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新样态

2021-01-05 02:11罗玲
求知导刊 2021年41期
关键词:样态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摘 要: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努力探索传统文化教育新策略,构建适合儿童的国学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通过对校园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运用,将国学经典、传统技艺、中华节庆与现有课程、活动有机融合,改革创新,以期让传统文化活在儿童心中、长在儿童生命中!

关键词: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样态

课题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构建与实施国学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研究”(XJK17CZXX024)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41-0002-03

作者简介:罗玲(1971.12—),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中小学高级教师,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校长,研究方向:国学教育在中小学的实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傳承、发展力量,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价值引领、道德规范、思想样貌及行为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生根发芽,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

一直以来,我校都在努力探索最美传统文化教育样态,定育人目标为“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小公民”,期盼扎牢民族文化根基,塑造有民族文化底气的小公民。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校成立“构建与实施国学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旨在构建适合儿童的国学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通过校园时间和空间的合理运用,将国学经典与现有各级课程有机融合,以期做到创建环境、专注实践、丰沛思想、涵养少年,吸引学生爱上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一、教育生命新样态之“常态+长效”

传统文化教育只有成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常在部分,才能从“长效”中完成育中华儿女的重要任务。

那么怎样的核心课程,才能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打下坚实基础?我校国学教育开发团队历经几年的学、研、做, 确立了“1+2+3”长短课模式——清晨经典诵读(10分钟);午前潜心练字、午后精心阅读(各20分钟);教材阅读教学、课外阅读指导、软笔书法研习(各40分钟)。这样的课程设置以翰墨研习为轴心,回归了传统育人之路,当学生提笔凝神、开卷品味的时候,核心素养也在一笔一思中得到了提升。

(一)一个10分钟:经典诵读10分钟

我校自编经典诵读教材,一共十二册。学生的经典诵读分两个时段,一是每天清晨用心地读, 学生有声有韵地诵读10分钟,小学高年级开设国学讲堂,由学生做讲师,分享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每堂课的前10分钟生动地讲,教师生动形象地讲解经典中的小故事,改革道法学科的课堂结构,将经典文化与道法教学进行整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感受经典、深入经典,在读经诵典的过程中养德行、学做人。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校一年两度开展古诗文考级,考取的级别以古代书生博取的功名来冠名:书生、童生、秀才、举人、进士、榜眼、探花、状元,希望学生逐步实现“量”的积累,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测评考级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文化自信。学校还开展全校性的经典背诵大赛——一站到底,背得最多的学生成为胜出者。这种新颖的传统知识竞赛,为学生积累经典、弘扬经典提供了平台,带来了挑战。

(二)两个20分钟

1.午前潜心练字

每天上午放学前,学生进行20分钟的硬笔书法练习。为了让学生既能练得一手好字,又能掌握语文教材中的生字,学校组织教师认真编写写字练习册,写字内容和教材同步,即所有的字都来源于语文教材,按照字、词、句、篇的方式进行排版,遵循练字规律,让学生按照描、临结合的步骤循序渐进地练习。在五六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会教给学生快写的技法,提高学生的书写速度。

2.午后静心阅读

每天中午设置20分钟,让学生静心阅读经典。在这段时间里,学生阅读教师推荐的书目,一期读四本,一年读八本。这样的设计将语文课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将学生的阅读由单篇阅读拓展到了整本书的阅读。

(三)三个40分钟:阅读教学、课外阅读、书法课堂

1.阅读教学

语文课堂是母语教学的主阵地,我校的语文课堂从“教课文”走向“教母语”,从追求“教过”走向追求“学会”,真正让学生在母语学习上得言、得意、得法。

2.课外阅读

我校开展的阅读活动是指整本书阅读指导、整本书阅读交流,主题群文阅读。我校将中华经典阅读作为一个核心阅读板块,设计1~6年级的导读教学方案,希望让中华经典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载体。

3.书法课堂

传统书法教育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书法教人求真、求善、求美,非发自于心,不能抒之于笔端,我校校训“凝神一笔一划,静思一言一行”便源于此理。

我校的书法课主要教授软笔书法。学校提供了四个保障:保障师资队伍提质;保障学生课程长效;保障书法教材适用;保障书法教室专用。力求做到“软件硬件两手抓,内涵质量双提升”!为了检验和记录学生的进步,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书法考级,1~2年级是铅笔字的书写,3~6年级是钢笔字和毛笔字的书写,并且制订了详细的考试办法和评级标准。我校注重学生的练、赛、展、赏,书法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书法特色学校的形成途径与策略”这一课题获得了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特等奖。

“1+2+3”长短课模式的应用,指向高雅的古典文风、书风和学风,志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的种子,巩牢学生的精神阵地,希望他们在“常态+长效”中得到有益的滋养!

二、教育生命新样态之“融汇+贯通”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构建理念源于“各种课程和各个环节”的“融汇+贯通”,这样学生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聚力。从这个思路出发,我校在2016年增设 “1+1>2”整合课,即“传统文化月”的学习。

每年的4月和10月,是我校的传统文化月。在这两个月中,教师会在美术、音乐、体育、书法等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教学。

中华美学漫步:教师从现行美术教材中选择国画大师的作品中受学生喜爱的与动植物有关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和临摹,并从课外教材中作适当补充。

中华音韵倾听:教师从现行音乐教材中选择传统乐器与戏曲内容,选取的乐器具有代表性且易演奏;乐曲故事性强。此外,教师要从课外教材中作适当补充。

中华游戏玩耍:教师选取适合小学生玩耍的民间传统体育游戏,选取的游戏在选材和场地上要求不高,最好能就地取材;内容生动具体,可配上节奏、儿歌、绕口令等;选择适量室内(雨天实施)、冬季可开展的游戏。

