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振兴的基本思路与现实困境

2021-01-07 18:40崔勇前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土文化发展

■崔勇前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城乡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过程中制约乡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城乡之间的教育差异是产生此问题的因素之一。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能够给我国的乡村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还可以指引更多的地方政府部门推动出台相关的教育振兴策略,推动乡村地区教育的有效发展。但当代的乡村教育如何有效实现快速发展这一问题,需要教育界不断地对其展开探讨和研究。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出发,对乡村教育的时代发展内涵做出研究,尝试找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地区教育的创新思路以及实现路径。

一、乡村地区教育振兴目前所遇到的现实困境

从目前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首先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形式化严重,在教学效果和教学形式上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教学体系僵化,和高等教育之间缺乏衔接,导致乡村地区教育的学生在进入高校后的学习后劲有待完善;最后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较为强烈的脱离乡村色彩的现象,导致乡村地区的学生不愿意深入学习。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思路下,不同形式的乡村地区需要共同面对一些问题,从不同层面上对问题展开分析与探讨,将基础教育的普及与应用作为标准前提,并将教育与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构建出联系,使乡村地区的家长认识到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另外,在教育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做好对学生家长的引导与帮助,这也是实现乡村地区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障力量。

(一)乡村地区教育受到落后乡土文化以及农村地区落后思想的影响

乡村教育是农村地区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乡村地区教育对当前乡土文化的传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化在乡村地区教育中的影响因素上。乡土文化教育从不同层次上展现出对乡村地区教育的影响,导致乡村地区教育的学校在教学中往往倾向于模仿城市教育的模式。人们普遍认为城市教育是国家发展与构建的重要基础,并且囊括了现代化生产中的智力优势与技术优势。所以目前教育产业中,大量资源集中到了城市教育中,体现在教育改革、教育分配、教育设施提升等问题上,使乡村地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以及教师都将升学作为核心的目标。乡土文化从社会层面出发,对城市文化的建设产生了影响。从根本上来看,这样反而会造成乡村地区的学生脱离农村的想法滋生。另外,在城乡结合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生活与工作,导致农村地区呈现出空心化和老龄化的趋势,所以乡土文化中的教育受众大量减少。网络文化冲击与影响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影响,学生摒弃乡土文明建设中的文化,认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等是落后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乡土文化的认识缺乏兴趣与爱好,致使乡土文化在传承中缺乏后续人才。因此,政府提出要在乡村文明的基础上,实现对城市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吸收,利用不同的形式丰富农村文明建设,使农村地区的文明呈现出较为积极发展的气象。在相关的乡村振兴文明下,乡土文化作为特色教育的内容与乡村文明融合,构建出学校教育与家庭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使乡村地区教育产生了文化上的欠缺与遗失。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给乡村地区教育带来的“附庸地位”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这一点深刻地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使乡村地区教育在发展中与城市教育相比居于附庸地位,失去了乡村地区本有的活力和生命力。从对乡村文明教育的关注以及发展可以看出,在教育层面上乡村地区教育的公平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在乡村地区教育中忽视了乡村地区学生与乡村周边环境社会以及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我们需要从乡村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乡土文化层面出发,对乡土文化展开教育,并深入到乡村学生的思想成长中。

长期以来,教育领域侧重对于城市教育的投入,忽视了乡村地区教育的需求,即便是深入对乡村地区教育进行探索,往往也停留在教育公平上。从当下的乡村教育振兴思路来看,更加重要的是乡村地区学生的生活品质和学习品质,这一点是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关键问题。从目前留守儿童所普遍存在的精神问题上来看,已经非常突出和恶劣。留守儿童存在着个性品质缺少、自我身份认同不足、情感缺陷、厌学逃学等现象。这种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从核心上看还是由于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教育没有结合的问题,主要源自于学生在成长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从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需要关注乡村地区的农村发展个性以及自由态势,从乡土文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层面上展现出全新的生存与发展态势。从现实的层面出发,这也是目前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乡村地区教育振兴的重要方向和重要手段,对于思想的成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教育振兴的具体创新策略

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发展给乡村地区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创新与发展中,我们需要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地区教育带来的发展机遇,从乡村地区教育的具体目标着手,帮助乡村地区的儿童生存以及学习上的自信,培养出对乡村地区教育有清晰认识、热爱乡村地区教育的教师人才,利用不同层面的措施提升教学手段,整合在教育过程中不同层面的教学内容,将社会教学、家庭教学与学校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实现对不同成分学习的有机构建。将教育信息化及网络化等技术应用到乡村地区教育中,关注乡村地区的教学资源利用,开发出适合乡村地区教育的具体课程及内容,实现乡村地区教育的有效发展与构建。

