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笔下的裘德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2021-01-03 22:27张沙沙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张沙沙

内容摘要:《无名的裘德》是19世纪末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创作的长篇小说。作为托马斯·哈代晚年的代表作,作品《无名的裘德》因为讲述的男女主角是有血缘关系的近亲,从而导致哈代受到文坛的攻击。这是继他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之后的最后一篇小说。文章主要通过对裘德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造成她这一人物的成因进行探究,从而找寻裘德悲剧性命运的必然性及其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裘德 人物形象 现实意义

1895年《无名的裘德》出版,引起了当时文坛的轰动。由于小说的男女主人公有着血缘关系,这一情节的安排使得托马斯·哈代一时陷入了舆论漩涡,这也是他创作的最后一篇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乡村青年裘德不幸的一生,两度婚姻的失败和子女的离世使得裘德抑郁成疾,最终含恨离开了人世。

一.裘德人物形象分析

裘德出生在一个乡村,父母早逝。他从小聪颖好学,长大后受到了美貌而粗俗的酒吧侍女阿拉贝拉的诱惑结了婚,不久之后阿拉贝拉抛离了他,另觅新欢。之后,遇到了表妹淑·布莱德赫,两人一见倾心,虽同居却家庭窘迫,最终也没能在一起,裘德不甘于命运,奋力跻身于上层社会,但最终还是因出生而格格不入,身心俱疲,不到三十岁就含恨而终。

1.寄人篱下 热爱学习

裘德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世了,他和姑婆一起生活。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学业有成便成了裘德毕生追求,他特别爱学习,虽然他只是一个夜校的学生,但当教他的老师离开时,他的眼里满含泪水。老师告诉他,作为一个好孩子,对待动物一定要仁慈,用功读书,如果以后想去基督寺的时候,记得找老师,这也成为裘德以后去基督寺学习的美好愿景。虽然此时的裘德的年龄还小,但是他已经尝遍了人间的辛酸苦辣了。不久后,老师寄给裘德两本书,他看了书之后才发现原来并不存在他不明真相时那种转变规律,而是努力学习的人经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已经把知识点都记在了脑子里面。

2.出生低微 不甘落后

虽然出生时地位不高,但是裘德不甘落后。他不仅将学习视为自己毕生要做的事,更将这件事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之中。裘德说过;“在死之前,我一定要做成神学博士。”[1]他把自身的思想集中到它热爱的事业上,桌上始终放着心爱的古典文学,只要一有空就捧着书读起来。裘德一直幻想着到基督寺去,因为那样就可以向里面的老师请教自己不会的内容了,就不需要连蒙带猜了。这种生活,他一直在期待着,但现实的问题是俗不可耐的吃饭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这把他的幻想暂时熄灭,迫使他在这种需要下把自己高尚的理想埋藏在心里。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的,知识的学习却止步不前,外在影响的因素太多,裘德不得不考自己的意志力坚持着,但他的意志力也禁不起生活的打压。

3.跻身上层 身心俱疲

一心想跻身上流社会的裘德,嗜书如命。他天资聪颖,想做费劳孙的助手,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学习知识了,但至于适合不适合,他自己也不知道。不过,他想凭借着自己的说服力让费劳孙同意他的请求。但费劳孙告诉他,想要成为一名神学博士,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得进入大学进行系统的学习,这对于裘德来说,无疑是梦想的进一步幻灭,一方面他的社会地位地下,另一方面,他也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支撑他的学业。但裘德似乎不在乎这些,他只想跻身上层社会,此时的他已经经历了失败的婚姻,家庭的重担也落在他的头上,一家人的生活并不乐观,在遭遇了爱情的幻灭、职业的丢失、理想的幻灭、孩子的死亡等一系列变故之后,裘德已经身心俱疲,他不停地酗酒,以致身体每况愈下,此时此刻的裘德依旧望着他迫切想要进入的的大学,含恨而终。

二.裘德人物形象成因

裘德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他和作者笔下《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命运相似,都是悲剧性命运,裘德的人物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年生活环境的不幸、英国宗教社会的统治、哈代深受宿命论影响等。

1.早年生活环境的不幸

裘德在小时候就和同龄的孩子不一样,他的父母早逝,只留下他一个人跟着姑婆生活,过着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得裘德在和很小的时候就产生了独立自强的思想观念,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在的生活,于是,他努力学习,但终究因为没有钱供他去学校求学,而耽误了他的学习,原本天资聪颖的裘德就这样与命运挣扎着。即使满怀感恩的他,也没有得到人们的另眼相待,他不停地换工作,希望能够赚到求学的资金,终究入不敷出,没能够在青年时期获得优质的教育,沦为不甘落后的平民。不仅让人感叹命运的造化弄人。

