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1-01-05 17:34王存芝秦锐峰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病虫体红细胞

王存芝,秦锐峰

(河南省平顶山市农业农村局,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附红细胞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最早见于1932年,当时Spilitter博士等在1950年首次以附红细胞体病为名对该病进行了阐述,随后在美国、日本等很多国家的猪场均发现有该病。1997年以来,我国各地规模化猪场和养殖专业户的猪群中也陆续发现有该病,特别是自2000年3、4月份以来,一些集约化猪场呈暴发流行,发病率高达30%~70%,死淘率20%,经济损失严重。

1 病原

猪附红细胞体是立克次氏体目、乏质体科、附红细胞体属的成员。该病原体主要寄生在人畜红细胞表面、血浆和骨髓。在猪体内存在有两种附红细胞体,一种是附红细胞体,另一种是小附红细胞体,后一种对猪不发生致病作用。常引起猪发病的只是前一种,但它们均为红细胞内专性寄生,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虫体较小,平均直径0.8~1.0 μm,呈球形,偶尔能见到增殖型虫体(达5个红细胞之大)。常寄生于红细胞上,使红细胞呈星状突起,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呈红色或淡紫红色。虫体可游离于血浆中或血小板周围,单个虫体的运动性很强。

附红细胞体对于干燥和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均可将其杀死。0.5%石碳酸37 ℃3小时将其杀死,对低温抵抗力强,5℃可存活15 d,冰冻凝固的血液中可存活数年,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于-79 ℃条件下可存活80 d。

2 流行病学

附红细胞体有宿主特异性(各种动物的附红细胞体无交叉免疫性、无交叉感染性),猪附红细胞体仅寄生于家猪,各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以20~60日龄仔猪发病较多,死亡率也最高。自然的传染方式目前尚未证实,但根据其性质,认为节肢动物(虱,疥螨,蚊子等)是主要传播媒介,手术器械和注射针头亦可机械传播(如阉割,打耳号,手术,注射),经口和子宫也可传播。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该病常呈零星散发,只有新发病区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一般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猪多呈隐性感染,在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良,气候恶劣或有其他疾病,运输和预防接种等,可使隐性感染猪发病,甚至大批发生,症状加重。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6~10 d。猪发病后体温升高至41~42 ℃,体温超过42 ℃的病猪少见。病猪精神委顿,嗜睡,转圈,呆滞,个别猪怕冷、钻草、寒颤、抽搐、不食或少食,喜饮水或啃食碎瓦片、煤渣等异物;可视黏膜苍白或潮红,后期黄染,全身皮肤发红,故有“红皮病”之称。发红从背部开始,涉及全身,尤以耳尖、鼻端、蹄、腹下、臀部、阴户等处明显。初期呈紫红斑块,后期变成青紫色,指压不褪色;如果病程较长,则皮肤干裂、脱落、破溃,形成脓肿、溃疡、丘疹或结节。瘀血斑块随着病情的恶化而扩展到四肢末端,甚至半个耳朵呈紫黑色。尿液减少呈赤色,大便干结呈球状,上面附有黏液或血液,红细胞数量下降;病猪出现气喘,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部分猪从鼻孔流出带血分泌物。疾病后期常继发肠炎而出现下痢,掩盖原发症状,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病程最急性者为数小时至一天,急性者为2~3 d,慢性者数周或数月。仔猪耐过后成僵猪,病愈猪终生带虫,而成为传染源。用抗生素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身上的紫斑也可褪去,但呼吸困难,黏膜苍白,被毛焦乱等症状并不消失,在停药后3~5 d仍可反弹至高体温。仔猪在母体内感染,出生后排黄白色油状稀便,一般1~10 d内死亡,若自然恢复易形成僵猪。

4 剖检病变

多数病例胸腔、腹腔和心包积液,有的积液发黄、浓稠,典型的黄疸性贫血为猪附红细胞体病死后的特征性病理变化,表现为皮下大面积淤血、出血、皮下黄染;肌肉苍白、水肿;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心内外膜有出血点,心肌松弛;肺水肿或肺实质肉变,缺乏弹性,有出血点或出血斑,有的肺组织萎缩并和胸骨粘连;肝肿大质脆、汁多、出血黄染,有的肝脏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剪破肝流出黄色混浊液体;胆囊膨胀,胆汁充盈、外渗,呈黑色油状;脾肿大、变软,表面有一层假膜,呈暗红、暗黑色或黄色,边缘不齐,有的有梗死灶或针尖大的出血点;肾脏肿大,外观颜色发白,有出血点,剖面皮质部苍白,肾盂水肿积水,肾乳头出血,有的整个肾脏严重淤血,呈现大红肾外观;膀胱黏膜增厚,有少量出血点,偶见膀胱积尿;胃底部黏膜充血出血;小肠黏膜充血,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有的肠段发黄;淋巴结肿大,有的出血坏死;脑组织充血水肿,脑脊液增多。显微变化主要是骨髓增殖,肝小叶坏死。

5 诊断

5.1 鲜血直接压片

在急性发热期间检查病原体效果最好,取发病猪耳静脉血1滴于盖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400倍镜下可见到红细胞被圆形虫体包围着,血浆中有少量圆形虫体。油镜(1 500倍)暗视野下,可见球形、豆点形、颗粒状的附红细胞体,血浆中有摆动、扭转、翻滚等运动的虫体,有的虫体附着在红细胞周围,少的3~5个,多的布满红细胞周围,随着红细胞的活动和红细胞表面引力改变,感染的红细胞上下震颤和左右移动,红细胞呈四边形、三角形、菠萝状、齿轮状、星状、芒刺状或不规则状,在红细胞内也可见到附红细胞体,且具有较强的折光性,不同感染期红细胞的变形数量和变形程度有明显差异。