(一)培养乡村地区儿童对于教育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育作为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核心途径,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城乡教育需要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脱离出来,和当地的具体文化产生密切的联系。如在教育的过程中改变传统向城市中倾向发展的状态,将具体的评价标准以及升学率纳入教学的指标与评价中。乡村地区教育所呈现出来的功利化,导致人们从乡村地区走出来后,没有人愿意回到自身的家乡,最终使乡村地区逐渐走向衰落。在乡村地区的战略构建中最终需要实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乡村地区教育作为一种人才上的资源保障,为乡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而且稳定的支撑。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在乡村地区教育的活动中,需要多设立高中,并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渠道构建完善,使学生能够从高中毕业后进行教育领域内部的分流,农村地区的学生能够走向更高水平的快速发展。从儿童的德智体美等层面上,强调在儿童发展中的个性化与差异化。培养农村地区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并引导学生在农村生活中产生对于自身文化和发展的自信心,为接受到新时代的文明而产生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积极调动不同层面的力量进入到乡村地区的教育中

乡村地区现代化的进程表现在乡村地区的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责任,特别是针对学校类型的教育机构,在责任上的影响与转移呈现出在家庭教育环境中儿童家长的弱化与缺失,产生这种家庭教育缺失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大量的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发展导致了大量的人口流动,农村地区的人们进城务工,留下很多的儿童交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这一问题造成了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父母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缺少。其次是农村地区的家庭家长在教育中,文化素养较低,对于自身子女的成绩与教育并不重视。在乡村地区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缺乏相应的引导,导致家庭教育无法凸显出应有的作用。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人们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教育观念、个人修养和文化资本,从学习资料等资源的供应上来看,乡村地区教育缺乏相应的资源保障。在这种形势下,文化资源可以从家庭的教育与家庭的氛围中给学生带来较为明显的改变,并且成为后代在文化积累上的财富,所以原生家庭对于子女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学生的发展与学习产生直观的作用。所以在乡村地区教育的振兴过程中,需要利用不同的社会资源以及学校力量融入到教育的构建中,通过调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处都能够得到相应的教育资源,构建出适合发展的有效引导机制,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乡村地区的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保障。

(三)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面向本土开放式的乡村教育

乡村地区教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本土化的发展中,需要从不同层面做好对城市文明的对接,还需要对本土化应对现代技术做出改变。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乡村地区教育会始终停留在落后的发展中,将难以进入社会的主流文化中进行传播。从教育公平的层面上来看,这样的行为也会产生教育之间的不公平等现象。乡村教育从先天教育的发展以及个人需求出发,应根据在教育发展的具体变化形式,实现不同教育资源在乡村地区教育中的合理配置还需应对教育的发展构建出合理的教学资源保障,实现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合理构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构建出文化层次上的多样性。另外,我们需要从乡村文明教育的人才培养出发,对儿童的成长及学习等细微习惯和规律做出适应,在构建相应的教学资源及学习氛围时,从实际的教学经验出发,这一点对于乡村地区教育的发展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行乡村地区教育的教学,并不意味着要反对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而是需要在尊重当地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利用独特性以及先进性特征,从不同的层面上做出改善,向着开放性、本土性、自然性等方向发展。

本土形式乡村地区教育的开放性发展需要基于当地的文化特征,其中的开放性指的是乡村地区教育要直接应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进行改变。对于本土化的发展态势来看,城市教育规模往往有着更加直观的改变作用,在开放的过程中,从乡村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上看,科技进步提升整体教学理念的文化层次,使乡村地区教育可以从更加开放且科学的角度看待现代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利用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等,将大数据、人工智能融入到乡村地区教育中,使乡村地区教育能够享受到与城市教育功能类似的发展态势,在渠道上展现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并构建出基于乡村地区教育教师的培养方案,实现在城乡之间的优秀教师流动性执教,且在强化乡村教师的发展过程中,提升教师在乡村地区教育的综合素质,构建出基于乡村地区教育的协同发展格局。

(四)强化在教育中的乡土培训以及开发乡土教材

乡村地区教育振兴的核心要求是教育以乡风文明引领乡村振兴,体现了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农村地区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意味着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以及乡土文化需要从教育资源上对文化产生帮助,在相关的教学资源保障上也由于丰富的教育活动做好对不同教育形态的创新发展。针对当前在不同乡村学校的构建与发展中,往往停留在课堂的教学实践的问题,在课程开发者等层面上和传统的乡土知识有着较高的融合性以及开放性,将当地的乡土文化融入到课程创新中,开发出适合当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乡土教材,利用乡村地区学生能够清晰认识的表现形式,将乡土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利用不同层次的教学主体,如教师、学校、家庭、政府、社会等,营造出乡土文化的氛围,将适合乡土文化有机融入的形式引入到乡村地区教育中,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找到和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元素。在课程的开放与构建上,需要教师及当地的村民等等与学生共同参与到乡土文化的构建中,引导学生学习自身感兴趣的本土文化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和教学展开联系,丰富教学实践在教材编制上强化文化以及语言上的表达,深化教学内容以及文化资本上的差异性。从具体的教学方式来看,插图和课文往往要从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出发,构建学生热爱的家园以及建设农村家园的思想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地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在发展的道路上也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改变,在具体的理论实践与探索中难以实现创新,而是需要一种创新与发展的态势。乡村地区教育的振兴需要乡村地区的各方资源共同构建,并且在相应的社会发展中,从校园的教育出发,推动乡村地区教育振兴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构建。

猜你喜欢
乡土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