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

2021-01-03 14:10杨明强(DUONGMINHCUONG)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50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现代汉语

杨明强(DUONG MINH CUONG)

摘  要: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刚开始的时候重意义而轻形式,后来受到结构主义语法的影响,重视结构分析,但忽略了意义。近年來主张在语法具体分析时要使句法、语义和语用结合起来。主要六个研究方法:1.中心词分析法;2.层次分析法;3.变换分析法;4.语义特征分析法;5.语义指向分析法;6.配价分析法。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研究方法

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工作自从1898年马建忠编写的《马氏文通》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汉语语法研究工作不断地发展,从传统语法的中心词分析法到配价分析法。

传统语法是借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指导描写汉语的实际的研究方法。它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对句子进行分析,把主谓词组看作句子的主干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成分,定语、状语是附加成分。它建立了汉语语法学方面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但由于过分重视意义,缺乏层次和关系观念,因此不利于教学和语法研究的发展。

变换分析法可以识别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但是它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根本原因。后来语义特征分析法和语义指向分析法的产生弥补了变换分析法的不足。

语义特征分析法着眼分析概括同一句式中处于同一关键位置上的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解释说明代表这此实词的句式之所以独具的某次特征,之所以将该句式跟与之同构的句式加以分化的原因。语义指向分析法帮助分析情况复杂的语法结构,重点是分析没有直接组合关系的语法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语义特征分析法与语义指向分析法的结合就实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结合。

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各种方法

(一)中心词分析法

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用来对句子进行分析的语法研究方法。它主要把主谓词组看作句子,认为句子是由主谓词组组成的。遇到偏正词组时,首先找出中心语,遇到述宾述补词组时,先找到谓语中心语。这种分析法设立句子的六大成分,分为三个层次,主谓是主要成分,宾语补语是次要层次,定语状语是附加层次。

例如:这些工人立刻修好了一座桥。

按照中心词分析法,主语是“工人”,谓语是“修”。“工人”和“修”就是我们找出全句中的中心语,也就是句中主要成分。“桥”是宾语成分,“好”是补语成分,都是次要成分。“这些”和“一座”是定语成分,“立刻”是状语成,属于附加成分。

可见,中心词分析法的优点在于能清晰明了地显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个句子的脉络,也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义关系。

中心词分析法的缺点是缺乏层次和关系观念,联合词组和主谓词组可以直接充当句子成分,其他就不行,必须以词的身份进入句子,导致句子成分有的是词,有的是词组,在理论上不一致。另外,把修饰成分看作是附加的,不重要的,致使在语义理解是出现错误。

(二)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来自借鉴结构主义语法理论方法研究汉语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这部代表作。该书采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句子,从而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形成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形式分析法,具有明显的结构主义语法点。层次分析法将句法构造的层次性考虑进来,并按其构造层次逐层进行分析,在分析时,指出每一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精神:

●承认句子或句法结构在构造上有层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严格按照内部的构造层次进行分析。

●进行分析时,要明确说出每一个构造层面的直接组成成分。

●分析时只管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不管间接成分之间的语法结构关系或句法结构中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

2.层次分析法的优点:

●适用范围广:传统的句子分析法只适用于单句的句子成分分析,这些就把自己限定在很狭窄的适用范围之内。层次分析法不仅可以用于句法结构的层次构造分析,而且可以用于音节、合成词、单复句、句群乃至篇章的构造层次。另外,对于一些句子成分分析法对付不了的句法结构,运用层次分析法则游刃有余,能更好地分化歧义句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

3.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

●它只能揭示构造层次和显性的(overt)的语法关系(亦称语法结构关系),不能揭示句法结构内部隐性的(covert) 语义结构关系。

(三)变换分析法

变换分析法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家海里斯(Z. S. Harris),汉语变换分析法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后形成的。它是通过考察所研究分析的有歧义的句法格式跟与之在结构上有相关性的别外的句法格式之间的不同联系来达到分化原先的歧义句法格式的目的的一种分析手段。

1.变换分析法的原则

● 作为一个合格的变换,一定得形成一个变换矩阵(matrix)。

● 在变换矩阵中,矩阵左边作为原句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 在变换矩阵中,右边的作为变换式的一个个实例,形式必须相同,语法意义也必须一致。

●变换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 的实例,其共现词之间的语义结构关系必须保持一致。