5.2 涂片染色镜检

耳静脉采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或姬姆萨染色,发现在红细胞的边缘,血浆中的虫体被染成粉红色或紫红色。也可用吖啶橙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虫体呈明亮的橘黄色,观察更清晰。

5.3 红细胞参数的变化

该病发生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压积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猪血液正常值:红细胞计数为5.5~7×109个/ml血液,血红蛋白9~13克/100 ml血液,红细胞压积30%~40%),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红细胞总数可减少到1.78×109个/ml血液,血红蛋白可降到4.3 g/100 ml血液,远低于正常值。

5.4 诊断要点

5.4.1 毛孔渗血 尤其在耆甲部最为明显,可见针尖样渗血点,往往呈铁锈色,用手或刀片或水洗均可弄掉。

5.4.2 皮肤颜色的变化 由红(初期)-白(中期)-黄(后期)。

5.4.3 尿的颜色 尿色为淡黄色呈浓茶叶水样。

5.4.4 症状 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用青链霉素和解热药后症状消失,一旦停药症状又出现,反复反弹。其他传染病一般无该症状。

5.4.5 剖检一般无特征性变化。

5.4.6 血液检查 必须见到会动的物体才能确诊。见不到会动的虫体如见到红细胞变形(如脱水、贫血等均可引起红细胞的变形)等只能作为诊断的参考,不能确诊。

6 防治

由于此病大多为隐性感染,多为应激导致发病和死亡,故要及早确诊,对已患该病但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病率低的猪场,为了防止大面积暴发,要及时选用比较有效的药物进行预防。

砷制剂的应用:A:阿散酸90~180 g/t拌料,B:洛可杀生60~90 g/t拌料。

四环素类药物:如土霉素,每吨饲料加800~1 500 g,连喂7~10 d;金霉素300~400 g/t;四环素400~500 g/t;强力霉素300~400 g/t混入饲料即可。

避免人为地传播该病:在夏秋季必须搞好消灭蚊蝇工作,严格控制虱等吸血昆虫和疥螨的滋长;要求在防疫和注射药物时做到每猪一个针头,接产时注意外科手术器械的消毒,尽量做到每接一窝一消毒。

加强饲养管理:猪舍除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外,还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粪便经常清理,圈舍经常打扫,定期驱虫(体内外寄生虫),安定环境,减少应激及其他病的发生。

注意检疫:在引进外地猪种时应注意检疫,避免传入该病。若周边已有疫情发生,则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该病对红细胞破坏严重,到发病后期很难治愈,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血虫净(贝尼尔、三氮脒、附红优)10~15 ml/kg体重深部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天。发病初期,用药当天可好转,3天即可稳定,病程长或症状严重者效果不好。

阿散酸200 g/t拌入饲料,连用一周后改为半量再用一周;同时用土霉素600~800 g/t料加入,或得米先0.1 mg/kg体重肌注,1次/天,连用3~5 d。

黄色素按0.3~0.5 mg/kg体重静脉注射(注意:每头猪不要超过100 ml),严重者过24 h后再注射1次。

长效土霉素按药物说明书使用,肌注10毫升/次,一天一次,连用2~3 d,或每周注射一次,连续注射4~5次。

7 讨论与分析

附红细胞体能寄生于多种动物体内,但以猪的症状较重,并且死亡率较高,损失严重,又因多为隐性感染,不易引起人们重视,常导致大面积暴发。

此病一般潜伏期6~10 d,在各种应激因素作用下或并发其他疾病时则激发成显性感染。

哺乳猪舍由于需要一定的温度,在冬季为了饱暖,门窗紧闭,造成通风不良,加之粪便清理不勤,使之成为节肢动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导致附红细胞体在猪体的寄生。

由于新购进仔猪可能为某种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如猪瘟、链球菌、大肠杆菌等,对猪舍的环境造成了污染,使隐性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猪抵抗力低下,导致混合感染,死亡惨重。

人为传播:由于圈内的隐性感染带虫猪的存在,而兽医人员在免疫注射时不注意针头器械消毒,往往一针到底,接产时不注意手术器械的消毒,致使附红细胞体通过手术器械等间接传染给母猪和仔猪,因此,要求接产器械严格消毒,且一窝一套。

气候因素:附红细胞体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这一时期蜱、虱等吸血昆虫大量繁殖滋生,致使附红细胞体在没有其他应激环境下呈现隐性而未被人发觉,一旦气候变化,饲养条件改变,感染其他传染病时便一举暴发,损失惨重。

附红细胞体致病机理在于它吸附于红细胞上后,能够改变红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膜凹陷和空洞,进而破裂和溶解,使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造成机体贫血、黄疸等表现,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添加抗贫血药。

该病虽夏秋季高发,但在早春、深秋也有发生,因此防治工作不能因季节更替而放松。

治疗该病时饲料中增加维生素C、维生素B12用量,同时采用口服和注射联合用药效果更佳。

该病在临床症状上与猪瘟、猪丹毒、猪副伤寒、猪弓形体病等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混合感染较多,诊断时应根据流行病学、病理剖检、血液学、细菌学进行综合诊断,注意鉴别。□

猜你喜欢
体病虫体红细胞
羊捻转血矛线虫病的诊断及危重病例治疗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肉牛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研究进展
如何选购冬虫夏草
儿童阑尾蛲虫感染病理诊断1例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