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接力传承,几代教师共圆育人梦

2021-01-07 14:29邱瑞玲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特教工匠精神

■本刊特约记者 曲 彤 魏 颖 邱瑞玲 刘 佳

他们,忠诚于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他们,对工作高度负责,尊重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他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他们是同事,是师徒,是一盏盏指引学生前行的明灯。他们坚守着初心,肩负着使命,怀揣着对党的忠诚和满腔爱国热情,在津城教育这片热土上传承接力,共圆育人梦。

滨海新区塘沽工农村小学:忠于教育事业的三代党员教师

梦想的浇筑,往往不需要经历“惊涛巨浪”,有时候“春风细雨”足矣。传承、修炼、接力,滨海新区塘沽工农村小学三代党员教师就是这样做的。回忆30余载从教之路,最让校长张宝颖难以忘怀的就是工作不久郑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日子,那是心中燃着的一团火。

当时学校党支部书记告诉她:“要把入党的热情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于是在教学中,党的优秀典范的故事不仅深深地打动着张宝颖,也教育着她教的一届届学生。

2012 年,张宝颖被调派到工农村小学任教学副校长。那时,工农村小学和塘沽实验中学共用校区,教职工只有54名,其中党员教师11名。通过不断地学习,张宝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发生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变化,思想深度和广度都有了提升。最难忘的是同年她带领六年级组党员、团员教师,加强校本研修,优化分层指导学生,创造了工农村小学历史上辉煌的办学成绩。

从2014 年开始,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一批批新鲜的“血液”注入进来,张宝颖意识到了师徒“结对子”的重要性,开始琢磨如何让这些年轻的“血液”活起来,真正能让青年教师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2014 年,学校一次性加入了8 名刚刚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于是,张宝颖和王亚琴成为了师徒。一路上,师徒俩携手同行,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热情和力量。

加入党组织是王亚琴从小的梦想。王亚琴的奶奶也是一位党员教师,在她很小的时候,奶奶就一遍遍地给她读《毛泽东语录》和《党章》,那泛黄的书本一直影响着王亚琴,那时候她就立下志向,要像奶奶一样,做一名教师、做一名共产党员!

大学毕业后来到工农村小学,王亚琴正处于预备党员的考察期,面对着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她的内心既激动又忐忑,生怕自己做不好,预备党员的考察期无法通过,入党梦会随之破灭。

入职第三天,她悄悄问起当时的年级组长:“以后会有师父带我吗?”年级组长告诉她,新入职的教师都会有师父引路,王亚琴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后来,她和当时还是教学副校长的张宝颖成为师徒,那时的她忐忑大于惊喜,生怕自己能力不够,给师父丢脸。张宝颖却好似看出了王亚琴的紧张无措,签订师徒协议的时候,张宝颖悄悄地在王亚琴耳边说:“我相信你!你是党员,你能做到最好!”

“是啊,我是党员,永远忘不了党旗下宣誓入党的情景,忘不了当时进入工农村小学时的那颗教育初心。”在师父的悉心教导下,王亚琴一步步成长,每一次的公开课都精心打磨,师父也总是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帮她梳理授课内容、讲解教法思路。虽然身为副校长的张宝颖非常的忙碌,但是对于徒弟,她从来都是节节课指导,节节课必到。

有一次,张宝颖承担了海峡两岸交流课的做课任务,让人没想到的是,她主动邀请王亚琴去听她的课,并希望她能提出意见和建议。张宝颖说:“共产党员就是这样,活到老学到老,你虽然是我的徒弟,但‘三人行必有我师’,我想听听你的意见。”从师父身上,王亚琴看到了谦虚、敬业,学习和奋斗是她永远不变的信条。王亚琴心想,我还有什么理由懒惰呢?后来,王亚琴也成为了师父,她的徒弟孟圆也是一名党员。

初入工农村小学,孟圆便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学校党支部组织学生和党员教师参观周邓纪念馆,在瞻仰厅前,面对鲜艳的党旗,孟圆和党员同事们在党支部书记、校长张宝颖的带领下重温了入党誓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青年教师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又承载着伟大的时代使命。孟圆看着眼前学生们那一双双好奇又专注的眼睛,心知这一次的红色寻访一定会将奋斗的种子埋进很多孩子的心中。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学校充分发挥党员教师、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师父王亚琴对待工作一丝不苟,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她都了如指掌,休息时间也不忘学习关于学生心理和班级管理方面的书籍,对党的理论知识领悟透彻,时刻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王亚琴身上这些优秀的品质,孟圆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在师父的引领下,她开始慢慢找到和学生建立感情的方法,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

