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究

2021-01-07 03:44钟凤娟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植被流域生态

钟凤娟

(北票市三宝水利服务站,辽宁 北票 122100)

近年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辽宁省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矿山开采、毁林种田等活动,对林草植被造成严重破坏,遇强降雨极易诱发水土流失,形成导致泥石流、山洪等破坏力较强的灾害,并进一步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最早于1950s,辽宁省就提出要加强水土保持治理,坚决遏制水土流失的进一步发展。1980年,为了贯彻落实小流域治理要求,辽宁省对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提出了分散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提出要以山林水路田统一布局的小流域综合、集中治理替代传统分散治理,积极探索适于北方的综合治理模式,确保国家重点小流域治理项目的扎实推进。此后,相继实施了一批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项目,加强贫困山区和严重水土流失地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在坡耕地、水力侵蚀劣地、经济林果坡地和林下等地块积极实施综合整治,全省土壤侵蚀强度和水土流失范围逐渐减少,特别是重点防治区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1]。

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有必要对辽宁省的小流域治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文章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来辽宁省实施的多条小流域治理成效、技术措施和工程实践,结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山林水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理念,根据水土流失防治布局以及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并考虑全省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防治布局方向、功能定位和不同特点,提炼出生态经济型、生态防护型、生态清洁型等治理模式,并分析了三类模式的技术要点及其适用范围。

1 生态防护型治理模式

生态防护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应用于1950s-1990s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早期阶段,以及辽河干流、大凌河流域、辽西低山丘陵水源涵养区、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等治理,这也是辽宁省应用最为广泛的小流域治理模式。其技术路线:有机结合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措施实施山、林、水、路、田综合治理,坚持因害设防的原则建设生态防护型小流域,切实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加快修复与保护森林植被,通过抚育和改造人工针叶林等,并以阔叶林为主因地制宜的培育水保林,进一步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1.1 技术要点

1)对于坡度超过15°的低山丘陵区山地坡面,修建竹节式水平沟以发挥节水、拦沙和拦土等功能,对侵蚀沟修建可以防治沟蚀继续扩展、稳固坡脚、拦蓄泥沙的谷坊,山脚修建水平环山圳。

2)对于植被覆盖率超过50%、人烟稀少的深山远山区域,发挥自然优势提高水源涵养、恢复山区植被的最好办法是封山育林,对宜林荒山荒坡实行轮封轮开轮用,以封山育林加强山坡防护。对植被覆盖率不超过50%的山地应先实施人工林草补植,然后实行封山育林草措施。

3)对于其他宜林宜草的荒山荒坡应结合坡度的大小,实施有针对性的植物配置措施,如对坡度超过25°的山地可以撒播草籽或飞播营造马尾松,考虑当地实际适当种植胡枝子、枫香、木荷等,林间套种黄芥子、葛藤、芭茅草等;针对缓坡地还可种植白檀、桉树、麻栎等,并撒播肥绿草籽或绿化草籽。此外,还要推广切实可行的乡规民约以及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规章制度;加强速生薪炭林、省柴灶、沼气池等建造,有效解决农村烧柴问题;遵循“谁种谁有”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爱山、管山、治山的积极性。

1.2 适用范围

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早期阶段沿用至今的生态防护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历时较长才能恢复或依靠自然恢复植被很难、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人口密度大的山地丘陵区。该模式主要是利用植被恢复重建、工程建设等手段构建保护水源和保持土壤的各类防护林,从而快速提高山地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生成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等多种植被,明显改善流域自然环境。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仍然以生态防护型小流域治理为基础,必须保护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林草植被整治成果,为改善人居环境及自然生态条件提供根本保障。

2 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应用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中期阶段,以及辽中平原土壤保持区、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这是辽宁省应用较为广泛的小流域治理模式。该模式以经济林果合理开发、面源污染控制和植被建设为重点,其最根本的治理措施是建设林草工程,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的核心为实现农林复合经营。从植物建设的角度上,加强植物资源、农田林网、河湖植被缓冲带和滨湖沙地的保护性建设,进一步提升林草覆盖率;因地制宜的发展与当地主导农业相符且适用性较强的脐橙、茶、蜜柚、蜜桔等经济林果。此外,要加强小型水利水保设施建设和湿地资源保护,有效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与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改善流域生态环境;通过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和坡耕地综合整治,进一步控制经过林突然钢琴师;加快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并结合水体资源保护要求合理高效开发高效率、低排放、低能耗的农业产业。

2.1 技术要点

综合考虑农林经济用地要求和立地条件,在合理布设工程措施的情况下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果林等。以应用条件和兴建目的为原则,将工程措施划分成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和山坡防护工程等,其中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的主要功能是有机结合地下潜流拦蓄与坡地径流,最大程度的降低土壤侵蚀危害,切实提高农田灌溉用水率和作物产量。

