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西洋建筑景观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2021-01-06 09:45孙邵莹
陶瓷 2021年12期
关键词:釉色西洋圆明园

孙邵莹

(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 153000)

现代陶艺的稳步发展始于90年代中期,它是从古代陶艺演变而成的,而圆明园内的西方建筑景观,以“大水法”为例,充分说明了现代陶艺创作的生动化和形象化,但是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通过中西方各研究现代陶艺的学者了解它们的差别,并考察圆明园遗址、圆明新园、圆明园展览馆等历史遗址,了解西方建筑的建筑风格,并寻找西洋建筑景观在陶艺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1 现代陶艺造型与釉色的特点

现代陶艺是现代陶瓷艺术的载体,区别于传统陶艺,具体是指现代陶艺作品造型,其中包含建筑造型在内,以陶泥、瓷泥、釉料、转盘、电窑、柴窑等为主要原料,结合现代社会的基本元素,创作出一系列适应现代陶瓷艺术造型的作品。

从陶瓷艺术建筑造型出发,我国陕山一带的窑洞运用的原料基本为陶泥,陶泥是最基本的建筑陶艺材料,再利用烧制的手法进行加工。从制窑的造型出发,在建筑中,大多以四方四正为主,利用制窑工人的巧妙手法,在窑洞的两边或中间位置进行点缀,点缀种类颇多,有的取自大自然中的事物,有的则是人们想象创造出的艺术品模样。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时间等待,不仅要利用原材料,还要一环接一环的工序,这种经过长时间工序才完成的建筑艺术赋予了生活多姿多彩的景象,使传统的建筑陶艺得到了升华,这种建筑陶艺技术,不仅运用在居住的窑洞上面,更多的是风景名胜区,作为一种工艺艺术品以供人们观赏。

釉是一种没有色彩或者有像玻璃一样透明的颜色为原材料的物质。釉色是指在原有陶瓷的基础上加上颜色,颜色可以随着瓷土的色质而变化。

在陶艺中经常会用到釉色,釉色是陶瓷艺术品制造过程中的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它除了增加陶瓷的美观度,还能变换出许多具有艺术风格的图片和造型,圆明园西洋建筑景观中,有很多工艺品的材质也是陶瓷,以泥土为原料,经过一系列的制作工序,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这些陶瓷艺术品,不仅工艺精湛具有观赏性还具有收藏性。圆明园西洋建筑景观,宏伟而别致、典雅又大方,凸显了西方文化色彩丰富的特点。

在釉色上,景观中整体色彩分明,突出主体,这正是现代陶艺创作中运用到的地方,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在色彩运用中大多属于单原色,随着国内外文化的交融,陶瓷艺术家相互学习,圆明园西洋景观就是陶艺的代表作品,也是现代陶艺需要学习的风格,经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釉色上也比较讲究,釉色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吸收了原有的釉色特点,不断的新增色彩,色彩可以分为7中基本的颜色,还有很多颜色都是经过不断发现而创造出来的,从而釉色的特点丰富,亮丽、光滑、色彩固定、用处广泛等。

在现代陶艺中,釉色在很大层面上有了快速的发展,在颜色上有了新的突破,这些新的作品在博物馆和瓷器展览馆也有呈现。

2 圆明园西洋楼建筑景区

圆明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该园建设在我国首都北京,具体建设在清代乾隆时期,西洋楼由欧洲传教士设计和监工制作,很多景观加入了巴洛克等欧式风格,虽然形成了欧式风格,但最后还是由我国工匠施工。

乾隆皇帝深受西方文化感染,在圆明园景区内建设一座具有西洋风格的宫殿——大水法,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的景点之一。而后又相继建设了观水法,现法山等,都融入了中国陶艺技术。

在建设观水法时,把远瀛观设立在它的旁边,用来衬托两边的巴克鲁门,建筑师还在台基上树立了皇帝的座椅,并且摆放有喷水池的建筑书籍,并且按照乾隆皇帝的要求,融入了很多高难度的图案,每一处地方都是选用了优质的土、沙石。工艺上没有偷工减料,雕刻上精益求精,特别是釉色上,更为严格。景点图案中很多位置线条分明,特别是喷水池边设置的神兽设计成半圆形,有一种林中逐鹿的氛围。

在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后来经过多年整修,遗址才逐渐建成,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的景象。