学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摇篮。孟圆说:“作为青年党员教师,我要学习师父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传承、修炼、接力,把党员教师的光荣使命一代代发扬下去。”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四代教师共传匠心

工匠精神是什么?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答案。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王兴东、许超、刘世雄、徐梦娜和陈晓安四代师生,勤学苦练,不断进取,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用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魅力与内涵。

他们说,工匠精神是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

他们说,工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

他们说,工匠精神是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他们说,工匠精神是讲究协作、重视团结的合作精神。

伴随着他们慷慨激昂的声音,一段接力传承工匠精神的故事由此展开……

在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室内,一张张宣传展板有序摆放,展板上方一行16 字标题“积十载呈铿锵力作 承匠心以继往开来”十分醒目,展板下方展示的是学校历年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照片和事迹。

如今,这些昔日的莘莘学子有的已成为高校教师,有的自己创立了公司,走上创业之路。在获奖选手中,很多人有一个相同的经历——参加过学校的索源数控社团。它是学校的明星社团,也被师生们爱称为培养未来工匠的“摇篮”。

王兴东,现任学院电气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在立德树人、传授技艺中,王兴东最看重的就是工匠精神的培养。“当前,我国正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弘扬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对于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共识,才能树匠心、育匠人,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那么,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呢?王兴东解释道,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十年磨一剑、潜心育人。在王兴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言传身教下,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很快,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也由浅显变得深刻,自觉落实到训练与比赛的环节与细节中。

王兴东曾经的学生许超便是其中的代表。

许超曾经代表母校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数控赛项的比赛并荣获一等奖。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学习深造,保送本科毕业后,他回到母校成为一名实训教师。

王兴东正是许超的授业恩师。在王兴东的指导和引领下,许超继承了王老师的衣钵,并把工匠精神传承下去。

为了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水平,回校任教后的许超,开创性地创建了索源数控社团,成为第一、第二课堂衔接的“实践者”。

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社团实训中,许超始终坚持用广博的知识引领学生,用精湛的技能指导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很多学生在国家级、省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

据统计,至今,该社团培养的学生中有7 人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5人获得二等奖;150多人次获省市级以上荣誉;43人被直接保送到本科院校学习。

“匠心,就是用心去对待你喜欢的事情并做到极致,爱岗敬业、不怕吃苦。机床是我们工作的伙伴,爱护它、保护它就是最基础的匠心。”在实训室内,许超正在慷慨激昂地讲课。

工具摆放整齐、操作台干净整洁,许超严谨认真的作风感染着学生。“细节往往决定成败。”许超一边说,一边把工具箱中的尺子调到所需要测量的尺寸。“这样就会减少测量所用的时间,使用时也顺手。”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许老师在用实例告诉我们什么是工匠精神。”

不一会儿,许超结合大量的实例、图片,从六个方面阐述了“工匠精神”。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回应。

“工匠精神不仅是技术上的超越,而且是精神上的升华。匠心是需要积累的,我们要克服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忍受对一个事物不断探索的枯燥,同时要学会坚持和感恩,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这样才能具备工匠的素质。”许超大声强调,“所以,要成为合格的工匠,既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又要将个人爱好与国家需要相结合,并为之付出100%的努力。”

他的话音刚落,学生们的掌声就响起来了。这其中,有个叫刘世雄的学生,他记住了许超的话,并为之努力奋斗。

几年后,刘世雄沿着许超的足迹走上了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学院的三尺讲台。谈起许老师对自己的引导和激励,刘世雄的记忆闸门一下子打开了,时光的齿轮拨回到了他的学生时代。

那一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紧张精彩的比赛正在进行。赛场边,作为学生志愿者的刘世雄被选手们操作数控机床时那种全神贯注、忘我投入的竞技状态深深地吸引了。

“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刘世雄暗下决心。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他报名加入了索源数控社团。

在社团里,许超教给刘世雄很多关于比赛的拓展知识,带领他在车间里训练实操技能。通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刘世雄终于站在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舞台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接见。