● 矩阵中每一横行左右两侧的句子,即每一横行作为原句式的实例和作为变换式的实例,二者在语法意义上的差别一致。

2.变换分析法的作用

(1)变换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义句式,

如:咬死了猎人的  狗

(a)           1                       2

(b)           1                       2

(a):动词 + 补语(了)+ 名词1 + 的 + 补语(了)

—→ 把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动词 + 补语(了)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把猎人的狗咬死了

(b):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1 + 的 + 名词2

—→ 是 + 指量名2 + 动词 + 补语(了) + 名词

咬死了猎人的狗  —→  是那条狗咬死了猎人

(2)变换分析更有助于我们把语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语法规律;

①双宾结构的远宾语不能有表示占有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充任。

②现代汉语里不用“被”“给”一类字的受事主语句有一个特点,即受事主语不能是人称代词。

③使用程度副词“还”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较外,还能表示比拟;而使用程度副词“更”的“比”字句则不可以。

④表总括的程度副词“都”,强调表示“都”后面所说的性状或情况适用于它所指向的某个集合中的每一个个体。

(四)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semantic feature)原是语义学中的概念,指的是某个词在意义上所具有的特点。我们分析和描写词的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目的:

●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对某一个语义类进行细分;

●凸显同属于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之间的差异;

●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的词。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语义要素。这里有两层含义:

1.如果离开具体句式,单纯从词汇角度概括一些词的语义特点,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价值。

2.某些实词是否具有某种语义特征,只有结合具体的句法格式才能确定并概括得到。

因此,语法研究中的“语义特征”,是着眼于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特征。

(五)语义指向分析

语义指向,按其狭义的理解,是指句中某个句法成分与哪一个词语或哪个成分在语义上发生最直接的关系。

通过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语义指向来揭示、说明、解释某种语法现象,这种分析手段就称为“语义指向分析”。需要考虑的问题:

1.前指还是后指?

所谓“前指还是后指”是说那句法成分在语义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还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

如:我    和    他    先后   去广州   参加一个会。

↑            ↑       |              [指前]

我    先后   去过广州   和   福州。

|                     ↑               ↑  [指后]

我    和     他    先后   去过广州   和    福州。

↑       ↑    |                ↑            ↑ [指前/指后]

2.指向句内成分还是句外成分?

如:我很好。——谓语“好”指向句内成分“我”

他被客气地邀请进了会议室。——状语“客气地”在语义上指向句外成分

3.指向名词性成分还是谓词性成分?

如:

我才做。 (a)

我才做第二道题。(b)

我才做三道题。(c)

我才做完。 (d)

以上四个句子,副词“才”都做狀语,且都为后指,但各自的语义指向却不同——(a)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b)中副词“才”指向谓词“做”的受事名词性成分“第二道题”;(c)中副词“才”指向数量成分“三道”;(d)中副词“才”指向表示行为动作结果的谓词“完”。

4.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其他?

如果某个成分是属于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就得考虑那个成分是指向施事,还是受事,还是工具,还是处所,还是别的什么。

如:

砍光了。(a)

砍累了。(b)

砍钝了。(c)

这三个述补结构其补语都是指向名词性成分的,可是各自的语义指向却是不同的——(a)的补语“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补语“光”指向“砍”的补语施事;(c)的补语“光”指向“砍”工具。

(六)配价分析法

“配价”这个概念借自化学。法国语言学家特思尼耶尔(Lucien Tesni ere)是最早把化学中的“价”引入语法研究中。到1978年,朱德熙先生将“价”的概念引入汉语语法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配价理论开始引起中国语法学家的重视。

配价分析法的作用和局限:

配价分析法一方面能获得正确的句法分析结果,另一方面能为描写刻画句子中复杂多样的语义关系提供有力的支持,以利于人们准确理解句子的意义。但是,它也有局限:

配价分析主要用来解释动词与名词之间的一些语义关系问题,而语言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很复杂,对其他方面的语义关系,它就无能为力了。

(1)悠着点,别把身子骨给砍坏了。

(2)他一不留神,将旁边的小椅子给砍了。

(3)那木头真硬,那刀都给砍坏了。

“坏”在(1)句里是来说明“砍”这一行为动作的施事的;在(2)局里,是来说明“砍”这一行为动作的受事的;在(3)局里,是来说明“砍”这一行为动作的工具的,即使是动词和名词之间的语义关系,也不能完全靠配价分析来解释。

参考文献:

[1]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复旦学报,1994.

[2]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王咏梅.《浅谈几种语法分析方法》.龙岩师专学报,1997.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现代汉语
一起来吹牛
“大力士”纸片人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语法教学研究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