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一流专业的建设与实践

2021-01-04 10:41齐鲲鹏李娅娜胡继胜
科教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学能力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齐鲲鹏 李娅娜 胡继胜

摘要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响应国家铁路发展需求,适应铁路车辆发展技术要求,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创新意识、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精英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实践,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在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 一流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能力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3.017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First-class Specialty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n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QI Kunpeng, LI Yana, HU Jisheng

(CollegeofLocomotiveandRollingstockEngineering,DalianJiaotongUniversity, DalianLiaoning116028)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national railway development and adopting to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railway vehicle development, the vehic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as been striving to build a first-class specialty for many years. Reform and practice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formul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of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and the cultivation of elite students have been carried out. It has formed distinct 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d some good results which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ehicle engineering specialty.

Keywordsfirst-class specialty; personnel development; teaching ability;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成立于1956年,是东北地区唯一培养铁路及城市轨道车辆领域工程技术人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目前设有机车、铁道车辆、动车组、城市轨道车辆等4个专业方向。专业于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六十多年来,专业以“厚基础、强专业、重实践、善沟通、求创新”为基本思路,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以轨道车辆生产及运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轨道车辆产品为背景,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了鲜明的轨道交通特色,并获得了轨道交通车辆行业的广泛认可。

1车辆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具体措施

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是面向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培养轨道车辆设计、制造、检修及运用人才的本科专业,承担着为我国培养社会急需的适应现代轨道车辆技术发展要求的本科人才的任务。随着轨道车辆行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专业涉及的学科范围更加宽泛,技术内涵日益深化,原有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有轨道车辆设计、制造、检修及运用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为了适应我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技术及规模的迅猛发展,培养具有现代轨道车辆系统知识的、适应目前轨道车辆行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进一步发挥本专业国家一流专业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省级示范性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及省重点学科的优势,车辆工程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教师能力提升和培养机制、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质量人才教育等5方面,对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我国铁路车辆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迈入了重载化、交流化的进程,高速动车组技术也呈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根据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强化基础理论知识,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建设需求,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实验与工程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积极应对应新工科建設的挑战,强化实践能力培养,以“加强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突出特色、因材施教”为指导,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针对原有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如项目管理类课程对培养目标支撑力度不足;检修、运用类课程薄弱,不足以支撑培养目标;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需要进一步加强等,对教学计划进行了相应的修订:(1)增设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的基本方法,学会使用常用的项目管理工具,并能在这一过程中考虑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增设运用与检修类必修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从事轨道车辆检修、运用方面的能力,通过案例析讨论,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3)增加实践环节授课学时,轨道车辆工程综合实验由16课时修改成2周,学分由0.5增至2分;专业综合实践训练由2周修改成3周,学分由2增至3分。轨道车辆工程综合实验由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完成轨道车辆及其部件的检修与性能测试实验,使学生具备对轨道车辆及相关部件进行性能试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轨道车辆相关设备进行操控、实验及故障排查的能力。专业综合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车辆结构设计和车辆零部件制造、工艺流程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

1.2提升教師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辽宁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我校充分利用车辆工程专业与轨道车辆设计、制造企业的密切关系,有针对性地选派教师进入相关企业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参与企业产品设计、为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等,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的制度和机制,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制定青年教师国内外进修计划,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实行青年教师教学导师制,返聘资深老教授发挥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采取培训、讨论、试讲等多种方式,促进青年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研究所等一线工程与设计单位参与相关工作,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

在教学研究上,围绕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定期开展教学法研讨活动,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本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研资源,开展教学全过程研究,努力建立一支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及需求、教学经验丰富、充满活力、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1.3构建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氛围的影响,专业依托创新实践、校园科技竞赛,充分发挥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逐步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比例,每年安排高年级本科生进驻实验室,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积极跟踪学科领域新动向,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在毕业设计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科研和工程项目,有导向性的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4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计划