“现在我实现了梦想,成为了像许老师一样的职业教育教师,我不会忘记许老师的谆谆教诲,我会继续把知识、技能、工匠精神传给我的学生。”刘世雄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他的培养下,他的两名学生在2020 年天津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工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一等奖。

学生陈晓安表示,刘世雄认真严格和精益求精的要求令自己受益匪浅。他会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争取早日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自己的贡献。

王兴东他们四代师生传承匠心的故事是几代机电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品质养成的重要缩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的生动呈现;是践行“实事求是 崇尚科学”校训的真实写照。

如今,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已植根于该院的育人理念、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渗透在立德树人、言传身教、工学结合的点点滴滴中。

在机电人眼中,工匠精神不仅是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几代师生的“传家宝”,而且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技能支撑的重要密码。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令机电人精神振奋、备受鼓舞。“工匠精神应当成为当代青年的气质,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青年榜样,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王兴东说,“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工匠精神,做到对工作专注、严谨、认真,不忘初心,肩负使命,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资源。”

红桥区培智学校:三代教师深情共忆学校发展

红桥区培智学校始建于1985年,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异地重建,新校舍于2012 年8月落成使用,是一所集学前康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为一体的智障类教育学校。36 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爱下,在全体培智人的努力下,学校始终运行在发展的快车道上。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实验基地校,以医教结合、综合康复的理念统整学校工作,加强学校内涵建设,逐步形成“医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和“关注差异适性发展”的办学特色。从尹淼渔、刘雪晨、闫璐璐老中青三代党员教师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特教领域的发展。

红桥区培智学校教师尹淼渔在特教岗位上坚守26 年,于今年光荣退休。“我是1985 年参加工作,1995 年调至培智学校的。回顾这些年工作发展变化,内心十分感慨。”她深情地说。

比如,要求高层次学生独立阅读难度较大的英语文章,并对文章内容展开自由讨论与总结,并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中间层次的学生应理解和掌握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掌握文章所涉及的英语知识点;低层次学生应掌握更多英语基础知识,逐步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初登特教讲台,尹淼渔对于特教工作一无所知。为此,她凭借着满腔热情和一股干劲,开始自学。“那时候对于特教领域的研究不是很多,当时上课教材是培智学校全日制统编教材,教材内容单一、落后,只是强调学生能认识几个生字,会算几道简单数学题就可以了。使用的教具更是简陋笨拙——用废旧筷子制作成木棒用来点数;将课本中的图片放大画在图画纸上当作看图讲故事的训练素材。”尹淼渔回忆说。

当时课堂上教师用这些简单的自制教具讲解演示,学生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动手机会很少。“记得有一次,一个多动症学生将点数用的木棒插到鼻孔里,吓得我急忙把所有学生的木棒全都收回,改成徒手练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后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都心有余悸。”

尹淼渔说,作为一名一线特教工作者,她亲身经历了学校飞跃式的发展。2012年,学校喜迁新校舍,开学初为每个学生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训练计划。教室联网电脑,课堂上,学生可以在触屏白板上直接模拟练习,教学软件不断升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再也不会发生像小木棒这样的危险隐患。康复训练专用教室更是让学生得到有效训练。过去不能到校上课的学生,现在全部享受送教入户一对一教学,而且配备有专用的教具箱。今昔相比,变化数不胜数。虽然她已经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每当回忆起这些年的教育历程,都深深地沉浸在职业幸福当中。

刘雪晨是1996 年走上特教岗位的,至今已在红桥区培智学校耕耘了20多个春秋。这20多年间,她充分感受到了特殊教育的飞速发展。“刚上班时我上课经常用到的是卡片、玩偶、实物等教具,接触到的电教设备很少。后来学校投资在黑板侧面的天花板上装了一个电视架,放了一台电视机,电视机连着一个摄像头制成的简易实物投影仪,可以将书本放大到电视屏幕上,这是当时最先进的电教设备了。”对于当年的教学情景,她记忆犹新。

