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语言文学在网络环境下的传播

2021-01-03 18:19牛雯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汉语言时代背景文学

牛雯雯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熏陶学生情操都具有积极意义,主要内容则是了解并赏析我国悠久文化历史中的诗词、小说、散文等优秀作品,有助于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互联网对于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汉语言文学一定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其在网络环境中呈现出多元化、动态化的传播特点,并在发展实践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保障在新时代充分体现出汉语言文学传播的重要意义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题。

1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传播的特点

1.1 词语简化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空前的成绩,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大多数更加关注到自身的精神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互联网平台帮助人们有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信息传播速度得到全爱你们提升,传统的单一化信息交流方式已经难以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信息全球同步化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人们在利用网络技术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便捷,也体会到了生活的快节奏,交流方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比如,很多网络词汇应运而生,其体现出浓厚的简洁性、趣味性,但对于传统汉语言文化的传播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如,人们常说的“喜大普奔”看似为一个成语,其实则是网络语言,将四个成语进行缩写,这样容易造成学习方面的误解。

1.2 互动性强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下,信息技术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便于实现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避免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同时,在进行开展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实践中,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全面保障教学效率的提升,进而突破了对于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其中,正是利用网络环境中具有强烈的交互性的原则,能保障双方开展良好的交流互动。比如,在开展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教学的线上教学中,学生直接线上提问,或者通过微信、微博、QQ等网络社交平台来进行交流,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氛围。所以,将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到汉语言文学传播中,也有助于实现传播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1.3 资源丰富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能不断拓展人们的视野,了解不同时代、不同区域范围中文化传播,通过音频、视频、虚拟现实、动画、图片等方式,满足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料实现共享,并能保障获得大量的反馈。比如,将某个文学典故在进行网络平台中予以分享,并进行传播,很多观看的人可以进行互动评价,发表自己内心的感想以及见解。通过上述方式,能有效实现传播汉语言资源,实现良好的互动,保障资源进一步丰富发展,全面推动汉语言文化的发展。但是,在此环节中,也应重视进行真伪曲直的分辨,杜绝存在着谣言的情况。因此,应保障自身具有较强的专业化核心素养,具备丰富的知识库,这些都是开展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

1.4 模式创新

在高校的汉语传播教学实践中,这是最为主要的传播方式。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主要是帮助了解并掌握汉语及文学相关知识内容,涉及相关的多种类型的课程。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教育一定要符合实际发展的要求,要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学生应从网络中不断拓展自身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视野,要求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另外,随着快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对于人才需求全面提升,应保障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有效全面促进汉语言学习。同时,教师也应实现信息技术融入汉语教学环节,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

2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在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 影响阅读习惯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正在逐步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会造成人们的学习方式、阅读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在快速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下,人们大都并没有对于所阅读内容进行全面仔细的思考,大都是呈现出简单化的浏览方式。特别是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还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粗制滥造的汉语言文学作品,在传播环节中存在着并没有辨别真伪的情况,从而造成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质量受到严重影响,造成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误导性。所以,我们在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方面,还不能忽视汉语言文学传播的负面影响,这样往往会造成读者不重视汉语言文学的精髓内容,造成学习中存在着理解的偏差。比如,“细思极恐”则是典型的网络用语,其并不属于成语的范畴,这样容易造成学习中误解,造成难以保障汉语言文学的正确传播。

2.2 影响传输精度

考虑到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特点,网络传播最明显的特点则是表现为具有较高的自由度,这样也有利于实现文化的交流,但却对于精准取化开展文化传输有着一定的影响。我国的汉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很多内容涉及到比较深远的历史,需要全面地考究,特别在学习环节应具有咬文嚼字的精准分析,这样才有利于全面夯实汉语言学习的基础。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特别是这种快餐文化的侵蚀下,大部分人则不再重视汉语言文学中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甚至在网络传播中会造成比较大的误解以及分歧的情况。比如,“老气横秋”本意主要就是指人老练而自负的神情,在网络传播中误解来看,主要集中于形容陈腐、老套或年纪大等状态的错误理解方面。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大都不再重视成语含义的深究,而造成在理解方面的偏差,甚至一错到底。

2.3 缺少传播人才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传播也应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迎接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样,人们对于培养专业化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具体来说,新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人才不仅要掌握较强的文学素养,还应精通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好网络传播汉语言文学优势。当前,总体来看,专业化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人才较为欠缺,部分人才虽然掌握了汉语言文学,但信息化水平偏低;反之亦然。

3 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途径

3.1 利用移动终端,建立传播平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传播应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优势,更为全面开展便捷化传播。当前,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交流。在当前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到传统汉语言文学学习具有一定难度,可以充分帮助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青少年能潜心研究文化,重视汉语言文学传播方式的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好微信、微博等平台,全面树立良好的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氛围,进而全方位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内容予以传播,借助于新媒体的形式,可以选择凝缩成趣味性故事、富有哲理的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并将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

比如,借助于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可以进行古诗词的发布,并重点开展词语解析以及情感分析,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来更新阅读内容,在内容分类可以设置为送别类、情感类、景物类等等,这样便于学习者结合自身的兴趣来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活动,也可以积极进行自我观点的阐述,来进行评论互动。利用新媒体的方式,实现汉语言文学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便于视线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可以积极通过漫画、视频等方式来开展文化传播,当前流行的国风艺术,则是通过传统汉语言来进行歌词编写,是大众更加容易接受汉语言文学的传播。

3.2 运用开放环境,丰富传播活动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人们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快速在短时间内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学习和交流突出了传统模式下的空间、时间的局限,能有效保障开展更广范围的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也不应忽视互联网所造成的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文学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一定要在坚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利用好开放的网络环境,从广大青少年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开展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传播活动,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此过程中,应保障专业文化部门负责牵头和组织,要求作家、学者、专业人士参与其中,能开展吸引青少年兴趣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题讲座,可以结合网络词语的应用情况开展专题化的报告,从而积极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到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对于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汉语言文学素养具有积极意义。比如,当前很多地方的青年志愿协会都在积极开展新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的传播活动,利用形式多样且立意新颖的方式,介绍本地特色文化,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都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编写网络教材,促进文化统一

在逐步发展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实践过程中,应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可以尝试请专业教师来进行网络教材的编写工作,能有效从自身的实际需求出发,整合当前网络中的文学信息资源,能有效保障开展高质量的汉语言文学传播,也有利于实现文化统一发展,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比如,借助于数字化、超链接等方式,能有效融合不同特色、不同层次的文学内容,并在全面宣传积极正能量的要求下,构建形式多元化、较为完善的网络文学教材,从而能有效积极引导汉语言文学传播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顺利传统模式下所存在着的网络文化和汉语言文学之间的矛盾,并保障两者实现有机统一的发展,有效实现良好的新时代文学传播平台,避免造成存在着误解、分歧。

4 结语

由此可见,结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点,在实现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创新发展过程中,一定要主动积极地影响时代发展的脉搏,能全面体现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下,不断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推动汉语言文学传播的重要作用,但也不应忽视其所造成的汉语言文学的消极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在全面巩固原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重视进行新文化、新知识的吸收,进而为全面创新发展汉语言文学传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汉语言时代背景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新时代背景下棊江区政协建设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我与文学三十年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的交通运输管理模式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