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路让孩子选择

2021-01-03 22:27谢文斯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养孩子

谢文斯

“没有人能够替你作主,哪怕这个人是你的父母”。这是国学天才孙见坤在《对手》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话。人生成功的前提是做自己选择的事情,而不是做父母意愿的事情。未来的路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的未来要靠他们自己来创造,未来的路也要靠自己来摸索,而这一切都不是父母能替代的,所以父母不该替自己的孩子作主。中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孩子的一切父母包办,孩子是没有选择权的,一切都是父母做主。最典型的是父母在遇到孩子的选择问题时候,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口头禅是“我是为你好”,于是,家长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好了人生的规划,凡事都要插一脚,殊不知这句“我是为你好”,父母使的力气越大,孩子受的罪越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可能性也越大。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类型的父母实在太多了,不管是孩子衣食住行方面,还是理想,将来的人生方向等问题上,很多父母都高举“父母当家,为儿女做主”的旗帜,替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选择所有的事情,压根就不让孩子插手,不让孩子选择,这让爱变了味道。

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释义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庄子与惠子游于壕粱上的一段话,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一道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无法用自己的内心去推断别人的想法;换句话,你不是孩子,没能在孩子本身的角度,怎么知道孩子心里的选择,你的选择可能不是孩子想要的,而且父母常用自己的经历和标准去替孩子作主,这样势必会造成孩子心里的怨言和不满。

曾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母亲每次带孩子去逛街,孩子都会吵闹着要回来,这让母亲很恼火,而小孩和爸爸去逛街都会流连忘返;每次让他选择和爸爸还是和妈妈出去逛街的时候,答案常常可想而知,这现象让母亲一直不知其解。直到有一天,再去逛街时候,她帮孩子系鞋带,站在孩子同样的视角高度,偶然抬头一看,看到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裤脚,鞋子,毫无趣味,而孩子的父亲每次带孩子出去,都会习惯性的把孩子往自己的肩上扛,孩子目光所触及到的景物是大千世界。从此母亲明白了孩子为什么选择父亲,喜欢和父亲逛街。这里的母亲没站在孩子的高度上,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而父亲喜欢把他扛在肩上,与父亲同样的角度,街市上的繁华尽收眼底,孩子自然喜欢和父亲一起逛街。

所以父母的选择并不能代表孩子的选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不是他”,没能和他一样的角度,毕竟是有距离的。

二.替孩子做选择,是对他积极性的打击

心理学界普遍认为人都有控制欲,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小孩也希望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换句话就是小孩希望自己在某一方面能自己做出选择,父母的替他们选择是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父母爱孩子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相信孩子,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有一位在舞蹈方面極具有造诣的朋友,她本来想选择艺术学校,起帆她的艺术梦。但是她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希望她以后从事教师或者是医生的职业,因此坚持让她上了普通中学,并偷偷给她报了一所中学,本以为她会死心,这样她能好好把心都放在学习上,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找一份清闲的工作。但是我的朋友心不在学习上,成绩一落千丈,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和一些不读书的孩子整天混在一起逃课到网吧。本来执着于艺术的她,因为父母的选择让她没有了希望,再加上现在的不务正业,学业的失败,旁人的冷眼,让她对生活没有了积极地态度,唯一不变的是对父母当初没让她选择的憎恨。

生活中有很多像我朋友这样的例子,父母往往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给孩子,不顾孩子的感受,认为自己的选择永远是正确的——姜的还是老的辣,其实这样不仅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甚至可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当然父母的初衷是为孩子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选择,鼓励他,不打击他,让他对自己的梦想一直保持着积极态度,这才是真正地爱孩子。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凡事求助于别人

家长甩手让孩子自己做主,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凡事都求助于别人,包括父母。孔子云“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求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要凡事求助于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让孩子自己做主,能够让孩子自立,增强了孩子的独立性,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的个体,离开了父母,能自己独当一面。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人生格言“让他成为自己”——这句格言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父母虽然是旧社会的人,但在孩子的小时候,就特别注重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从不包办他的事情,给予他最大的自由,所以在那只求温饱的时代,蔡志忠的求学过程并未受到任何的压力,功课都很好,在中学二年级的时候,选择继续升学还是去工作,家里人都充分尊重他的选择,这次得自由选择让他有机会成为了一名漫画家,并日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能独立是福,不能独立就有祸。