时光飞逝,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如今,红桥区培智学校的每间教室都装有先进的智能黑板和实物投影仪,能够随时上网获取有用的信息、制作有趣的课件,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乐趣,能够随时随地分享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还可以和相隔千里的小伙伴同上一节课,甚至可以同台PK,共同收获成功。“刚刚走上特教岗位的时候,我对特教专业知识一知半解,但是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师专业培养,为教师们购买特教理论书籍,提供外出培训机会,带领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正是在这种学习、研究的氛围中,我对特教专业有了深刻的认识,它的教学不是简单地降低知识难度和机械、重复地练习,而是有科学理念作支撑的,很多知识和技能看似简单,其实是对复杂知识和技能的拆分,是依据小步子、多循环的教学原则进行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一转眼,20 多年过去了,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理念,在教育的基础上加上现代康复医学理念,对学生进行医教结合、精准康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精通教育,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康复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获得最适宜的发展。”刘雪晨说。

2011 年6 月,带着对实现特教理想的无限憧憬,闫璐璐来到红桥区培智学校,成为了一名特教教师。“当时学校坐落于红桥区教军场大街,不论是教学设备还是校园环境,条件都是比较有限的,但无限的是老师们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她回忆说。在同事们的带动下,闫璐璐快速地进入角色,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特教班主任。而在这一年中,最令她高兴的不光是领导、同事与学生家长的认可,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学校要异地重建了。虽然那个暑假没有了假期,老师们干起了搬家和新校园拓荒等脏活累活,但是大家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2012 年 8 月,在丁字沽一号路四新道 9 号,红桥区培智学校迎来了新学期开学。崭新的校园、操场、教学楼以及现代化的硬件设施,让教师们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怀,让特教人备受鼓舞、干劲十足。

2013年到2016年,依托于天津市孤独症早期干预项目,学校集中优秀师资,利用现代化的康复设备重点打造孤独症早期干预班,累计为30余名3—7岁的中重度孤独症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在这3年的孤独症早期干预班班主任和家长培训指导工作中,闫璐璐收获的不仅仅是一本本课例、论文的获奖证书,更重要的是通过她和同事们的努力,4 名学生经训练回归主流,进入普通小学就读;1 名学生在经过两年的训练后,由进校时一语不发到会喊爸爸妈妈、会简单地与人交流;多位家长由原来的不懂孤独症、对孩子甚至生活放弃希望到主动学习康复教育方法,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回望来路,闫璐璐说:“十年光景转瞬即逝,天津已经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组建了家庭,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我也在组织的培养下,成为一名优秀的年轻干部。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必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特殊儿童的康复发展、为教育兴区、为党的特教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统计传统”的三代传承

“‘承贤铸行·博学志远’旨在引领我院师生共同学习杨曾武、萧嘉魁先生等一批统计大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经世济民、精诚报国的‘统计传统’,传承与发扬先贤事迹,勤学善思,博学志远。我院特打造十大育人品牌,培育‘五育并举’的天财统计人。”今年4月,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启动了“承贤”育人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曹景林这样表述了该工程的育人意义。

杨曾武、周逸江、萧嘉魁、姜树荃、肖红叶……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构筑成了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辉煌的发展之路,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统计精神”也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和学院持久发展的根基,在一代代师生中传承。

杨曾武是我国统计学泰斗、新中国统计学科教育与研究领域的领衔人物。1958 年,随南开大学统计系整建制调入新组建的天津财经大学(时称河北财经学院)。早在1978 年,杨曾武结合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在国内产生巨大影响。在他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逐渐壮大了统计学科的师资队伍。

萧嘉魁是在推动统计学发展中与杨曾武并肩奋战的一员。萧嘉魁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研究“SNA”和“GDP”的学者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良学习环境和美好前程,放弃了正在攻读的博士学位,决心归国,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回国,他对新中国抱着满腔热情,从那时起,便萌生了要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念头。一直以来,萧嘉魁希望祖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饭吃、有衣穿,娃娃有学上,生病有钱治。工作以后,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强烈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下,他终于在1983年以74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国育才、为党育人是萧嘉魁长达50余年执教生涯中的理想信念。

