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01-07 14:29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孟四清天津开放大学刘金明
天津教育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公德思想品德教育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孟四清 ■天津开放大学 刘金明

为全面了解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2018 年对全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进行了第四次追踪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河北、甘肃、山东、湖南、四川、江苏等6 省份12 个城市63 所学校9322 名中小学生。调查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基本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德育环境等方面,调查过程严格按照标准化程序实施。

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表现良好,广大中小学生热爱祖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珍视家庭亲情,崇尚个人奋斗,看重核心价值;孝亲尊师,互助友爱,明礼守法,环保意识强;生活幸福愉快、满意度高,乐观自信,坚韧自制,人际关系融洽,心理承受能力强。但调查也发现了一些思想品德方面表现欠佳、亟待加强教育的问题。本文主要报告本次调查中反映出来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对未来一段时期内德育工作的重点提出建议。

一、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中小学生人生偶像选择偏差

调查发现,中小学生“最崇拜的偶像”按先后次序排序依次是领袖人物(20.1%)、歌星影星体育明星(19.1%)、商界精英(10.6%)、父母(10.3%)、科学家(8.8%)、文化名人(7.8%)、道德模范(6.7%)、革命英雄(5.0%)、教师(3.7%)。其中,初中(22.3%)、高中(20.1%)学生对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崇拜排在第一位,说明中小学生中,追“星”现象还很普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少年偶像选择存在一定偏差。青少年正处在人生选择的关键期,追求什么样的偶像与社会、学校、家庭引导有很大关系,偶像选择偏差也暴露了我们教育引导方面的问题。

(二)部分中小学生生活没有方向,缺乏意义感

面对未来,48.2%的学生“有长远打算,并且为此付出努力”,42.3%的学生“一直在考虑人生未来,但还没想好”,5.9%的学生“不考虑将来,只想顺其自然”,3.6%的学生“很少考虑未来,都听家长安排”。

39.5%的学生“认真思考过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60.5%的学生“偶尔思考或从未思考过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认为“自己活得很有价值和比较有价值”的学生占30.6%和36.9%,22.3%的学生认为“自己活得有点价值”,10.3%的学生“看不到自己有什么价值”。

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有70.8%的学生“有紧迫感、发奋学习”,但也有5.2%的学生“没什么紧迫感,觉得竞争离自己还很遥远”,有16.9%的学生“担心就算努力学习,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因而不能专心学习”,7.1%的学生“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

(三)部分中小学生没有养成劳动习惯

有21.6%的学生“从不主动干家务活”,有22.9%的学生“自己的袜子、内衣等自己从不洗”。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主动干家务活儿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年龄越大越不爱干。劳动习惯和能力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动手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自信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人的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站在育人的高度加以重视。

(四)部分中小学生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

52.7%的学生“经常和偶尔会购买一些新款的文具、玩具、时髦的运动鞋等时尚物品”。49.6%的学生的“纸、笔、本等学习用品经常和偶尔没有用完或用坏就换新的”。24.2%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浪费粮食现象非常普遍”,说明浪费现象总体仍然不容乐观,节俭教育任重道远。

(五)部分中小学生不讲诚信

部分学生身上存在抄袭、说谎、说话不算数、作弊等诚信问题。在过去一年里,45%的学生“经常和偶尔抄写过同学的作业,或请人代写过作业”。在过去的一年里,40.9%的学生“对父母撒过谎”,23.4%的学生“向老师说过谎”。在过去一年里,22.1%的学生“答应过别人的事情不能够做到”。14.4%的学生“在考试或测试中作过弊”。说明学生缺乏诚信的行为仍比较严重,诚信教育亟待加强。青少年的抄袭、说谎等行为与成人的缺乏诚信比较,虽然够不上人格问题,但诚信的意识和习惯应从小培养。

(六)部分中小学生缺乏公共文明行为

部分中小学生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讲求文明礼仪的行为缺乏,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较严重。40.3%的学生“经常和偶尔扔废纸、零食及包装等垃圾”。19.6%的学生“在遇红灯时,别人闯,自己也跟着闯,或急的时候会闯”。

39.2%的学生“偶尔才说文明礼貌用语”,24.9%的学生认为“说脏话只是个人习惯问题,有个性,很酷”。37.8%的学生“当别人用脏话骂自己时,会用脏话骂他或气急了用脏话骂人”。说明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仍需大力加强。

(七)部分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21.3%的学生“常常感到紧张,焦虑、心神不宁”。17.7%的学生“常常责怪自己”,14.2%的学生“常常发脾气,想控制但控制不住自己”。7.8%的学生“常常觉得别人和我作对”,8.3%的学生“常感到孤独苦闷,前途无望,甚至有轻生念头”。表明青少年焦虑、自责、冲动、敌对、抑郁等心理烦恼不少。有的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生理反应。26.2%的学生常常难以入睡或醒的太早,14.2%的学生常常头疼头昏,8.4%的学生常感恶心或胃不舒服,8.5%的学生常心跳厉害。

