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工程弹性“3+1”模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2021-01-07 06:08柳广春邢文战范海英牟洪洲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弹性测绘工程项目

柳广春,邢文战,范海英,牟洪洲

(辽宁科技学院 资土学院,辽宁 本溪 117004)

新形势下,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必须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网络化”智慧测绘时代发展需求〔2〕。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应结合专业及地方区位特点,提出的正确和科学的培养模式和目标。辽宁科技学院资土学院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的提升和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整体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从而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适应行业发展,推进学生优质就业。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一直坚持与地方和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以“工程项目型”为培养特色,多年来形成了“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特色,形成了测绘工程专业一整套实践教学理念和有效环节。

1 弹性“3+1”的培养模式提出

1.1 弹性“3+1”的培养模式

所谓弹性“3+1”培养模式就是本科教学四年过程中,利用3年校内理论学习+1年企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8〕,1年的企业实习时间安排可弹性调整。测绘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对动手能力、新技术掌握能力要求比较高,企业的项目也是跟市场不断变化,需要人数、时间、工期也各不相同。因此,固定不变的实习时间安排不利于企业需求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弹性培养就是按照培养计划在校内完成3年的专业培养,再根据企业需要以及教学进度安排,相对灵活、弹性调整实习(实践)安排,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完成1年(约8-10个月)的企业实习(实践经历)。实习(实践)由专业统一、集中安排学生到各个企业现场顶岗学习(实践)。

1.2 弹性“3+1”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

新形势下,传统教学环节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调整〔2〕。改革前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改革前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上表分析,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设计、安排较为笼统,实践教学占比相对较少,培养方案属于传统教育模式,符合传统教育课程体系安排。培养方式上,以理论教学作为重点,实验、实践、实习等学习环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新形势下,原有课程体系存在弊端,不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考核与培养。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应该具体详实,内容清楚合理,真正体现培养卓越工程师基础知识体系。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安排

根据上表可以清晰看出:将知识体系采用模块化细分设计,各类模块占比合理,同时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

知识体系设计主要内容:1)加强模块化知识结构,各模块间联系更加紧密,分类更详细,占比较为科学;2)新培养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基本完成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3)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7.1%,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4)新培养知识体系符合工程认证基本要求;5)根据社会经济对应用型高级人才(卓越工程师)的需求,筛选出三门以上选修课,由企业高级工程师结合实际生产实际讲授,使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测绘行业前沿技术和经验。

1.3 弹性“3+1”的培养模式的实践体系

教学模式知识体系设计应吸收最新教学改革成果,借鉴国内双一流大学的教育经验构建具有特色的培养模式〔3〕。校内构建多学科交叉培养人才教学模式,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测绘工程项目、过程以及技能构建有机整体,测绘工程项目包含工程过程,工程过程又是多项基本技能构建〔4〕。通过基本技能训练与实践完成工程过程,进而完整工程项目,从而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工程训练。测绘工程专业企业实践知识体系框架由测绘工程企业文化实践、专业技能实践以及测绘工程综合应用实践三大部分构成。

1)测绘工程企业文化实践:了解和体验测绘工程企业的企业文化;了解测绘工程项目管理环节;参观现代测绘产品的生产工序和流程;考察和学习质量管理与服务过程。

2)专业技能综合应用实践:根据具体企业要求,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实际工程测量、矿山与地下工程测量、不动产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设、GIS工程项目开发、航空摄影测量、遥感数据提取等工程项目部分或全部工程生产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更深层次学习和掌握工程项目生产过程,切实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专业人才素质。

3)测绘工程综合应用实践:能够使测绘学生参与真实测绘工程项目设计、管理、实施、质量控制、成果提交全实践;掌握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核算、进度控制实践过程;掌握新技术应用与软件开发实践过程;参与企业真实完整的测绘工程项目,按职责按岗位要求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工程师思维,整体把控工程项目,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进而为就业后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基础。

2 弹性“3+1”的培养模式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2.1 弹性“3+1”的培养模式多方受益

采用弹性“3+1”的培养模式,学校受益,完成学校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职能,同时提高学校的企业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推动优质就业,优质就业率有利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形成良性循环。测绘企业受益,不仅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取得经济效益,同时可以选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就业,完成企业人才储备和选拔,最终是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受益,顶岗实习经历亲身参与真实工程项目使得学生在毕业时更自信,具备项目素质与工程素养。同时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更了解测绘企业,有利于选择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测绘企业。