上世纪70 年代中期,萧嘉魁在北京图书馆发现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编印的适用于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投入产出表和分析》两本书的英文原版,认识到这两本书的重要价值。从1974到1978年,在当时科研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已近70岁高龄的萧嘉魁一字一句地手抄了相关的英文原文资料整整十余万字。后来,分别在1981年和1982 年与几位教授联合将这两本书译成中文正式出版。这两本书在学术界被广为引用,一再重印,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我国,萧嘉魁最早进入国民经济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领域的学术前沿,经历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无到有的过程。正是萧嘉魁这种“人拉肩扛”的顽强精神,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开创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教师,萧嘉魁认为全面教导学生十分关键。在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政治背景下,他意识到学院初期设置的课程知识面过于狭窄,秉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干冒政治风险,开设了三门西方统计学课程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发深入涉猎统计学知识的能力。萧嘉魁牢记教师初心,忠诚履行使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

“作为第一届研究生,我有幸得到了很多恩师的教诲。”肖红叶是天津财经大学培养的首批统计学专业研究生。他说:“杨曾武老师讲的统计决策与预测,周逸江老师讲的投入产出,萧嘉魁老师讲的国民经济核算SNA 体系,都相当好,在国内院校是领先的。基于这些导师的影响和经济学、统计学的吸引力,当然也有其他综合因素的作用,毕业时虽有很多其他选择,但我还是选择留在了学校统计系。”

1985年1月,肖红叶从天津财经学院(天津财经大学前身)统计系毕业,作为学校重点培养人才,留校仅仅几个月,他就在多位老教授的推荐下,担起统计学系副主任的担子。一年后又被提拔为系主任,成为当时国内高校统计学科最年轻的系主任。延续着前辈为国育才、开拓创新的办学思路,肖红叶继续着统计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道路,并取得重要成果。

肖红叶介绍说:“1986年改革统计学专业教学体制,我们把统计课程加上了数学训练,开设了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课程,教材用的都是理工科教材。还引进了西方经济学,加强了计算机课程,这在当时的国内是领先的。基于这些变革,学校首当其冲把统计学专业招生由文科改为理科。我们当时的改革在国内统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一是很超前,二是力度大。”

进入上世纪90 年代,在天津市重点学科申报过程中,肖红叶发现,虽然引进了很多数理统计技术,但是技术应用成果很少。他意识到高校经济统计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脱节,这是学科发展的瓶颈。他提出统计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模式,认为统计学除了要对社会经济现状描述与分析之外,还应将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扩大经济统计学的研究领域。

统计学家邱东评价肖红叶是“改革开放之后成长最快、最成熟的经济统计的领军人物。他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建树,对整个学科的格局和前沿有一种把握和引领。”

虽然肖红叶已经退休了,但统计学院还有一张属于他的办公桌,只要在天津,他每天都到学院办公、研究,保持着和退休前一样的工作习惯。肖红叶常说,学习不放松和常在办公室是个姿态,要有一种意识——就是全体教师都在看着你。统计学能成为全国重点学科,统计学院上下能非常和谐融洽,和肖红叶打下的好基础和留下的好传承关系很大。

“肖老师一直紧跟社会发展,是统计学科的引领者。”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杨贵军对记者说,“每当学院遇到科研攻坚、教学改革的困难时,还是习惯问问肖老师的意见,他总是能站在国家需要、学科发展的层面上帮我们进行客观分析。”“除了肖老师,学院里很多老教师都是这样。也许是一生从事统计学研究的关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是老中青几代教师的共同特点。”

2004 年,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成功,杨贵军是该站培养的第一个博士后。在这里,杨贵军得到了多次出国学访的机会。“学院一直支持年轻教师多出去学习,肖红叶教授等前辈们为了创造这样的机会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我也很珍惜每一次出国学习的机会,让我成长很快。”

2003 年,杨贵军任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认真、老实、扎实、好学”是他给同事们留下的印象。杨贵军继续着对统计学教学的改革。2017 年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概念热了起来,而杨贵军在2013、2014 年就开始关注大数据的发展。“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跟时代发展相结合、跟国家发展需要相结合。特别是将知识与能力的需求转换为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本科生能接受的课程,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与改革的。”杨贵军团队大胆改革现有课程,在不增加学生课时的情况下增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在数据科学和大数据技术专业、杨曾武班(卓越人才实验班)等专业逐步增加计算机课程的比重,进一步满足统计学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2016 年,天津财经大学统计学院作为数据工程联盟的发起单位,向国内财经类院校发布关于经济统计学专业数据工程方向教学改革的倡议和成果,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产生巨大影响。围绕此次改革,计划联合其他院校教师,合作编写教材,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统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猜你喜欢
特教工匠精神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工匠风采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