坚持以开发保治理、以治理促开发、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将大量低产劣质且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通过治理改造成高效、优质、高产的土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小流域经济,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效益。逐步转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为开发治理的基本前提,因地制宜的采取轮番耕作、栽培管理、配肥改土、耕犁整地等措施,有效整治农耕地水土流失,从而达到增产增效和蓄水保土的目的。目前,间作套种、合理密植等是普遍应用的延长植被覆盖时间及增加植被覆盖率的方法,沟垄种植、高耕作等为广泛应用的微地形改变方法,少耕免耕、增施有机肥、深耕深松等为常用的土壤结构改良方法,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地面覆盖和合理改变作物结构等达到增加作物产量、增大土壤入渗能力、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壤抗蚀能力的效果。

2.2 适用范围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和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交通条件便利的郊区小流域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可为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和辽宁绿色崛起提供坚实保障。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治理有利于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功能如下:①通过以坡改梯为主的土壤耕作制度改进、林草植被建设和基本农田建设,既能实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又能降低流入河川的泥沙量和土壤侵蚀模数。②生态经济型小流域治理有利于增强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以及地表拦蓄降水资源能力,切实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此外,植物资源的增加有利于水分的有效蒸腾,通过改变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③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以大大降低洪水量,如河川和流域水资源有效利用率随着治理程度、治理范围的持续扩大将明显提高。④加强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维护流域水文环境健康的根本保证,可有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和改善区域农业生产条件。⑤充分发挥林草资源的保肥、保土等防护功能,在改善流域水质和水文条件的情况下,通过对水体中有害物质的过滤与吸收实现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3 生态清洁型治理模式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应用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当前阶段,以及辽东山地土壤保持区、人居环境维护暴徒去,这是现阶段辽宁省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小流域治理模式。该模式以水源涵养林建设、封禁管护和江河源头植被保护为重点,通过培育以阔叶林为主的水保林实现缓洪减沙、水土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自修复能力的提升;此外,要加强侵蚀劣地以及经果林地水土流失治理,最大程度的降低山洪灾害损失;积极开展生态果园工程和植物过滤带建设,充分发挥截污导流功能;加快绿色产业的开发,创建适合当地的柑橘、油茶等特色经果林,加快形成生态建设与果园合理开发相结合的新模式;充分考虑水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小型集蓄水工程的配套完善,加强湿地、水系、江河的生态修复和沟道综合治理,切实改善流域环境。

3.1 技术要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是对下游宜水发展区、中游综合治理区以及上游水源保护区实施整治,采取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工程建设等措施建立中和防护体系,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对水平阶、水平条带、水平台地等整地的情况下,对蓄水池、灌溉渠、引水渠、截水沟、排水沟等坡面水系工程合理布设,通过实施封育管护确保经果林、水保林草等植物的快速生长,进一步提高林草覆盖率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为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控制提供保证。此外,通过实施多项坡面水系工程和植物防护体系建设,可明显提高山地的蓄水保土功能,实现雨少能吐、雨多能吞的目标,在有效缓解旱情的情况下确保农业丰收;在河道护岸整治和疏浚的情况下建设水系连通工程,形成村庄与自然水系整体连通的水网,为人畜、经果林、农田提供充足的水源。

对低丘缓坡地、山腰等农林开发项目集中区,坚持以开发促治理、以治理保开发、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开发低山丘陵山地,积极发展经果林等地方支柱产业,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对下游宜水发展区采取水利工程、林草植被、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合理布设景观、道路、水系及村庄等,通过建设污水处理氧化塘、人工湿地和生态河堤等,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切实改善生活质量和人居环境,确保发展宜水、生态护水目标的实现。

3.2 适用范围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是以传统治理模式为基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人水和谐的治理目标,通过沟道清理、农路建设、垃圾处理、污水整治、节水灌溉、梯田整修、封禁治理、改厕和家庭雨水集蓄等一系列措施,建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模式。一般地,在人口密度较大的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具有较好适用性。该模式以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特色产业、维护人居环境为和兴,以保护好河湖沟渠边岸、有效防治生活居住区和流域中游面源污染、提高流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为目标,以改善广大居民生活条件为根本,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水土的基础上调整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现改、治、富的同步实施。

4 结 语

未来,辽宁省应遵循综合治理、山林水田湖草统一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技术路线,仅仅围绕建设幸福、美丽、富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将发展水保产业与水土流失治理有效结合,抓住大好的历史机遇逐步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加快形成生态文明、水土保持的新格局,为实现“绿色崛起、生态立省”的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植被流域生态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压油沟小流域
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趋势、治理历程及成效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生态养生”娱晚年
追踪盗猎者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教学设计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