3 圆明园西洋建筑景观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

陶瓷最开始的原料是由土、水、火组成,再经过陶瓷工艺大师的手法,构成了陶艺作品的特殊韵味,根据泥土的土质不同,瓷器的色泽也有差异,有人说:陶瓷比较粗糙,并不适合作为建筑装饰,但是优质的泥土,加上做陶瓷的手法熟练、到位,能够变换出不同的形状,如:圆形、半圆形、三角形、椭圆形等规则形状,还有很多不规则的形状,都可以在陶艺制作中体现出来,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属清乾隆时期建造的圆明园最为宏伟精致,不仅有现代景观,更有西洋景观。

西洋楼中,除了十二生肖以外,还有观水法、万花阵以及大水法等多处地方。每一处西洋景观中,都覆盖了泥土的味道,但是造型逼真,很难想象是用泥土制作出来的。由于圆明园被烧毁,只留下了一部分不完整的景观,但经过修复重建了圆明园。有学者曾仔细察看过圆明园旧址,在拼接处丝毫看不出纹路的迹象,可谓是巧夺天工,工艺精湛,特别是十二生肖,每一个生肖都刻画的惟妙惟肖,十二生肖像运用的是本土的陶瓷工艺。

陶瓷工艺对于中国陶瓷艺术而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原料、手法、技巧等方面都是做到了精益求精,把外国的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运用在我国的现代陶艺的创作上面,彰显了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后的陶艺杰作,也为中西方人们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这正是现代陶艺创作中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地方。

圆明园是由人工建造而成,建设时间长,效果也非常优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没有在阳光和雨水中腐蚀或者掉色,而现代陶艺技术,也能发挥当时建造师的境界,由于现代陶瓷工具的多样化,可以实现不同风格和造型,之所以圆明园西洋景观中有很多颜色不褪色,原因就在于它的上釉方面的考究。

现代陶艺是指借鉴传统陶瓷艺术的工艺特点,再加入现代生活元素,最后形成一种新的潮流中的陶瓷艺术形象。它和传统陶艺有相似之处,也有差异之处,相似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不同的地方则是陶瓷的创造意境和思想,陶瓷是一项运用广泛,不容马虎的工艺技术,它可以根据现代化的条件,加入圆明园西洋景观的工艺技术,有针对性地刻画和塑造不同的造型,在用料和工艺中加以灵活运用,特别是纯手工技术,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械化,导致工匠的技艺失传,传承传统工艺技术是永恒的课题,现代陶艺的创作不仅依靠陶瓷艺术家的创造,还可以借助圆明园西洋景观,据文献记载,西洋楼花了很多陶艺家的心血,按照乾隆帝的要求昼夜施工才得以造成,现代陶艺是以传统陶瓷艺术为根基,创造出了多种适用现代生活的陶瓷工艺品,其中,不乏有很多历代复古性的陶瓷艺术品,如康熙年间的官窑,如:青花二龙戏珠碗、青花龙红海水纹盘、青花菊花杯、青花桃实勾莲纹盘以及花纹碗等,根据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官窑作品,推陈出新,创造出了新生一代受人们欢迎的陶瓷艺术品,现代陶艺的表现形式多以简单的线条花纹为主,结合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创作方法,使圆明园西洋楼内的历史文物和现代陶艺创作相结合,通过圆明新园内的传统文化来表达现代生活的热爱。运用灵巧的手法技艺,才能实现陶艺的精准性和可塑性。陶艺的可塑造性用途广泛,可用到建筑中,圆明园西洋建筑中,很多保存至今未有破损的原因,就是在釉色上下了不少功夫,掌握了釉色的基本要领,往往只有工艺深厚的工匠才有如此的造诣,也是时间积累下的经验所得。

4 结语

在全世界陶瓷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保留传统的同时追求创新,始终是艺术创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将我国圆明园西洋建筑景观更广泛地应用到现代陶瓷艺术创作中,是艺术观念的突破,而不是一味追求技术的精湛,让艺术理念推动现代陶艺创作的进步,这是当前陶瓷艺术发展的需求,只有以更宽更广的视角寻求艺术观念上的创新,才能使中国现代陶艺始终走在世界前列。

猜你喜欢
釉色西洋圆明园
如意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印象·圆明园
清宫中的西洋医生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