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2021-01-07 22:22■黄波,宋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劳动融合

■黄 波,宋 君

(常熟理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极为重视教育,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力图将所有受教育者都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内容,其在新时代下的改革发展将面临着繁重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梳理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之间的关系,确定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实现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实现现代化发展。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完善劳动伦理品德,促使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积极践行劳动。具体来说,劳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帮助学生输出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2)促使学生养成劳动习惯,自觉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等不良价值观;(3)学生的主要劳动任务就是学习,通过勤奋学习,学生不仅可以积累充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够为肩负起未来社会建设任务打下基础;(4)劳动教育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在学校的组织下,适当参加社会劳动[1]。

(二)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生涯教育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和技能,强化自身综合职业能力,促使自身职业实现有效发展的活动。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并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中的具体实施情况也存在差异性,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进行推进和落实。通常情况下,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促使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我,精准完成职业定位;第二阶段是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职业机会进行有效评估,实现知己知彼的效果;第三阶段是根据职业机会预估结构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职业路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三)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教育应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重要组成内容,并面向所有高校学生。在高校劳动教育过程中,高校需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社会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热爱劳动,使基本劳动技能成为学生基础素质之一。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可以视作为劳动教育的“专业版”教育内容。职业教育作为面向生产一线劳动岗位的教育形式,其本身便具备一定的劳动性质,所以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也存在着极强的关联性,此种关联性为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联合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

(一)高校劳动教育新内涵

新时代赋予了劳动教育以下几点新内涵:(1)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其将会直接影响到劳动者对劳动价值的判断和选择。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劳动者群体的重要组成,其劳动价值观将会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价值取向、就业取向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因此,高校劳动教育需要改变大学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指导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以及创新观,并养成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品德。(2)在新时代,由于高校大学生物质生活相对富足,在日常生活中通常没有经历过锻炼和磨砺,对于劳动精神、劳动意志缺乏相应的体会和了解,致使大学生喜欢做事走捷径、投机取巧,而无法沉下心进行劳动[2]。因此,劳动教育须改变此种错误的思想观念,促使大学生能够脚踏实地,逐步实现自主发展。

(二)高校劳动教育新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社会中的“劳动者”更加强调专业性、技术性以及政治性,此种情况一方面导致大学生在毕业后没有成为一线劳动者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看不起一线劳动者的心态。针对此种现状,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努力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五育的辩证关系、新时代下劳动教育的崭新内涵以及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教育的诸多内涵,改变大学生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同时,将劳动教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科研的方方面面,推动高等教育与劳动教育实现有效融合,共同发展。

三、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中缺乏劳动教育引领

现如今,很多高校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时,相对于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劳动教育以及未来发展,更侧重于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去向,甚至部分高校为能够应对上级部门的就业率考核,过于重视学校的短期就业水平,促使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就业信息发布等学生就业相关内容,而对于大学生未来发展更为重要的就业心理、职业道德等劳动教育相关内容的培训和教育却存在一定忽视,最终影响到大学生未来的职业成长和发展。事实上,职业生涯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设者,而非是仅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进而在进入社会中获取一个较为良好的工作岗位。因此,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不应掺杂功利性观念,更不能够将职业指导转变为技能技巧指导。总体上来说,职业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成效不足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价值观落后,职业定位不明确的主要根源。

(二)职业生涯教育中缺乏劳动观念渗入

职业生涯教育不仅需要提高学生求职面试等短期职场技术,更要重视教育过程中为大学生工作实际渗入劳动观念。结合当今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大学生的专业对口、岗位匹配等强化大学生个人发展意识的内容,忽视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内容的有效渗入,最终导致大学生在毕业以后不仅会出现劳动合同随意签订、上岗后随意跳槽等情况,还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团队合作和奉献意识、忽视岗位劳动纪律,不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3]。

(三)职业生涯教育中缺乏劳动能力培养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实践性不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就业积极性等问题。大部分高校都会以课程教学的方式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并且实际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职业生涯教育中所设置的教育实践、劳动活动等诸多内容的实际开展方式多是通过课堂教学或者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再加上所设置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并且忽略了新时代下大学生真实需求,以至于职业生涯教育无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四、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劳动教育与就业工作融合的基本原则

1.贯穿性原则

高校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将劳动教育合理贯穿到整个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劳动精神的全面、系统性的教育和引导。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为学生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并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实际需求,同步、合理确定课程开展的侧重点,逐步推进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促使劳动教育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实现贯穿性融合效果。