我校车辆工程专业与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中车长春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车齐齐哈尔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沈阳铁路局苏家屯机务段、苏家屯车辆段、沈阳车辆段、沈阳动车段、大连现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等多家相关铁路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实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保障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质量。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分别与中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北京铁路局动车段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选派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经过“3.5+0.5”和“3+1”两种模式摸索,形成了完善的企业实习实践实施细则。

1.5打造“詹天佑班”人才教育品牌,实现分层次培养

以2007年车辆工程专业“詹天佑班”的设立为契机,大力推动精英教育,为车辆工程“詹天佑班”配备由责任心的班导师、配备优秀教师授课、提供充足的教学经费、优秀的教学设施,并制订了相应的保障制度,努力打造“詹天佑班”人才教育品牌,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詹天佑班”的培养机制包括:(1)创立选拔机制和滚动培养机制。学院根据学生第一年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表现,审核学习成绩和专业排名,对满足申请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在面试过程中突出能力考查,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倾向的考核。最后,对选拔结果进行公示。在培养过程中,采用末位淘汰的滚动机制,以竞争激励学生,保障学生质量。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一学期有两门课程考试不及格,或有一门课程补、缓考不及格者;第五学期仍未通过国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者;考试违纪、作弊者等,将学生退回本专业普通班级学习。(2)强化英语、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切实提高外语应用能力,主干课程采用双语教学;计算机类课程增加综合性训练,提高学生的编程、设计等实际应用能力。(3)制订导师和专业方向选择机制。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专业方向和导师,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实现“一个学生一份计划”。(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优先向“詹天佑班”学生开放实验教学资源,鼓励和资助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安排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

2车辆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实施效果

通过几年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丰厚的回报。2011年被批准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1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3年获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4年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排名第一,2014年获国家级轨道车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014年获批辽宁省本科高等学校跨专业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及省普通高校本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获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2017年成立了大连交通大学-北京铁路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017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辽宁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此外,近三年来获批国家级新工科建设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项,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3项。

专业招生、就业情势喜人,车辆工程专业经过多年建设,出现了招生、就业供需两旺的喜人局面,在全国多数省份以第一批本科录取,且平均录取分数高出一本录取线较多,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同时,车辆工程专业毕业生近五年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的各项能力和工作表现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构建完善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近五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3项,省部级奖项31项,市级奖项57项,通过创新活动实践,学生掌握了车辆工程最新的知识信息,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推进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更早地进入企业学习、工作,近三年来共计50余名本科大四学生通过“3.5+0.5”和“3+1”进入中车企业和铁路局进行联合培养,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轨道交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力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获得了企业的认可。

“詹天佑班”精英人才培养使优秀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得到了拓展,教育水平明显提高。自2016年以来,“詹天佑班”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 5项,市级奖项6项,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班级。此外,学生升入高等学府进一步深造的比例也逐渐提高,明显高于其他班级的比例。

3结束语

大连交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基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要求,立足辽宁、面向全国,服务于轨道交通装备设计、制造、运营企业,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行业认可的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大量地服务于全国各地的铁路车辆设计、制造、检修、运用和维修企业以及铁路局机务段、车辆段和动车段,在我国轨道车辆制造和运用领域做出突出贡献,行业、区域知名度高。

基金项目:产学研融合、面向现代轨道交通行业双生命周期育人机制和模式的实践,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项目,编号E-HTJT20201716

参考文献

[1]胡涛,陈平,王晓川等.“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1(01):27-29.

[2]刘东,陈艳君,李芳,等.地方性应用型高校药物制剂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皖西学院学报,2021,37(01):35-38.

[3]张蓓蓓,吴俊,曾建平,等.基于一流专业背景下的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21(04):160,163.

[4]赵晓波.化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20(40):239-241.

[5]康秀平,李永霞,刘洁晶,等.地方本科院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培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 2020 (23): 13-14.

猜你喜欢
教学能力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阻力分析及对策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