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21-01-07 09:19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天津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研学知识点微课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南关学校 薛 莲

一、用好信息技术,实现地理课堂新突破

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就是信息传递与传承的过程。教师将学科知识、做人的道理、生活的常识等各种信息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又带着这些信息去生活、学习、工作、成长。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的传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过去的地理课堂上,学生主要借助教材来传达信息,解读信息,学习和研究信息。而现在,随着4G甚至5G网络的覆盖,随着光纤宽带和无线网络的普及,随着教室多媒体系统的建立,以及网上教育平台、网上资源库、网上图书馆等的开放,信息技术支持的地理学科教育也就具备了非常充足的条件。在地理课堂上进行信息技术的融入,这符合“互联网+”教育的思维,也符合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重要挑战。系统来讲,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信息技术的便利性,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素材和各种电化设备设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各类教育资源素材的采集和应用;二是信息素材的多元化。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人员参与网络活动中,使网络承载的信息流也越发庞大。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地区的常住人口、地理地形、气候信息、经济数据、城市开发建设情况、政府政策文件等等。这对帮助学生构建宏大的地理世界观,对地理学科知识点形成的具体认知是有积极作用的。以前只能借助课本和文字理解的东西,现在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更好的认知体验。这为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精准传达地理学科概念和知识点提供了有利条件。教育工作者要用好信息技术,将地理课堂的学科价值、学科魅力充分展现出来。这对启迪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二、开展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可以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非常被动。这让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不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初中生的生活经验阅历严重不足,他们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缺乏基本的认知,无法灵活地思考探究。比如我们提到人口迁移的问题,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接触不到这方面的概念,对宏观经济或者国家社会形态下的人口迁移缺乏认知,自然就很难探究造成人口迁移的原因,难以探究人口迁移对国家、社会或者局部地区造成的影响。

开展微课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翻转课堂的构建,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回归,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益尝试。对于微课视频教学,我们需要做好视频课件本身的管理,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过程进行引导。比如在以“中国的河流分布”为主题的微课视频教学中,教师用10 分钟的时间,通过对网上各类纪录片的采集以及编辑,给学生展现了我国南方、北方、东部、西部、中部地区长江大河、小溪流水等的水资源情况。这个微课视频不仅提供了数据型的资料供大家了解我国河流分布总体情况;还有大量的现场视频图片,比如1998 年抗击洪水灾害的照片,以及三峡大坝开闸放水的景象,还有秦淮河开展水质检测和水体垃圾清理作业的场景等。通过各种资料的汇总,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分布情况以及河流生态状况、河流对农业、对城市环境、对居民饮用水等各方面造成的影响。

在这样的微课视频教学中,为了引导大家的思路发展,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精确把握,教师给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作为引子:一是如何理解我国河流分布情况和我国地势地形、气候条件等的关系?二是在各方面能够充分配合的条件下,作为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优化河流水利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同时降低河流洪涝灾害等的影响?大家带着问题去看微课视频,并尝试将微课视频中的知识点和课本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起来,从而解答问题,巩固认知。这样的微课教学过程,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是课堂翻转的过程。学生因此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样一来,大家对知识点的了解才能更加清晰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三、提供信息技术拓展,生动解读学科概念和地理学现象

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宏观性。我们学习水资源方面的知识,绝不只是就某条河流来谈;我们学习交通运输业,也不会单纯从铁路或者航空运输来做解读。而就初中生来看,学生恰恰不具备宏观性的视角和思维,看待地理学科问题的视角比较短浅,很难对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也很难对学科建立起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的时候,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目标,以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践行,我希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情感,能够对各个民族保持一份尊重、一份热爱、一份友谊。为此,我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反映各个民族友好互助,共渡难关,致富扶贫的典型事迹、案例给学生看。比如云南某地基层党支部深入傣族人民聚居区,帮助傣族群众修建环山公路,传授农业科技,帮助傣族群众将山地农林果实、产品进行线上销售的案例;还有内蒙古地区蒙汉两族协力抗击雪暴灾害,拯救牧民受灾牲畜的事例给学生看。借助互联网提供的充实素材和详尽资料,使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

在学习中国地势地形这方面知识的时候,我并没有单单利用教材上的中国地形图来做介绍;而是借助百度地图提供的各个城市地区地形图资料,以及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地势情况来做展示。例如讲到黄土高原的时候,我给大家看了陕甘宁地区黄土高原的视频画面:那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上,有安塞腰鼓的欢腾景象,有一片片阶梯状的农田和奔腾的黄河。这种视觉上的直观展现,让大家对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而在关于山地的介绍中,我给大家看了大兴安岭、秦岭、泰山、华山。通过这些直观的影像传达,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印象会很深刻,越发被国家地理环境的雄奇瑰丽所打动。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阅历方面的短板得到了弥补,对于一些宏观性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就省去了教师进行概念解读的大量时间,也让课堂的推进更加高效。

四、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的模拟研学教学

地理教学活动中,实践性的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地理研学旅行,它就是一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围绕实地考察体验来认知地理学科的有效途径。但是,研学旅行需要一个较长的准备过程,需要考虑出行时间计划,需要做好人员的组织,需要考虑安全问题等,并不适合频繁开展。因此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我们可以将研学旅行的过程模拟化,让学生在一种相对真实但又比较便捷简单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对学科对知识有更好的把握。比如在学习关于交通的知识点时候,教师想要让大家感受真实的城市交通状况,了解实际的城市交通管理和运行机制,我在网上找到了北京交管局网站平台,并打开百度地图,给学生展示了北京市的交通分布图;还打开百度导航软件,实时查看北京地区的交通状况,看哪些路段存在拥堵的情况,交管部门有哪些限行举措等。以这样的方式,综合构建一个逼真但虚拟的研学环境,让学生围绕这个环境展开研学。学生看地图,看导航,看交管部门的政策举措,多措并举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交通运输管理情况。

为了方便学生在研学中进行有效的思考、互动,我通常会对大家进行分组,实行分组教学。每个小组3~5 名同学,几个同学之间可以就学到的知识、想到的问题进行小声讨论。这样一来,没有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和死板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越发高涨。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通常可以给大家设置一些问题,或者抽选一些小组成员进行学习汇报,把自己小组讨论研究的成果讲出来,围绕学习成果进行一些深入的互动探究。例如有的同学提出,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汽车保有量的不可抑制性的增长,以及城市规划的日渐成熟导致的可以改进升级的空间越来越小之间的矛盾。比如一些城市规划的道路,可能是按照十年前,二十年前的交通需求来进行的。但今天,道路汽车总量呈十倍、几十倍的增长,道路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改造、城市土地规划并不现实。这也是很多城市大量进行限行,甚至禁止外地车进入的原因。可以看到,信息技术的支持使学生对学科知识有了很好的认知和思考。

总之,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大好形势,用好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和灵活性,积极探索适合地理课堂的信息教育方式。相信在信息技术的支援下,初中地理学科教育将会有新的进展,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猜你喜欢
研学知识点微课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