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水道”、“谷道”调先后天治疗脱肛的理论初探

2021-01-06 15:18李清清杨伟伍媛魏红倩刘文李雪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5期
关键词:壮医经筋水道

李清清,杨伟,伍媛,魏红倩 ,刘文,李雪珺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肛门外科,广西 南宁 530001)

0 引言

壮族先民和无数民间壮医长期的生活、生产及临床实践经验,推动了壮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壮医药是壮族人民不断的在生活及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医药经验总结,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扮演重要角色。壮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三道两路”,亦是壮医经筋疗法的指导理论。壮医理论通过“三道两路”分析机体生理病理关系及变化。

脱肛,也称直肠脱垂,主要指直肠黏膜或直肠全层脱垂,少部分可发生部分乙状结肠脱垂[1],脱肛是一种良性、消耗性疾病[2],多发于女性和年老者[3]。壮医学[4]中道路理论是壮医的理论核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通道,连接着人体的上下内外,将人体联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气血有序的生化运行、水液有序的输泄。其中“谷道”为消化吸收的场所,调节枢纽是脾胃,主升降;“水道”为人体水液代谢的通道,调节枢纽是肾,主藏纳;若“谷道”、“水道”运行失衡,则会升降失宜,藏纳失权,脱肛的发生与脾肾功能失调的发生有直接关系;与脾胃的升降相宜,肾的固摄纳藏与否密切相关。若“谷道”升降失衡、“水道”藏纳失权,则肛门失于固摄,发为脱肛。故通调“水道”、“谷道”,使先后二天的气机调畅,以达到治疗脱肛的目的。

1 从壮医“谷道”、“水道”理论探讨脱肛

壮医学中认为人体可分为上部头、中部胸腹、下部下肢,分别对应天、人、地,人体与天地自然相通,天人地三气,同出一源,同属一体,息息相通,天人地三气同步运行,协调平衡,生化制约,达到阴平阳秘,使人体保持健康状态[5]。天人地三气同步,实际是指人与天地自然为一整体。人体饮食物消化吸收和水谷精微布散的场所是谷道,机体水液的化生、输布、运行、贮藏的地方是水道。水道与谷道同源而分流,饮食物进入人体,水谷精微物质被人体吸收后,谷道则向下排泄糟粕,水道则向外排出汗液,向下排出尿液。形体与功能相一致,大体上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人气宜和;但不能只升,亦不可只降,升降相宜,则气血调和,脏腑乃可安定不乱。倘若升降乖乱,出入废,气血阴阳运行失常,脏腑不安,百病皆生。

“肿嘿”又称“魄门”,是负责排出水谷糟粕的器官,位于谷道的最下端,又为咪腰之后窍。《素问》中云:“魄门亦为五脏使”,“肿嘿”功能的正常运行依赖于五脏的调节,反之,其启闭功能正常运行,也影响各脏腑气机的升降。脱肛的发生使“肿嘿”无法正常启闭,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使三气同步失调而导致疾病发生。壮医道路理论中,“谷道”与“水道”在人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谷道”脾胃升降失司,“水道”肾的藏纳失宜,则发为脱肛。

1.1 “谷道”脾胃之升降与脱肛

《医学求是》:“故中气旺,则脾升而胃降,四象得以轮旋。” 脾气与胃气合称“中气”,脾气上升,胃气下降,为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升降得宜,则气血津液得以生化,其化生的精微物质可滋养筋肉皮毛,可见脾气与肌肉有密切的关系。脾气具有上升的生理特性,可使脏器位置相对固定,防止其下垂。脾气健旺,气血充足,固摄作用强健,则各脏腑器官位置稳定而不下垂,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故脾胃升降枢纽的功能与壮医中的 “谷道”相合。

若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肌肉筋膜失于濡养,松弛无力,难以维系脏器,日久脏器下陷,可发为脱肛[6]。《诸病源候论》载“其气下冲,则肛门脱出,因谓之脱肛也”。《急救广生集》“泻痢日久,中气下陷,肠胃薄甚,肛门滑脱不收”。《幼幼集成》中“痢久不止,脾胃受伤,中气下陷,则为脱肛”。都表达了脾胃升降失调、气虚下陷与脱肛的关系。

