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乡村教育振兴途径分析

2021-01-03 18:19董泽松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7期
关键词:辅导心理健康民族

董泽松

(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 广西·贺州 542899)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指出: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服务乡村是新时期地方高校的新使命。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乡村教育振兴,而乡村教育振兴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在乡村教育中的引领与支持作用。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既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自觉担当的责任与使命,也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进一步凝练自身办学特色并彰显学校办学成效的内在要求。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加强乡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重大。也因此,对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在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应有作用及服务途径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作用分析

当前,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可概括为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具体体现为: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强烈,尤其在乡村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行为矫正、人际冲突问题、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开展专业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但另一方面,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相对薄弱,这些地区普遍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专业教师,具有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背景并取得职业资格的教师较少,此外乡村学校还需完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硬件设施。

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特征就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服务于社会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社会心理健康需求为宗旨,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应用心理学主要服务领域之一。近年来,民族地区不少地方高校都开设了应用心理学专业,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就是为民族地区地方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服务人才,其中的心理健康服务本身就包括了为民族地区乡村提供优质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功能,而这也是提升乡村教育整体育人水平、振兴民族地区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笔者结合前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需求认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面向乡村学校提供的优质心理健康服务应包括三个面向内容:一是面向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二是面向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三是面向民族地区乡村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指导服务。以上服务不仅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应有作用,也是新时代应用心理学专业师生应有的自觉担当与使命。

2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服务乡村教育振兴的途径分析

2.1 面向民族地区乡村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基于民族地区乡村学校缺乏心理健康专任教师,且现有教师队伍较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现实,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师团队开展面向乡村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具体工作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心理辅导相关的专题培训。其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讲解、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常见心理行为困扰介绍、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念等内容;学校心理辅导相关培训主要从个体心理辅导与团体心理辅导两个方面展开,其中个体心理辅导方面可重点从良好辅导关系建立、心理辅导操作程序与规范、辅导中的沟通方法与技术等进行具体介绍,团体心理辅导方面可重点以简单易操作的团体辅导游戏活动(如“心有千千结”“大风吹”“盲人与拐杖”等等)进行,让乡村教师参与其中并使其在“活动体验→感受感悟→收获与反思”中学会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流程与操作要领。

二是开展师生沟通与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辅导的专题讲座。笔者在对本地区部分乡村学校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接受访谈调查的绝大部分乡村学校教师都比较渴望在两个方面内容得到指导帮助:一是如何做好师生沟通工作,二是对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纪律问题、厌学问题、情绪问题等)的有效辅导。在师生沟通方面,乡村学校教师们反映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沟通需求了解不足,师生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障碍与困难,这也给平时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因此面向乡村学校教师开展师生沟通方面的专题讲座非常必要。笔者认为面向乡村教师的师生沟通讲座可重点包括师生沟通的方法技巧、学生心理特点与沟通需求分析、师生沟通经典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针对性的专题讲座介绍有助于乡村学校教师做好师生沟通的准备工作及良好沟通能力的培养。学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辅导方面,可重点向乡村教师讲解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简易评估方法与诊断标准、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原因分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辅导方法操作要领等内容。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帮扶。目前,民族地区乡村教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还相对较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亟待加强。基于此,笔者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指导帮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是面向乡村学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基础知识(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程序、研究方法、研究设计、研究过程展开、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的专题讲座,让这些教师通过专题讲座逐步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要求;其次是指导乡村学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进行研究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可向乡村学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简要介绍课题申报书的撰写内容与撰写要领,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研究课题选择、文献综述、研究方案设计、研究基础与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课题申报指导,通过研究课题申报书的撰写与指导修改,可有效提升乡村学校心理健康骨干教师的研究素养;最后可通过“校—校”协同的方式组织地方高校心理学教师和乡村学校教师共同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

2.2 面向乡村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一是面向乡村学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宣教与促进服务。地方高校服务乡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是要促进乡村学校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面向乡村学校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教,而心理健康促进是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其中,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教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在教育内容上可重点围绕学生较为关注的自我认识问题、学习问题、人际沟通问题等主题来展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方面,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活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进行,开展地点可以户内与户外两种方式结合,开展对象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开展内容可着重围绕“团队精神”“良好沟通”“人际信任”“积极信念”等主题进行,让学生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过程中关注体验和感受,并注意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之后学会积极反思与改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进一步珍惜当下、团结同学、珍惜友谊,更积极的面对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和挑战。

二是面向乡村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服务。面向乡村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是指对乡村学校中存在某类具体问题(如学习困难、纪律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冲突等)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个体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这类工作以尊重关爱与接纳理解学生为辅导前提,以对学生成长环境、成长经历和生活学习的综合情况等进行全方位了解为辅导依据,以真切关心关注学生内心的担忧与焦虑为辅导切入点,以帮助学生理性认识问题并丰富问题的积极应对方式为辅导重点,以促进学生乐观、善良、勇敢、勤奋、自制和毅力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为辅导的根本目标。面向乡村学校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以学生的问题为“问题”,反而以问题为全面认识了解学生的重要线索,关注问题更关注问题背后反映的学生心理需求与内心渴望,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问题,还注重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未来的问题解决能力。

2.3 面向乡村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指导服务

留守儿童不等于问题儿童。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情感联结是留守儿童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护因素。研究表明,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时间较长且外出务工后与子女联系交流较少,对子女的心理关怀与情感支持也严重不足。也因此,对民族地区乡村留守家庭进行亲子沟通指导以提升留守家庭亲子沟通质量显得紧迫而必要。笔者综合分析认为,面向乡村留守家庭的亲子沟通指导服务具体可分为面向家长指导服务和面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两个维度。其中,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的亲子沟通指导服务主要包括给留守家长简要讲解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在亲子沟通内容和方法上更贴近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每周定期通过电话、网络视频或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主动表达对子女的爱与关心而非只简单停留于吃喝或安全等问题的询问;经常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动态并就孩子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及时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面向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指导服务可主要通过让留守儿童阅读感恩品质培养相关书籍资料,为留守儿童提供理解并懂得感恩他们父母的机会;此外可以启发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表达感恩,将自己的心里话通过文字说出来;也可以通过让留守儿童给父母画一幅画、读一首诗、唱一首歌等多种方式对父母表达内心最朴素和真实的情感。

猜你喜欢
辅导心理健康民族
我们的民族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多元民族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