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中古诗文典故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05 02:11王清
求知导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 要:文章研究重点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对高中古诗文中的典故进行理论分析,从典故分布、用典类型、典故来源、典故语效四个方面展开具体论述;二是对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具体是通过描述典故教学现状,找寻典故教学现存的问题及其根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文章旨在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古诗文典故教学提供借鉴,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统编;高中古诗文;典故分析;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05-03

作者简介:王清(1998.3—),女,湖南衡阳人,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衡阳师范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在读。

一、高中古诗文典故分析

关于典故的内涵,各著作的解释基本大同小异。《辞海》中同样对此概念有较为清晰的注释:“典故即典制和掌故,诗词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1]《现代汉语词典》则把典故解释为“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2]。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参考以上著作,笔者将典故界定为:诗文等文学作品中引用的有来历出处的现成话语和古代故事。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下面将从典故分布、典故来源、典故语效和用典类型这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理论分析。

(一)典故分布分析

通过对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典故分布情况进行统计梳理,不仅能够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理论积累,还能为教师开展古诗文典故教学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高中古诗文典故分布分析,主要包括对高中古诗文中的典故进行统计,将典故按典源和用典进行分类,调查典故数量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共有典故221个,其中含典源46个,用典175个。其中,必修上册所选古诗文含典故有56个,必修下册所选古诗文含典故有55个,选择性必修上册所选古诗文含典故有27个,选择性必修中册所选古诗文含典故有39个,选择性必修下册所选古诗文含典故有44个。由此可见,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中所含典故的数量随着学年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且高中古诗文中的含典数量明显多于初中,也就是说高中语文教学对掌握典故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古诗文解读的难度会有所增加。

(二)用典类型分析

1.依取意角度:正用、反用

具体来说,正用,即作者在文本中的主旨立意与典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一致的。例如,陆游《书愤》中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正用了南朝宋名将檀道济之典,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之情。反用,即作者在文本中所表现的主旨思想与典故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截然相反的。例如,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反用了素衣化缁的典故来进行自我解嘲。

2.依用事目标:直用、曲用

直用,即指直接引用典故本义,不需要引申其意义,且典故本义和用事目标相一致。例如,苏轼《赤壁赋》中的“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在原典中指代贤明的君主。苏轼也在文中将美人比成远方贤君,以表达心中思念朝堂和君主之意。曲用,指在用典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含义,是一种意义的延伸或翻新。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语本《诗经·郑风·子衿》,原指姑娘对情人的无限思念,而曹操却在诗中借原典中的男女之情来表达自己渴望贤才的心意,将原典的意义进行了翻新。

3.依呈现方式:明用、暗用

明用,指作者先对所引之典故进行简要的概述,使讀者一看就能大概明白此典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思。例如,杜甫《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句,明用了诸葛亮对蜀汉忠心赤胆直到生命结束,却未能完成心愿的事迹。此处是借此典来抒发壮志未酬的极度苦闷之情。暗用,指诗词作者将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隐藏在所援引的典故之中的一种述典方式。例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一句,暗用了“苏门长啸”的典故以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

(三)典故来源分析

第一,历史事件。有时古诗文中会引用事典,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用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来感慨现实,抒发情感。例如,曹操《短歌行》中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曹操援引周公辍饭恐失天下贤人的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二,神话传说。古诗词典故中会出现引用神话传说的现象,其凝聚了古人的浪漫思想。例如,李白《蜀道难》中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其中“六龙”之典源于神话传说,指的是太阳。

第三,文史典籍。文史典籍中包含着古人的智慧,能够深刻反映出思想内涵与哲学主张。比如,《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思想观念很有教育意义。

(四)典故语效分析

第一,借古喻今。典故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可以用来讽喻当今社会,或寄托理想、抒发情感。例如,苏洵《六国论》引用了抱薪救火的典故,原典义是说用土地来向秦国示好,就好比抱着柴去救火。此处用典讽喻了宋朝统治者赂秦一举是不可取的,关键时候要适当用武力来抗争。

第二,以少总多。典故的运用常常能起到言简意丰的作用,也就是能用简约的笔墨表达更丰富的内涵。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蕴颇丰,援引了杜牧《赠别》诗中的语句,极言扬州昔日的繁华景象,并以乐景反衬现今扬州荒凉萧条的哀情,流露出故国之思。

第三,引发联想。典故可以引发读者思考,给人无限的遐想,同时还能丰富文本的艺术内涵,营造独有的意境美。例如,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了“老鱼跳波”的典故,可谓新颖出奇,那美妙无比的箜篌乐声竟然能使老鱼腾跃起舞,这一幕仿佛呈现在读者眼前,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二、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实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要重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3]。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推行,更是让古诗文教学开始有了新的进展。但是典故成为中学教师和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需要突破的一道障碍[4]。因此,这部分主要针对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策略进行探讨,将根据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学古诗文典故教学的发展态势及现存问题,提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典故教学策略。

