典型代表。亦可结合党史学习内容,细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贡献的广大革命者,新中国建立之后为祖国发展、民族富强做出贡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也都是爱国、敬业的典型代表。这些都可以作为思政元素,辅助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时,潜移默化的进行德育工作。

此外,会展场馆与服务中涉及到的系统管理、环保理念、以人为本、智能场馆、文化营销等等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协同教学,更好的达到育人目标。

4 《会展场馆与服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切忌生搬硬套,自然的引入德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花心思、动脑筋,努力的去挖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政态度”,将“立德树人”作为一个宏观要求放在心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德育工作。第二,课程思政一定要结合专业特点、学科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特点进行设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专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有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基于学生特点和专业内容特点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才能做到“隐性育人”。第三,高校要给予教师足够的支持,帮助教师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高校可以尝试建立高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定期或者不定期的举办课程思政成果展等等。同时,高校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例如鼓励团队合作进行课程思政整体设计。高校也可在资金或其他方面支持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科研或者教改活动,鼓励教师自编本专业的课程思政教材等等。

猜你喜欢
会展场馆思政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