2.2 双导师制的弹性“3+1”的培养模式

采用弹性“3+1”的培养模式,学生顶岗期间实行双导师制,校内有专业老师带队管理与指导,负责学生理论知识传授和指导;企业配备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负责学生技能培训与指导。企业会根据顶岗实习人数、企业项目实际情况需要、实践时间长短等信息,由相应的作业部门负责人下达具体的实习任务,并指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按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负责人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灵活考核方式〔2,4〕,对学生实习表现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与评价。

2.3 弹性“3+1”的培养模式提升教师工程能力

新形势下,教学工作仍然是教师最根本任务,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还应具备深厚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2,6〕。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成绩与能力跟教师能力水平相辅相成。教师通常都是通过多年的校内教育,获得硕士博士学历,具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但是弊端就是参加工程实践较少,甚至有些教师根本没有参加过工程实践,这不利于应用型本科教学。采用弹性“3+1”模式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线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水平专业理论指导,提高企业理论水平;教师也能够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可以反馈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好工程素养的学生,服务于测绘企业〔7〕。教师在课余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接触到很多相关领域人才,获得更多社会认可度,更深一步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3 实施弹性“3+1”培养模式呈现的教学培养成果

3.1 组构建校企合作的课程-企业群

根据历年积累,目前已签约校企合作企、事业测绘单位超过30家,已经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培养管理制度和规范体制。顶岗实习属于校企合作教学环节,根据岗位不同,建立学生多元化考核机制,灵活多样的考核学生能力〔7〕。根据企事业单位的专业特点和业务专长,同时参考学生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一线技术,提升每个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企、事业测绘单位建立5大类校企合作群: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采集群、摄影测量与遥感数据处理群、基础工程建设服务群、测绘仪器及解决方案群、综合应用实习实践群。每个大类群均由测绘企业中高层和各个专长教师组成。同时根据需要组建20多个专业化项目群,精准对接测绘工程项目,确保学生教学实习内容的合理安排和接续。

3.2 学生就业质量提高

统计分析弹性“3+1”教学模式改革的近4年本科(2015-2018)就业率情况,将就业去向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国有测绘企业就业、其他测绘企业就业、考研升学以及其他就业。根据统计分析:近四年来考研升学人数逐年增加,2018年考研升学人数与上年同比增加2.5倍,考研升学人数占比22.4%。得益于“3+1”的教学模式,学生选择考研升学已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就业机会。国企测绘就业人数逐年增加,“3+1”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信心,企业与学生交流增加,扩大就业信息通道,增加国企的就业机会。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弹性“3+1”培养模式经过4年(2015年-2018年)培养,毕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我校2018届毕业生取得较好培养成效,毕业生67人,就业率达到98%,在辽宁省就业人数48人,占比72%。考研人数15人,占比22%,测绘工程相关企业就业49人,其中22人进入国有测绘企业。

近四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比例分析,毕业后去向测绘企业的学生占比约84%,考研同学占比约10%,总体优质就业率约94%,主要面向社会需求,为测绘行业输送更多专业技术人才,这也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向。同时这也反映我校毕业生在测绘工程企业中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3.3 教师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在空余时间参与企业项目,掌握真实测绘项目作业流程,深入项目各个环节,深度了解测绘工程项目实践,提高教师教学自信心,动手能力。紧密联系企业,使测绘先进的技术,教师掌握的前沿技术能够解决企业实际工程需要。辽宁科学院有5名教师通过国家注册测绘师考试,获得注册测绘师资格,提高工程能力的同时获得国家相应资格,由教师参与和主持的科研项目增长近1倍。

4 结语

在全国工程认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形势背景下,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模式。新形势下弹性“3+1”培养模式还需要不断优化和调整培养方案,提升教师能力,改革创新考核方式,形成多元化教学体系,培养优秀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猜你喜欢
弹性测绘工程项目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为什么橡胶有弹性?
注重低频的细节与弹性 KEF KF92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工程测绘中GNSS测绘技术的应用
弹性夹箍折弯模的改进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