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着力方向与实践路径研究

2021-01-07 18:40于晓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培育育人精神

■于晓霞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更是与时代精神相适应、“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种教育实践。近年来,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经过不断探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在实践中存在“急功近利”倾向,注重强调对“基本的创业素质和创新技能”进行培育,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目标方向、思想动机、心理变化、精神状态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关注不够,缺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全面系统的“创新创业思想理念和品格精神”培育,致使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价值目标不明确、精神追求产生偏差、必备的素质和能力薄弱,甚至出现道德和行为失范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创新创业的成功和持续发展。因此,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价值引领、心理调节、品行塑造等方面的核心作用,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价值意蕴

(一)指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向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中承担着基石性的核心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具有思想启迪、价值引导、道德涵育等重要作用,是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和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引航和指导作用,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蕴藏的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知识技能的本领传授与国家社会需求的价值塑造的有机结合,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

(二)提升创新创业人才综合素养

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既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本领,还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特色鲜明的实践性,能够帮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自己,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更好地锻炼和成就自我;能够指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目标、形成艰苦创业的意识和培养吃苦耐劳的品格,更好地投入创新创业的广阔天地;能够引导他们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增强抗压调节能力,学会应对风险挑战,争取创新创业更大的成功。因此,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能够完善和优化创新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

(三)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改革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育人实践。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思想、精神、价值观、品行和素养的培育,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采取的劳模工匠案例研讨、社会实践考察调研、分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方法,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新创业的育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精神和价值的引领作用,坚定了学生的目标追求,使其提升了品格修养,学会了遵纪守法,具有了责任担当,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创新创业的教育实效。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不断改革、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着力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就需要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思想、意识、精神、品格等内生动力的发展变化,从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精神动力、价值理念、品行素养等方面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和指导。

(一)加强创新创业价值观教育,坚定创新创业的思想基础

创新创业价值观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创新创业领域的具体呈现。它决定了一个人对创新创业持有的观点、态度、看法及评价等,在青年大学生整个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价值理论与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加强对青年大学生包括创新创业思维、心理、动机、态度、精神等方面的价值观教育,能够让学生树立对创新创业的正确价值认知,在社会万象中有正确而清晰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同时更加明确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坚定对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形成对创新创业发展的价值认同,同时能够激发今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为社会的真诚奉献中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二)加强责任担当素养培育,凝聚创新创业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曾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你就有任务。”[3]这是人作为社会主体存在所需承担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历史使命,加强“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之于个人、国家、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的进步发展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它是不断提升道德素质和健全完善人格的必然要求,亦是锤炼个人素质和能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强化对青年大学生“责任担当”素养的培育,通过认知教育强化责任担当意识,通过榜样示范教育培育责任担当情感,通过实践历练修正责任担当行为。实现社会责任担当的“认知、情感、行动的统一和融合”,使大学生不断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加强大国工匠精神传承,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风尚

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激励中华儿女拼搏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加强对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培养和造就更多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对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具有重要意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的典型事迹,扎根一线努力奋斗的感人故事,凝聚于身上的“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执着坚守、甘于奉献”的品质等,都是最生动鲜活的“思政教材”,能够让学生逐渐培养专注执着、追求极致的精神状态,坚定严谨细致、永不言败的精神气质,铸就突破创新、担当奉献的精神境界,成为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之心、“登峰造极”的工匠之技、“爱国奉献”的工匠之德的高素质人才。

(四)加强健全职业人格塑造,夯实创新创业的德育根基

健全职业人格是从业者的核心素养,也是企业挑选人才的首要标准。拥有了健全稳定的职业人格,才能培养职业兴趣、激发职业潜能、开拓职业视野和提升职业能力。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将健全职业人格的培育作为重点和高标,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理想目标、责任意识、职业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诚信品格等的人格建构和育化,培养学生的健全职业人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职业人格塑造,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通过强化职业精神塑造、关注职业态度培育、重视职业能力提升等,重点对青年大学生远大的职业目标、进取的职业价值观、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等进行引领和教育,不断指引和激励学生发挥自身的内驱力,更好地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积极的工作行为,做到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不懈奋斗!

(五)加强职业道德法治教育,牢固创新创业的行为规范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做到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是青年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道德和法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以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诚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为重点,突出职业道德培育,能够让青年大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养成爱岗敬业的品质,在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和完成人生目标。同时,始终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加强对创新创业基本法律法规的培训指导,引领学生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防范风险,自觉做到遵守法律法规,主动履行和自觉承担法律责任,并用学到和掌握的创新创业法律知识有效应对和解决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法律问题,使其真正成长为职业道德素养高、法律法规意识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本领的时代新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4],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要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切实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的合力育人教学体系、全面汇聚育人合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等方式,实现二者的互通融合和共同发展。

(一)构建“引领+协同”合力育人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培育德技并修的创新创业人才中具有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过程,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时代之需,也是落实“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学规划和设计中,立足围绕“全面提高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核心点,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各专业、各学科协同育人的目标认同。并以此目标认同切入实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担当意识、磨砺坚韧意志、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等方面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同时又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课程,在专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通过搭建网络平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举办创新创业活动等形式,努力寻找与创新创业培育相结合、融入和渗透的契合点,潜移默化实现对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各专业、学科等教学内容相互渗透,教学方法相互借鉴,教学实践相互配合的合力育人教学体系和育人格局。

(二)打造“校内+校外”合力育人团队

高校要培育具有扎实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育人团队的通力配合和共同努力。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时代,要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实到实处,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就要提高“协同育人”意识,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新创业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和企业家、工匠劳模等混合型教师“四位一体”的“合力育人”团队,共同探索在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元素的融入和培育,真正将“双创”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中,实现课上课下、理论实践、活动比赛等全程协同育人,形成“全员共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局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优良品行;专业课教师通过定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培训,不断提升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为在专业课程中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提供有效保障[6];校外的企业家、校友、工匠楷模等通过自身的实践经历补充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通过校内外、各种不同类型教师队伍相互协作的合力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观念、思维、精神、品质等,不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各种素质的提升。

(三)丰富“网络+实践”合力育人形式

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育质量,需要在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中,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创新教学方法。网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极大满足了青年大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要,丰富和拓宽了学习渠道。因此,依托网络教育平台,构建“课上+课下”相结合的网络教学形式,通过抖音、公众号、APP、论坛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创新创业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道德法律、能力素养等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认知,为大学生今后创新创业指明方向。同时,要完善“课内+课外”相配合的实践教学。在课堂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研讨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和问题的思考中,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提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在课外,依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双创实践基地,将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融入创新创业育人平台,有效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的开展;依托“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业经验分享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不断实现素质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育是一项长期、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打破“单一”教育形式的壁垒,构建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合力育人团队的作用,不断推进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各种教学形式的融合,形成系统性的教学体系,以此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猜你喜欢
培育育人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