脾胃功能正常,脏器各守其位;反之,“谷道”之脾胃枢纽升降失常,生化来源不足,气血不足,无力升举及固摄,气虚下陷发为脱肛。脾胃升降共同协调,脾胃升降调达,气体正常运行,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运转正常[7]。则肛门得以正常发挥其作用。因此,在治疗脱肛时,从“谷道”出发以脾胃的升降枢纽为节点,重视脾胃的调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水道”肾之藏纳与脱肛

肾主藏精,为封藏之本,具有主蛰守位、肾气上升的生理特性;肾精的流失则会导致肾正常发挥其生理效应。《素问》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素问·五常政大论》载:“肾……主其二阴。”肾开窍于二阴主要与肾藏精及气化、固摄功能密切相关[8]。肿嘿是肾之后窍,肾气的固藏对保持肛门固守其位而不向下脱出具有重要意义。

《素问》中言:“阴中之阴,肾也”。大部分后阴之病久病者多累及肾,后阴居躯干之下,阴中之阴也,同气相求,故有:“肾开窍于二阴。”一说[9]。《景岳全书》言:“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肾阳受损,阳气不足,命门火衰,则发为脱肛[10]。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在惊恐状态下,肾气失固,气陷于下[11],亦可导致脱肛的发生。肾的藏纳功能与壮医中之“水道”相合。

肾精亏损,封藏失职,则可久泄滑脱[12],进而发展为脱肛。在治疗脱肛时,从“水道”出发以肾的藏纳枢纽为节点,重视肾的调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应用壮医经筋疗法通调先天“水道”、后天“谷道”探讨脱肛的治疗

壮医经筋理论是以《灵枢·经筋》理论为基础,利用查灶及消灶方法,运用理筋手法、经筋针刺、经筋拔罐为治疗方法,从局部调理整体,使机体“三道两路”通畅,恢复机体平衡及天人地三气协调[13]。“通”为壮医道路理论的核心,不通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使人体道路畅通,可以防治临床多种常见病甚至疑难杂病[14]。“水道”为人体先天之本,“谷道”为人体后天之本,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二者之间存在互根互用的关系,即“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景岳全书》:“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由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的汲取提供基础,后天之精为先天之精的充盛提供营养。故先天之精充盈,可以使脾的功能健全;如先天之精不足,可以通过改善脾胃功能以充养后天之精,使肾中的先天之精得到滋养和改善。应用壮医经筋疗法,调先天后天,通畅“水道”、“谷道”,使脾肾气机调和,恢复机体的平衡协调及三气同步,恢复神机功用,达到治疗脱肛的目的。

2.1 调先天之本“水道”之藏纳

长强穴是督脉上的穴位,位于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布有尾神经后支、肛门神经及肛门动、静脉分支,与临近神经联系密切,主治痔疮、脱肛等肠腑疾病,为治疗肛肠疾病之要穴,对于治疗脱肛有良好的效果[15]。《灵枢》:“肾足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肾经之循行经过长强穴,依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规律,治疗脱肛时通调“水道”,亦可达到治疗目的。《灵枢》又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贯臀……至小指外侧。”足太阳膀胱经主治肛肠病,其循行通过臀部,下接足少阴肾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故在调畅“水道”之封藏时,可应用壮医筋经疗法在膀胱足太阳之经筋上施治。调畅“水道”可达到固摄肿嘿的作用,治疗脱肛。

2.2 调后天之本“谷道”之升降

谷道的总体特点为“实而不满,以通为用”,谷道运行正常,则能保持“通”与“降”的环境,确保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生命活动赖于脾的运化。《灵枢·经筋》:“足太阴之筋……散于胸中;其内者,着于脊”,脾的经筋散于胸中,脾太阴经筋循经脊背,而膀胱经络走于脊柱两旁,为脏腑阴阳之会,精气所注,经络气血归属之处[16],故在对应脊背经筋施治可调理相应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调畅“谷道”的目的,使脾胃升降有序,达到治疗脱肛的目的。

3 小结

脱肛的病位在肿嘿,有赖于先天“水道”及后天“谷道”的滋养,在壮医道路理论指导下,应用壮医经筋疗法通“水道”、“谷道”,天人地三气同步,调畅脾肾的气机,使先后二天得养,机体内外达到阴阳平衡状态,以达治疗脱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壮医经筋水道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坎波斯盆地X油田Marlim组深水扇弯曲水道形态表征及其时空演化
经筋理论在临床治疗膝骨关节炎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小穴位 大健康
奇怪的封闭水道
牙廷艺教授运用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经验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