2.英国宗教社会的统治

十九世纪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工业化,机械化生产迅速。与此同时,宗教依然统治着生活。裘德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得不向宗教势力低头,第一段不幸的婚姻也是裘德不可避免的人生经历,当他和表妹淑·布莱德赫在一起时,是不受到祝福的,他们是有血缘关系的,按照当时的婚姻习俗,是要被禁止的。在宗教社会的统治下,裘德一家的生活异常艰辛,裘德的长子同弱妹幼弟的死亡使得淑·布莱德赫极度悔恨,她屈服了命运,不得不回到了前夫的身邊,而此时此刻的裘德挣扎的遍体鳞伤,他终究没能和宗教势力抵抗,现在的他,放弃了抵抗,转而自暴自弃,不久之后,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3.哈代深受宿命论影响

有人说裘德就是托马斯·哈代的化身,他们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都爱学习,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都屈服了命运。显然,这种创作受到了作者宿命论的影响,哈代认为自己是不能轻易改变命运的,于是,他创作的作品,不论是《德伯家的苔丝》里面的女主人公苔丝还是《无名的裘德》里面的男主人公裘德等身上都能看到自己宿命论的影子。哈代此时创作的小说已经表现出了存在主义的倾向了,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裘德的人生悲剧、婚姻悲剧、事业悲剧就可见一斑了。因此,裘德的悲剧是注定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很难改变的。

三.裘德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哈代塑造的裘德,虽然是一个悲剧性人物,但却有着现实的意义,裘德不仅想打破悬殊的社会地位,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更渴望新式婚姻的自由。为此,他不懈努力,但终究输给了命运,输给了现实,输给了宿命论。

1.打破悬殊的社会地位

由于出生低微,社会地位自然而然也比较低,但裘德不信命,他想打破命运的束缚,打破社会地位的裹挟。于是,他努力向上层社会靠近,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就不停地求学,跟着基督寺的老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得不分开。此后,裘德一边打工赚取生活费,一边努力向基督寺靠近,他希望进一步学习,但费劳孙告诉他,基本上不可能。首先,想要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此外,还要有足够的金钱供他求学,这是裘德都不具备的,由于社会地位的悬殊,不平等,裘德不得不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机会,但终究没能圆了大学梦。

2.挑战社会道德的底线

裘德曾有过一段失败的婚姻,这使得她对婚姻的认识比别人更加深刻。第二段婚姻是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表妹淑·布莱德赫。他们是在裘德居住在寺的时候相识的,两人虽然一见倾心,但淑·布莱德赫出于一时的自虐心理,嫁给了费劳孙。但她并不爱费劳孙,由于婚姻不幸福,她又回到了裘德的怀抱,两个人同居并且生儿育女。由于裘德壮志不酬,家庭生活一团糟,长子带着弟弟妹妹一同赴死。淑·布莱德赫认为是自己违反了社会伦理道德,遭受神的惩罚,于是,他又回到了前夫身边。此时此刻的裘德万念俱灰,但她还是深爱着淑·布莱德赫。虽然挑战了社会道德的底线,但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抑郁成疾,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3.渴望新式婚姻的自由

哈代借书中人物之口发出对英国现存婚姻制度的猛烈抨击,难怪有人评论他的小说“像一团火,烧毁了维多利亚英国的基础”。[2]同时又由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封建伦理道德逐渐被淡化。于是,裘德不在乎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希望获得新式婚姻的自由,得到人们的祝福。于是,他公然的和表妹淑·布莱德赫在一起生活,并且孕育了子女,这不仅仅是对当时宗教势力赤裸裸的蔑视,也将伦理道德踩在了脚底,毋庸置疑,他们的行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社会的指指点点已经让他们备受煎熬,子女们也跟着受到非常人的对待,最终,他们向命运屈服了,悲剧的人生也使得人们倍感惋惜。

托马斯·哈代笔下的裘德,显然是一位悲剧性色彩浓厚的主人公形象,他的一生都是不幸的,无论他怎么努力,终究没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有人说,读完《无名的裘德》,“不得不推开窗户,吸进一口新鲜的空气”。[3]这不仅仅和哈代的宿命论密切相关,也反应了当时社会仍旧处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之下,并不是婚姻把裘德逼到了绝境,而是社会环境使得他被折磨的遍体鳞伤,裘德心灵的桎梏最终都没有被完全打开,悲剧的一生在他的奄奄一息中結束了。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哈代著.杨学功译.无名的裘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2]泰特尔.《无名的裘德》引言[M].美国纽约.1996.7.

[3]张月超.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新发展[M].南京大学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现实意义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