中华书法博览:教师为学生讲解篆隶楷行草五体中具有代表性书法大家的作品及其故事,书法家书品人品兼具;书法作品经典;作品背景具有故事性;作品内容符合学生认识水平。

以上四维课程,虽源起过往,却亲近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玩得好、感受得出来,是一种活的教育文化。

在相互渗透、有机融合的课程体验中,学生的视界得到深化和延展,“1+1>2”整合课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显现——这个“+”不是数学意义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联系”,是现今课程和远古文化的“有益连接”,意味着多元和未知的教育变化,这些变化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

三、教育生命新样态之“循序+致精”

黑格尔说:“传统美德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越大。”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是流动的、鲜活的精神洗礼,我校借力节气、节日、地域的变化,实现着多姿的实景教育。

(一)网络世界中的国学之旅

如何借助网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功课?我校成立国学网课开发团队,定期推出国学常识内容。如连续八期的“寻找传统年味”课程,向学生介绍春节传统习俗,提出活动建议;又如亲子共播“二十四节气”课程,从立春到大寒,循着节气的变化适时推送,每一期都由学生担任网络主播,家长协同收集整理资料,学校通讯组编辑审稿;再如“翰墨之道·48期传统文化学习展播”课程,内容涵盖“中华美学漫步”“中华音韵倾听”“中华游戏玩耍”“中华书法博览”四大维度,涉及6个年段12学期的学习。

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地进行网络阅读,吸收着多元的国学文化,认知体系也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构建。

(二)地域热土上的国学之路

我校地处历史悠久、传统光辉的革命老区——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近年来,武陵区对分布在城区的十八处革命遗址、遗迹纪念设施进行了重新修缮、维护,这些遗址、遗迹成为我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资源。我校借助地域优势,率先开启“寻找家乡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课程。课程分十八期(分赴十八处革命遗址实地开展),每期活动设“前期策划—任务分配—实地考察—红色宣讲—我思我行”五个活动环节。“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在寻找家乡记忆,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学生遇见了高洁的身影,深刻理解了中华民族的伟大。

(三)节日变幻里的国学之思

“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守护传统节日”是我校开展节日文化课程的渐进目标。课程开发组精心设计每一个传统节日,力求让学生享受到别具一格的文化盛宴。

春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隆重的节日。如何融入有趣、有益的现代元素?我校的做法是面向全体学生发出“这就是年味儿”微视频征集令,号召学生用镜头多维度捕捉、记录令自己难忘和感动的新年习俗、新春活动等内容,用镜头记录新春,用网络分享见闻;同时,提倡亲子协作,以增强视频的故事性、艺术性、观赏性。

正月,元宵节恰逢开学,我校的学生投入“制花灯”“猜灯谜”两大主题活动。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DIY实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创意灯笼,把它作为对老师的献礼。开学那天,校园里悬挂了无数彩色灯谜,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猜灯谜,赢育英花”。

四月,清明风起,万物寻根以健生长。我校除了开展 “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扫主题活动,还组织了“生命话题、温暖绘本”阅读活动,并分年段进行拓展:低年段,发现生命之美(让学生发现身边萌发的生命、怒放的生命、鲜活的生命……画一画、描一描,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生命的美好);中年段,讲述生命之美(记住阅读过程中打动自己的人物和情境,试着讲述其中一个场景或片段,录制成小视频分享给更多人);高年段,采写生命之美(回顾文学作品中的人、事、物,写下人物评论、故事评论、读后感想)。祭拜先贤,思索生命,我校学生对清明的感触情深、意长。

端午节、中秋节,我校借力家长资源,请来家长与学生一同进行“亲子DIY”创意赛,让粽子更香、月饼更甜。

九月初九重阳节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这一天我校倡导学生为长辈写感恩卡,做表达心意的事,如捶背、剪指甲、做早餐、做家务等,以寸草心回报三春晖。

国庆节,我校人人庄重以待,上千名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分三个会场举行大手小手同书“中国梦”庆祝活动。以这样国韵浓郁的活动来庆祝国庆节,是我校全体师生在向民族传统文化致敬,表达了投身中国梦的向往和志愿。

“享受中华节日,守护中华身份”,我校的学生在一次次体验中发出生命的思考。此外,我校组织学生绘制二十四节气思维图,编制二十四节气竹饰,加深学生对节气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使学生焕活文化力。

国学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让国学以一种鲜活的姿态走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在亲近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身心的愉悦:崇高的民族情感塑造了心灵的美好;知往鉴今的思考实现了启智、博学、明志;锻炼身体的传统游戏强健了体魄、愉悦了身心;四维艺术(中华美术、中华音乐、中华游戏、中华书法)鉴赏学习提升了审美趣味、艺术修养。此外,活动还帮助学生以可见的方式记录成长变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书法等级考级册上清楚地记录了学生在硬笔书法方面的成长;每学期末,我校招募家长志愿者参与“古诗文考级”监考员活动,见证学生凭实力从“秀才”考到“状元”;在参与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获得“育英币”的奖励。这些方式帮助学生在一步一步的攀升中获得了成就感、快乐感,并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沉淀了国学素养,实现了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贡献“教育的力量”,我校将在平凡中坚守,在坚守中绽放!

[参考文献]

[1]刘灿,许新建.小学国学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J].教师,2018(33):62-63.

[2]刘筱晴.文化传承视域下小学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2020(44):4-5.

[3]许华章,黃莺.泛在学习理念下,少儿国学教育新样态的探索[J].小学教学研究,2021(24):41-42.

猜你喜欢
样态传统文化教育传承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以校园足球打造育人新样态
探索评价新策略,营造课堂新样态
构建指向“五要素”的乡村初中教学样态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