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的学术英语课程模式

2021-01-03 18:19鲁玲萍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选题共同体学术

鲁玲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2)

随着国家对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视不断加深,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的日渐频繁,学术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近两年,关于学术英语的教学目标,学术界基本上达成一致意见,即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的能力。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学术英语教学实践(蔡继刚,2019)。然而,由于教师自身及现实情境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章木林,2019)。缺少专业(英语之外)背景的教师向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教授“学术英语”,对学科知识难以把控,有些学术英语课程甚至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语言传授课程。因课时有限,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时间投入不够,学术英语语言能力偏弱。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思辨能力也不够理想。

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可以作为上述问题的一个解决思路。本文拟在学术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构建学习共同体,探索一条能够避开外语教师的专业短板,充分利用学生专业所长的学术英语教学途径,使师生双方能在共同学习中互补互助,合作共赢,最终实现师生双方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1 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教育家博耶尔(Ernest L.Boyer)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基础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报告,提出“学习共同体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学习的组织”,学习共同体的成员“朝着教育这一相同的目标相互作用和共同参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但学术界并未对学习共同体做出统一的界定,与此提法相近的有“学习社区”“实践共同体”“知识建构共同体”等(冯锐、金婧,2007)。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定义来自张建伟(2005),其表述如下:“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或译为“学习社区”,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2 基于学习共同体模式构建的学术英语课程模式

2.1 课程目标

学术英语课程,以英语这一语言为载体,以培养学术交流能力为目的,系统训练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学术技能,培养学生有效地、得体地使用英语进行初步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学术交流的能力,同时注重学术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内容

《学术英语》课程,旨在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课程结束时,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撰写本专业领域的一篇文献综述,并进行学术演讲。具体而言,听说方面的内容包括区分主旨和细节,提取重要信息并有效记录笔记;学术演讲的基本语篇构成,PPT制作规范等。阅读方面内容包括:区分文献的主旨和细节、论点和论据;学术文章中的一些常见修辞功能,如定义、分类、描述等;学术语篇中的常见文体特征,如句型结构和语法特征;写作方面的内容包括:文献综述的基本构成和语篇特征;基本的论文规范要求(包括如何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引用、转述、总结、阐释;参考文献格式;如何防止剽窃等)。

2.3 课程原则

学习共同体是在共享性的、协作性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学术英语》课程的学习目标应该与学习者共同建构,应该来源于提出的问题和学习活动。因为是学生在进行研究,教师必须清楚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教师和学生要对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对评判他们是否达到了目标有一个标准。具体而言,教师让学生采取小组学习的方式,合作撰写一篇与其专业相关的文献综述,这个任务对学生有意义,它将学生的兴趣点或专业与学术英语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同时也具有挑战性。这样所有的学习者才能施展各自的才能去努力工作。不同学习者兴趣点也不同,需要进行讨论交流,承担不同的小组学习任务,并最终合作完成一份“作品”。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要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课堂建设有两个共同体。一是以课堂为单位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二是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共同体。在这个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学生共同体中,学习者要增强“共同体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而且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比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个学习小组安排一个组长,负责协调本小组的活动,如建立QQ群,组织成员为小组命名,共同商议感兴趣的话题,制定进度表,组员分工合作,完成不同的阅读和写作任务,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共同体知识的贡献者。

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要具有交互原则。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围绕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展开与学习者的交互活动,同时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如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帮助其选题,组织内容、撰写文章,提供意见与建议,激发他们的信息搜索、分析和综合等高水平思维活动。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环境下采用的交互活动模式,如QQ或微信。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评价和监控对于维持高水平的交互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4 教学步骤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1)了解本专业学术权威期刊名称。学生首先从专业老师或者高年级学生那里了解到本专业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名称1-2个,然后通过班级QQ群在线文档分享并查看。

(2)组建团队。先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选出若干个学习小组负责人。然后小组负责人,写一封信,进行自我介绍,通过邮件列表发送给本专业其他同学,发出团队合作邀请。收到邀请的同学,回复愿意加入。没收到邀请的同学,写一封信向某一个团队表达加入的意愿。

(3)确定选题。各个小组开展组内会议,确定组内个人阅读的期刊。每人负责读一本业内国内或国际顶级期刊最近几期的目录栏以及文章摘要,了解所读期刊的热门选题,发现感兴趣的、可探索和研究的、又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问题和课题。然后组内进行讨论,每人介绍自己所读期刊的选题热点,推荐小组研究选题。小组协商决定选题后,由小组长向教师提交选题。

(4)文献阅读。确定小组选题后,组内进行分工,分配每个同学的文献阅读任务,如选题为AI的发展趋势。组内分工:学生A读中文期刊上相关文献;B读国际期刊相关文献。阅读完,小组召开会议,小组成员各自汇报文献阅读的结果,交流并建立资料库,以备后续写作,同时小组长向教师上交小组讨论记录。

(5)撰写文献综述及PPT。小组召开组内会议,讨论内容,框架并根据框架协商写作分工。主要工作包括:开头(1段),正文(2-3段),结尾(1段),参考文献与致谢;后期展示PPT。讨论完分工后,小组长向教师上交写作分工名单,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分配到的任务,分头写作,完后发到其中一人汇总,大家讨论,内容上互相补充,语言上统一风格。最后制作PPT演示课件,发给教师,根据教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6)课堂展示及评价。课堂上,各小组依次进行陈述汇报,并接受其他小组提问。每一小组展示完后,教师在问卷星上发布评分表,其他小组对此小组进行评分。全部完成后,教师对各小组展示做出总结性评价。表扬优点,指出不足,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3 结语

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也弥补了学科知识的不足,增加了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并提高了教学效果。湖北大学从2016年开设本科的学术英语,一直坚持这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根据每次课程开始和结束后的学生问卷调查表明:(1)学生真切感受到了学术英语的现实意义和对其专业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对学术英语的兴趣。(2)通过阅读专业性的英语学术文章,学生的专业英语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能看懂英文学术论文,使用严谨、精确的学术语言写作,懂得用英语进行科研的演示。(3)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设计主题,收集材料,判断整理信息和分析处理数据,最终总结结论。(4)学生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了学术素养,知道如何规范引用文献、防范剽窃,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课程完成后一个班上总有一到两位同学在一年里,写出科研论文,并在专业期刊论文上发表。

猜你喜欢
选题共同体学术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