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基于思维导图的古诗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1-01-07 09:19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施燕媚
天津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山居王维群文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第三中心小学 施燕媚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晩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诗佛王维的贵族气质、虚静之气沉淀于他的诗句中。诗中体现禅意的“空灵静”正契合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于是,笔者以《山居秋暝》为钥匙,以群诗阅读的方式打开一扇领悟王维诗歌艺术与人文思想的窗子:如何有效地组合文本,群诗教学有什么策略和路径可循?笔者结合执教《山居秋暝》群诗阅读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以“语文要素”为主线,有效组合文本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第21 课《古诗三首》中第一篇是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佛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正好扣紧第七单元主题“自然之趣”的编排主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描写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契合。诗佛王维山水诗中“以动衬静”的写法凸显王维山水诗的共性——空、静、灵。那么,如何通过这样的议题来组合文本,让学生不但能够了解“动静结合”这么一种表现手法,还能通过这样一组诗的学习走近一个诗人,懂得“以诗读人”的方法呢?

(一)链接关联度组合文本

群文阅读组合的文本选择要从文本主题、语言、文体等方面考虑文本内容的关联度,考虑文本内在的联系。群诗阅读议题确定为“诗佛王维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我就从王维的诗作中选取《鹿柴》《鸟鸣山涧》《竹里馆》《辛夷坞》四首诗作为整合对象。特别是诗中不乏体现的禅意——空、灵、静,拉近了文本的关联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是以声衬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以光衬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是以动衬静。这样,这几首诗都能凸显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并能作为群诗阅读的文本组合具备基础的条件。

(二)对古诗群文进行梳理整合,并发现结合文本的关联性

古诗群文文本的选择既要关注文本内在的特性,还要审视它是否适合学生。在第一次试教后,我发现教学完《山居秋暝》后所剩时间不够对比阅读原定的四首诗。经过分析比较,发现只有从学生的接受度出发,指导学生通过梳理整合,比较异同,发现组合文本的关联性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于是,我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的关联度,并重新调整了群诗组合文本,只将《鹿柴》《鸟鸣山涧》这两首诗作为课堂对比阅读的文本,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鸟鸣山涧》中的“夜静春山空”中“空”这个诗眼,使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而后将《竹里馆》《辛夷坞》这两首诗作为阅读提升的拓展材料,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阅读方法衍生运用到课后,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群诗组合的文本设定以学生为主体后,由课堂的学习到课后方法的延伸与拓展,古诗词的教学变得灵动鲜活,促使学生形成了各种自主能力,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了质的飞跃。

二、以“思维导图”为抓手,学习其中的方法

古诗群文阅读要体现“互文共现”,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联系比较,去发现文本之间的共同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联系比较,学习策略,这同时也是是群文阅读的主要教学取向。根据这个教学取向,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利用思维导图独特的发散性结构特点,引导学生把注意力专注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上,并提炼诗词的学习方法,打开学生想象的通道,激活学生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构意象画面,提炼学法

古人常以诗言志,以物寄情,常用特定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了解诗歌的意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山居秋暝》这首诗画面优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用一个个意象组成一幅幅画面,在如画的意境里展现旷达闲适的心情。这节课的设计要点是带领学生通过品读诗句,引导学生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从而体会王维山水田园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为此,教学时要先抛出问题:《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当学生找出“山、雨、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这些意象后,我便出示思维导图模型,让学生围绕这些意象展开想象构寻画面。学生根据这些意象,构筑“雨后秋山图、明月松林图、明月清泉图、浣女晚归图、渔舟动莲图”五幅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画卷,再让学生用网状思维导图,将这些意象所勾勒的画面画出来,这样能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绘制思维导图,将复杂与零散的知识串联,借助可视化手段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促进他们的阅读理解力。而当学生感受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后,引导学生比较这五幅画面的特点,从而感受到画面动静结合的特点: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组合成一个动静结合,光色辉映,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通过思维导图这样一个提炼的过程,引领学生对诗人的写法展开思考,从而使其发现更多文本的秘妙。从课堂效果来看,有了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后面的对比阅读非常顺利,交流汇报也很到位流畅,能够走进诗中意境,感受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静态美。

(二)构学习模型,拓展延伸

古诗教学,最适合以思维导图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山居秋暝》设计主线围绕“寻意象、构画面、找特点、悟诗情”,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在学习《山居秋暝》中提炼出“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这个特点后,教师出示了《鸟鸣涧》《鹿柴》,让学生将这三首诗联系起来观察,发现其共同点。经教师这么一启发,学生很快就发现了王维这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有诗眼“空、山”等意象,都是山水诗,都有“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都有“声色互映”“光影交替”的意境……然后教师联系诗人的生活背景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诗人王维的“诗佛”特点,使学生从一首诗迁延到一组诗。就这样在教学中总结出诗词学习的模型(寻意象、构画面、找特点、悟诗情),然后把这个模型融入思维导图,使学生有“模”可依,但又不被“模”所缚。有了这样的学习模型,再让学生课后学习《辛夷坞》《竹里馆》,学生自然地会加以联系、比较、归纳、总结。这些都是我们单篇阅读教学所达不到的。而思维导图的运用保证了学生思考的发散性,而模型意识则是让学生拥有鉴赏诗歌的策略依据,从而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诗词鉴赏力得以提升,语文素养也不断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山居王维群文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山居秋暝
山居图
群文活动
富贵山居
山居十首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