说明近几年学生心理问题有所减少,但心理健康教育仍需加强。从数据也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与学习有关。

(八)部分中小学生性观念过于开放

14.5%的学生“能接受学生期间发生非婚性行为”。34.9%的学生“赞同中学生之间与异性的密切交往”。40.1%的学生“谈恋爱出于好奇”。21.9%的学生“出于玩玩心理”,“从众”心理占4.2%,“逆反”心理占6.8%,只有11.4%的学生“出于真正爱情”。学生“获得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排前三的依次是学校课堂46.9%、网络与影视22.5%、同学朋友16.8%。

二、关于开展德育工作的建议

(一)普遍开展以中小学生生涯教育为载体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教育广大青少年将个人理想与祖国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样一个可塑性巨大的时期,学生选择什么样的人生榜样,确立什么样的人生方向,无论对个人幸福还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重要价值。

从调查结果来看,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偶像选择仍存在偏差,有许多学生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对自己的未来感到困惑茫然,这些情况值得引起我们对原有理想信念教育效果的反思。

生涯教育从人生阶段发展规律入手,启迪学生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提供学生可选择的人生榜样,教会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成学科优势、职业兴趣、事业追求和人生理想,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不断超越自己。这样做,贴近学生的发展和生活,较之传统的、高大上的、灌输式的理想教育,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生涯教育在我国部分学校已经开始探索,要加强倡导、指导。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在成熟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普及。要注意将生涯教育和积极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原有榜样教育结合,体现中国特色,避免陷入缺乏价值观干预的纯工具形式主义教育。

(二)强化以公德为主的现代文明养成教育

公德是指向公共生活、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社会的基本道德,私德关注个人道德品质。目前人们较重视私德行为的培养,如仁、义、诚、信、孝、和,即仁爱、道义、诚实、守信、孝悌、和睦等,但对公德行为的培养重视不够,如不在公共场合大声讲话、不乱扔垃圾、不闯红灯、上车要排队等。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先生早年在其《新民说》一书中曾指出,中国文化中重私德、轻公德的情形必须改变,否则中国在近代社会的衰落是无法挽救的。近代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也曾在其《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道德结构中“团体道德缺失”,国民之公德意识薄弱。从此次调查的数据来看,排队、让座、不讲脏话、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不在公共场合高声讲话等公德行为不容乐观,再次印证了上述学者的观点。

当然,私德是公德的基础,培养公德并不否定私德养成的重要性。只是说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公德的培养与现代化要求明显的不适应,须大力加强。要开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公德文明养成教育,教育广大青少年养成现代文明习惯,如排队等遵守公共秩序习惯、公共场合小声讲话等公共文明礼貌习惯,不乱丢垃圾等爱护公共卫生习惯,爱国敬业守法等现代公民道德等。

(三)将道德提倡纳入法治轨道和政策轨道加以规范和调节

我国的道德教育方法过去主要以提倡为主,强调正面价值灌输、榜样示范。对于不良道德行为,主要给予舆论谴责,批评教育,违规者个人基本不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市场经济不太发达、人际交往不太频繁的熟人社会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人口流动频繁、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人际密切程度日益减低的现代社会背景下,单靠道德提倡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其实际效果就显得远不如从前了。将道德提倡与法律规范、政策调节、社会监督、道德吸引等手段相结合来进行现代社会背景下的公民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道德教育通行的做法,实践证明其效果是明显的。如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给每个公民发了一个终身不变的社会安全号码,即信用号码,可以查到个人工作记录、纳税记录、存贷款信用记录、志愿者活动记录、劳保救济记录、犯罪记录、交通肇事记录、退休费发放记录、出入境记录等信息,一旦出现不良记录,求职、消费、经营等就会受到影响。美国1993年《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规定,对于做满1400小时的青年义工,政府奖励4725 美元奖学金,可用作上大学的学费。美国不少著名学府对大学入学新生有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明确要求。

借鉴国外经验,可以将诚信纳入法治轨道加以规范,将志愿者服务与招生录取就业分配等政策挂钩,使遵守社会道德者得利,违反社会道德者受到惩罚。

同时,结合新颁布《中小学生守则》的落实,“严”字当头,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挂钩,纳入升学求职档案,使本次调查结果中出现的学生思想品德表现欠佳的思想品德行为,如不守诚信、浪费、不爱劳动等得到切实纠正。

(四)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形成共同关心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态势

家庭教育对学生道德习惯、劳动习惯等培养具有奠基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其作用越来越为更多人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家庭、家风、家教的作用。实践育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认知理论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强化家庭教育,加强实践育人环节,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国家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为此已经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今后的任务就是狠抓落实,切实打破长期以来教育领域单打独斗的局面,真正实现人民教育人民办、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教育的良好局面。

猜你喜欢
公德思想品德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太没公德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