(一)典故教学现存的问题

1.典故教学中“教”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式陈旧。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虽然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在古诗文典故教学中,教师以讲为主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如在课堂上对文言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发现或学习典故的空间,导致学生学习知识时以被动接受为主。

二是应试倾向明显。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的应试倾向较为明显,以考试为导向[5]。具体表现为教师平时少讲或不讲典故,忽略了典故知识的人文熏陶作用。此外,为了应付考试而对典故知识临时进行大量讲授,反映了教师典故教学意识比较薄弱。

2.典故教学“学”的问题

一是难以识别文本典故。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对书本上未注释的典故,有时候难以识别。于是,这些古诗文有时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难以理解的感觉,从而成为学生鉴赏古诗文的绊脚石。

二是典故学习习惯不佳。很多学生的典故积累习惯和探究习惯较差,部分学生因为高考较少涉及典故知识、没有时间专门诵读、典故理解起来费劲等不去主动学习典故,依赖教师的讲解。

(二)典故教学问题根源

一是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说,典故注释不够全面,增加了理解难度。

二是从教师方面来说,由于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匮乏,自身的典故知识储备较少,难免出现片面理解或“肢解”典故的问题。再加上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认为典故教学采用串讲法可以扩大课堂容量。

三是从学生方面来说,由于部分学生典故知识积累不足,难以建立全面的知识系统,对于典故的学习也停留在表面,从而影响其识典和用典。

三、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对策

(一)以典促学,激发学习兴趣

第一,典故导入,创设情境。古诗文用典大多源自古代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听故事”的习惯,学生对“听故事”很有兴趣[6]。因此将典故作为导入语使用,可以达到“课堂伊始,趣味渐浓”的效果。比如,教师在教授曹操的《短歌行》时,可以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典故作为课堂导入,以此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深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第二,追溯典源,主动探究。有时候,语文课本上的典故注释存在注而不全或完全未注的现象,导致学生难以识别,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并布置寻找典源或典义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有十幾处用典,但是书本上只注释了几个典故,为此,教师应该布置课前任务,让学生自主追本溯源,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以典促思,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联系语境,深入揣摩。一些典故本身理解难度较大,赏析典故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7]。教师可让学生将典故情境与文本语境结合起来揣摩,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例如,学生在初读李商隐的《锦瑟》时,可能难以理解诗中的情感。教师可先让学生找出诗中用到的“庄生梦蝶”“杜鹃啼血”等典故,并分析原典内涵,然后结合文本语境来赏析,引导学生品读、体悟诗人壮志难酬、失意潦倒的情感。

第二,多项整合,对比分析。教师可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古诗文典故对比教学,以此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明确苏词引用周瑜等历史人物的典故是紧扣个人际遇,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而后分析辛词中引用三国时期的孙权、刘裕多个英雄人物的典故则是紧扣政治现实,流露出更为远大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

(三)以典促读,培养审美情趣

第一,精选文本,审美熏陶。能够广泛阅读当然是好的,但典故浩如烟海,古籍也难以计数,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允许我们盲目地去阅读,选择典故出现较多的书籍才是省时又高效的途径。教师应将这些书目有计划地印发给学生,并经常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升审美素养。

第二,再现原典,领悟诗情。在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时,教师可再现原典诗句中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原典句的赏析来领悟诗中意境。李诗中“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引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意在展现重阳佳节独自一人借酒消愁的凄凉情绪。而陶诗则在东篱旁悠闲地采摘菊花的俯仰之间体现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怡然自得。对比原诗中的典故情境,更能领悟李清照当时的愁苦心境。

(四)以典促写,提升写作水平

第一,识记典故,积累素材。多识记、多积累是很重要的,典故常以成语或诗句的形式出现在文本中,大多内涵深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用典成语或用典诗句作为写作素材,平时多进行摘抄和诵读。通过不断积累和归纳典故,学生在用典写作时更能得心应手。

第二,优化方法,勤加练笔。俗话说:“方法用对,事半功倍。”学生要在日常学习或生活中不断优化典故学习的方法,这不仅能逐步克服学生的古诗文阅读鉴赏障碍,还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灵活运用典故。例如,教师可布置学生引用典故来写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片段作文,通过读写结合来进行知识迁移,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用典水平。

总之,典故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具有显著的地位和重要的价值。文章重在将典故分析与典故教学两者紧密结合,前者重在为后续的典故教学实践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后者则重在剖析当前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的现状,探寻典故教学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并结合语文核心素养,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以典促学,激发学习兴趣;以典促思,锻炼思维能力;以典促读,培养审美情趣;以典促写,提升写作水平以促进古诗文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黄静.中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典故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5]李莹莹.高中古诗文典故教学调查研究报告[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0.

[6]杨杰.教育人类学视域下的高中语文典故教学研究[D].厦门:集美大学,2020.

[7]徐茜.古诗词典故教学方法探微[J].文学教育(下),2011(3):87.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