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句名言:“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包办代替就不能让孩子独立,使得大多数孩子产生很强的依赖性,独立自理能力很差,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而不是一个决定者,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做主,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养成有独立意识、独立做事的习惯。

四.让孩子作主,让孩子学会思考

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死则不得也”。意思是心这个器官的功能是思考,运用心的思考功能才能获得成功,不思考便不能获得。海德尔曾经说过:“所有的思考都是诗。”给孩子一个自主选择的天空,也即是给予了孩子一片思考的天空。自己做主的过程中,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思考,去分析,去选择,而不是凡事都依赖于父母,靠父母来替他们选择,而自己的脑子都献给了“死书”。譬如,某某的学生寒窗苦读十二年,终于上了名牌大学,满以为上了大学就高枕无忧,哪知道,大学的生活习惯培养,人际交往关系的处理等等方面让这位学生“苦不堪言”,最后席卷行李恢恢的回家,不得不从头学起如何思考,打理好自己的一切。为何娇娇学子落得如此惨败,原来,他的“成功”是父母包办起来的,父母什么事都替他作主,小到穿着,衣服的清洗,大到选择孩子的兴趣,学校,完全不需要孩子来去为自己规划,思考自己应该干什么。可是,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在这包办的笼子里,使得孩子日渐一日的散失了思考的能力,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自理能力很差,但是,孩子最终还是要一个人独立的生活,独立的思考,这样的包办就是断了孩子的思考源泉,甚至断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让孩子自己规划自己的路,学会了思考,那么不论是做事还是学习就会比较获得成功;思考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会思考的人学什么都不会感到困难。

五.留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的空间

庄子云:“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乎道士。”鱼忘情于自由,人忘情于自由之道,无论是圣贤还是凡人,自由都是永恒的追求。在家庭教育中也应该尤为注意这一点,父母替孩子选择的太多了,限制了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但是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一个自由成长的环境会让孩子懂得生命的真谛,内心充满了快乐,学什么都不是问题。在中国,管教和限制已经成为中国家教的特点,有45%的孩子表示“父母不让我做想做的事情”由34%的孩子强调想要有选择自己成长空间的权利。孩子都渴望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自由成长的天空,而不是像《疯狂原始人》中那一只红手印——父亲不允许孩子做的事都画在墙上,然后按个红手印。

避雷针的发明者富兰克林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工厂里玩耍中培养起来的,父母不加阻拦,没有认为他不务正业,而是让他自由的学习,成长。爱迪生进校只有三个月就被开除了,但他的母亲知道他不是坏孩子,允许他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小实验,给他一片自由发展的天空。从中得到启示,成功的家庭教育,前提是创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自由家庭环境。孩子要经历自己独自处事才能长大成人,如果你不给孩子一个选择的天空,自由的天空,孩子又怎么能有成长的余地呢?

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非常的重要,但是现在家庭教养方式偏向于弊,现在的父母都是不“放”,孩子都要按照父母的决定来走,父母替孩子做所有的选择,养成孩子依赖的性格。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鲍姆林特(1967)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娇宠型和专制型。“不放”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属于专制型的,这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非常看重孩子对他们的绝对服从,并对孩子的所有行为进行监管;而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存在焦虑退缩和抑郁,降低孩子的自信心和果断性,增加了他们的羞辱感和无助感,而且与孩子成年后的抑郁症和忧伤以及缺少社会责任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父母应该当一个快乐的甩手的家长,不要让你的“选择”把爱变质了!未来是属于孩子自己的,需要他们自己一步步的前进,谁也替代不了。孩子虽然在父母面前还小,其实小小的身体包含着大大的梦想,如果父母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替代孩子作选择,有可能选择成了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甚至毁了孩子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郭红玲.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2]陈南.国学中的家教智慧[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陈艾妮.家教有道[M].昆仑出版社,1999.

[4]管斌全.做个快乐的甩手家长[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一系)

猜你喜欢
教养孩子
论教养(缩写)
跟踪导练(三)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孩子的画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