2.全程性原则

高校需要在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便开始将劳动教育逐步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校园文化生活、活动中。例如,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实训实践、就业学习等环境相融合,促使学生能够在相关活动中体悟到劳动教育的相关精神和内容[4]。此外,高校可以在专题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专业培训等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以此来强化大学生对劳动者历史使命精神和社会责任精神的理解,促使大学生摆正就业态度的同时,增强劳动教育效果,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实现良好就业。

3.协同性原则

一直以来,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都是由学校中的就业管理部门完成,但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持续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转变,仅依靠就业管理部门将难以满足如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需求。在此情况下,高校应将就业指导责任多元化、横向发展系统化。具体来说,就是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强调多元组织全面参与,尤其是在职业生涯教育开展过程中更需要强调全员参与效果。此外,高校还需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协调效果,并根据学生不同学年段的实际特点,合理确定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教育内容[5]。例如,在大一、大二学年段,高校可以开展劳动学科知识教育以及深化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在大三、大四学年段则需要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以及劳动能力,深化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与就业教育工作及内容的有效融合,实现两者共同融合、共同教育、共同推进、共同培养的效果。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融合的举措

1.强化理念价值融合

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价值导向性,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造成有效影响。因此,若是可以将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实现有效融合,那么对于大学生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的改变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实际为出发点,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其职业生涯教育知识与劳动知识之间存在极大的关联性,这也为高校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开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条件[6]。通过融合教育,将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劳动认识,明确劳动对社会发展、祖国建设以及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作用,促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自主进行积极就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自由发展,并将社会发展、祖国建设作为自身接受高等教育、实现劳动就业的最终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端正自身的思想观念,摒弃不健康的择业思想,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帮助大学生就业。

2.强化意识引导融合

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大学生自身需要重视养成个人劳动习惯,在课余时间积极积累劳动生产经验、强化劳动技能、锻炼劳动意志,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劳动过程。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性意识,结合自身的才能和特长,合理探索和创新劳动内容,落实自主创新,为自身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高校也需要充分发挥出价值观引导性作用,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的方式端正学生对劳动的错误认知,改变学生就业、劳动相关的负面价值观。此外,职业生涯教育除了需要保障学生寻求适合学生个人能力和兴趣的就业渠道以外,还需要帮助学生理性认识岗位报酬。对此,高校在开展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邀请经济层面的社会成功人士,更需要邀请社会劳动模范、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其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讲述来帮助学生了解各领域、各层面的先进事迹和劳动精神,促使学生能够懂劳动精神、劳动价值,有着更加直观、明确的了解和感受[7]。

3.强化课程设计融合

课程教育作为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形式,想要实现高校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融合开展,就需要在相关理论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设计、教学实践等诸多课程教育领域的融合,进而实现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双赢效果。首先,在理论指导方面,高校需要在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明确劳动价值观的科学意义,阐述新时代条件下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完善的理论和理念将可以为劳动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的融合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最终为双赢效果的实现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在课程设计方面,坚持以劳动教育为统领的职业生涯教育。对此,高校可以开设“劳动通识教育”等劳动通识类课程,并且在进行课程设计过程中以社会职业分类以及社会就业形势等内容为基础,结合培育科学知识、职业选择理论、学校教育特色内容,最终打造出具有强烈学校特色的、可以实现入门性、通识性职业生涯教育和劳动教育效果的必修课程[8]。开设劳动通识类课程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职业分工等诸多劳动知识,并且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劳动异化,在毕业后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寻找到个人价值。最后,在教育实践方面,高校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融合成效主要体现在强化职业生涯教育专业实践的普适性和经常性,促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实践过程中不断深化理论知识、锻炼自身的劳动技能。

4.强化能力提升融合

劳动教育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够在理论层面上对劳动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解,更提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实践和体会。因此,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对接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接受劳动实践教育。具体来说,就是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以及专业设置特点,合理为学生安排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内容。例如针对文化传媒专业大学生,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劳动文化、劳动精神宣传和传播过程中,讲述劳动故事、宣扬劳动精神,并在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的新兴行业领域中打造出有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劳动教育平台,让学生切身感悟和理解劳动精神,落实劳动教育效果。再比如政治法学专业,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普法工作,在老师的带领下向社会劳动者宣传劳动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劳动法相关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观念、道德观念,强化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为基础劳动者服务的意识,培育服务精神,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夯实基础。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下,高校应结合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基本概念,明确相关教育的实质内涵,确定高校大学生存在的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多维度视角下实现劳动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通过开展融合教育的方式来逐步改变大学生错误的思想价值观念,真正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继承我国宝贵的劳动精神文化,最终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崛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曼巴传奇 KOBE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