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送教上门工作的几点感悟

2021-01-03 04:37黄朝友
民族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心理健康

黄朝友

摘  要:送教上门是学校特殊教育的补充,教育者当重视学生、家长、教师心态的调整,争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人;之外,育人环境的营造及用心感化学生,也能让他们感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温暖。

关键词:调整心态;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用心感化

为了解决重度残疾适龄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按照属地管理、普特结合、就近送教的原则,由各普通中、小学就近对重度残疾儿童开展了“送教上门”教学服务工作。通过自己主动申请,学校会议研究决定,从2018年3月起,我非常荣幸的成为了这支特教大军里的一员,开始了特教教学的实践与探索。这三年的送教工作我走了不少的弯路,其中有困惑、失落,也有欣慰和收获,现将自己的感悟总结如下。

一、学生基本情况

王某某,男,汉族,2009年9月出生,贵州省某某县某某街道某某村人。先天大脑发育缺陷导致肢体不协调,智力较低,偶尔具有攻击性,生活自理困难,由于自身和家庭原因曾在某某县特殊教育学校学习了约半个月。

这个孩子的母亲五年前外出至今没有音讯,目前和父亲,弟弟和两个姐姐共同生活,一家五口人的主要生活来源靠政府低保和父亲务农维持。家庭情况特殊,严重缺乏母爱,极其可怜。

二、调整心态,营造环境

给智障儿童送教遇到的困难首先是学生家长的心态问题,他们对孩子失去了信心,觉得保障他们的日常所需就行了,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其它事情上。比如:王某某同学的家长以前就对王同学失去了信心,觉得只要他饿不着冻不着,不去惹事儿,不去闯祸就行了,在他身上付出再多也没有作用,自己家庭子女多,更多的精力应该用在了健康孩子的身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评估,对学生进行教育康复后的效果进行预判,让他们认识到虽然不能把智残儿童教育得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可以让他们的身心、技能、社会交往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让家长看到孩子的希望,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送教的效果。

其次是送教教师的心态问题。作为普通中小学的教师送教,平时接触的都是身体健康、思维正常的孩子,遇到特殊情况的孩子,教师一时半会很难适应,他们看不到自己劳动的成果,会感到迷茫、沮丧,从而失去信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调整自己的心态,明白特殊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细致地观察学生点滴的变化,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这样才能看到学生的变化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让自己有开展工作下去的信心。

三、加强学习,重视心理健康

在残疾学生的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要。让残疾学生的身心更健康是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有着健康的心理也更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在送教的过程中我发现,残疾学生有着自卑的心理,由于农村人们的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制约,周围的人们都没有特别地在意残疾孩子(尤其是智障孩子)的心里感受,事实上他们的心灵更娇弱,更容易受伤。

在送教工作中我就发现,周围邻居总是用“那个傻家伙、傻子”来称呼王某某同学,于是我利用各种机会走访了王某某同学的邻居,走访的核心目的就是向他们谈自己的想法,希望他们改变对王某某同学的称呼,纯朴农民本就没有恶意,只是没有意识到对孩子带来的伤害,都不好意思自嘲说“自己大老粗、没文化”之类的话,但是情况却变了,那样的称呼现在已经鲜有听闻。

同时需要我们的老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利用专业的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的疏导,让学生从自卑走向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基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提出适当的要求,为学生提供实现成功的各种机会。采取积极引导,正面评价的激励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勇于尝试,挑战困难的氛围;要给学生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从孤僻走向合群。智障儿童由于思维封闭,交往能力差,大多孤僻不合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集体活动,通过活动与人们交往,要引导家长多带孩子出门走走看看,让他们走出孤独走向合群。

四、制定目标,家校共育

美国著名哲学家艾默生说过:“一心向着自己目标前进的人,世界都为他让路”,我们的特教工作也是这样,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安排,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我对王某某同学进行了评估,具体如下:

1.语言:双唇控制力欠佳,舌部不灵活,发音不清晰,说话含糊;

2.运动:运动动作不协调,跑动起来重心不稳;

3.情绪行为:在与他人交往时,敏感多疑,内向自卑,偶尔有攻击性;

4.社会适应:能认识家庭成员和经常接触的人,知道家庭生活用品名称;生活自理能力欠佳,需要人照顾,能自己吃饭穿衣服。

5.认知: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理解能力差,不认识字,无数学概念。

基于上述评估的情况,我确定了教育训练的目标:

1.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2.教育、引导、鼓励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技能,如洗脸、刷牙、穿衣服、洗衣服、扫地等,让学生更容易地融入群体;

3.教育学生有数的概念,如认识钱币、会数东西。

4.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感兴趣及有特长的的地方,让学生的特长得以展现和发展,树立生活的信心。

5.改善父子关系,人际交往,给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学生的暴力行为,直至消除暴力倾向。

我把自己的目标与家长深入的交流、讨论,特别指出学生父子之间说话总是大声吼骂,姐弟之间歧视性的语言,邻里之间侮辱性的称呼,会加重学生暴力倾向,必须改善这些不和谐的关系。通过交流赢得家长的认可,争取了家长的配合,让有限时间内的教学内容在课后能得到强化巩固延伸。

五、用心感化,拉近距离

智障儿童送教上门的目的是要通过教育训练培养他们融入社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塑造他们真、善、美的心灵,构建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格,同时送去党委、政府、社会对残疾儿童的关心和温暖。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老师、亲人能够走进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爱护,无条件地信任我们。在这几年的送教过程中,我的实际做法有:每次送教我都会带上一个学生喜欢的小礼物,或玩具或学习用品;针对学生家庭条件差,去收集一些适合学生穿且较好的旧衣服;亲自帮孩子洗干净花猫一样的脸;和学生一起做游戏,手把手地教学生画画、做手工。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心,越来越喜欢老师,一个内心孤僻的孩子,现在每次送教,他都会站在路边等候,笑嘻嘻地用那含糊不清的声音喊:“老师好”!老师问他生活的情况也笑嘻嘻的说出来。父亲也改变了那种忙于劳动对送教工作漠不关心的态度,现在每次送教几乎都会提前将孩子找回来一起在家中等候,观察老师的教学,做好服务,临行时都会挽留老师吃饭。

每一名儿童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不管他们健康与否,我们都应当以人为本、尽心培育,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温暖,让我们携起手来,调整心态,耐心呵护,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1]张珺.智障儿童攻击性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2]裴明东.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华夏教师》2020年17期

[3]张兆勤.王成德.崔萃等.智障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更新与心理调适能力调查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6期

[4]张瑞娟.家庭教育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年11期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心理健康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影响小学家校共育的因素以及解决策略初探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家校共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