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生学习共同体”模式在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研究
——学生反思日志视角

2021-01-08 06:54谢静
关键词:共同体留学生语言

谢静

(1.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英语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一、引言

近年来,国际化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趋势。“来华留学教育是高校国际化的显著标志”[1]。截至2019年底,作者所在的三峡大学来华留学生已达1434人,分别来自61个国家[2]。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适应是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得以实施的重要条件。对中国本土大学生来说,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也使得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成为21世纪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新目标[3]。因此需要一种既能满足中外学生不同学习需求,又能实现讲好中国故事、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这也是新时代高校中国语言文化(英语)课程教学的需要研究的重点。

国内目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肖龙福发现高校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指出高校教师和学生目前的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还不具备向外输出、宣扬、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能力[4]。张琳琳等则针对留学生跨文化教育进行了调查,发现汉语水平和跨文化(文中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是来华留学生首要的压力因素[5]。郑小勇从关系嵌入的视角对中外学生混班教学模式下的专业学习绩效进行了研究[6],但这些研究均未涉及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上中外学生的混合教学。鉴于此,本人所在三峡大学中国语言文化(英语)课程教学团队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面向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课程上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中外学生学习共同体”模式(“Chinese-Intern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Community”, 简称“CISLC”)[2]。本文拟从学生反思日志的视角,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CISLC”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探究,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中外学生对“CISLC”模式的接受度如何?“CISLC”模式在中国文化教学实践中获得了哪些具体成效?

二、效果分析理论依据

“CISLC”模式实施效果评价的相关理论包括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中的中介理论(Mediation)和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根据Vygotsky认知发展的概念,知识只有在个体作用和互动环境下才有意义[7],而知识的获取需要通过中介得到提炼和完善并达到一致。“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8]。中介调节工具包括文化制品、概念和活动本身,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调节工具,语言的使用本身就是“中介活动”[9]。围绕“中介”概念,主体、客体与工具三者之间形成认知三角结构的关系[9]。

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拓展,活动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10],并在认知活动系统三角结构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增加了共同体(community)、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和规则(rules)[9]。在本文的“CISLC”认知活动中,主体是中外学生组成的任务小组,客体是系列中国文化实践任务,包括线上与线下的形式,其中线上项目指中国语言文化(英语)课程团队制作的在线课程《智慧中国英语说》(Philosoph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English);线下项目包括见面课互访、周末语伴、文化DIY微视频制作和“故事里的中国”文化汇演等[2]4个方面。而主体客体之间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学习共同体合作过程中涉及到的物质工具(包括电脑、微信、任务相关的材料,如中国历史哲学故事、戏剧剧本、歌曲歌词等)和心理工具或符号(指交际语言,以英语和汉语为主),以及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作为他人中介对彼此的影响(图1)。这些是评估中外学生学习共同体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图1 “CISLC”模式认知活动系统的三角结构表征(根据张莲,孙有中,2014改编)

社会互动论是心理语言学研究母语习得的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跨文化环境中中外学生习得英语与汉语的机制与此类似,因此也作为语言习得效果的评价依据[11]。在“CISLC”模式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并非以往单一的考试,而是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汉语作为交流辅助语言),学习成功的标志是顺利完成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传播的实践任务,而任务的完成需要以双方交际互动的成功为前提。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参与“CISLC”模式的英语专业2018级中国学生(Chinese students,文本分析中简称CS)和2018级留学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文本分析中简称IS)为对象(详情见表1)。三峡大学近年来一直支持鼓励教师开设面向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英语)课程,也就意味着中外学生有了合作学习的条件和可能,而且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发现,中外学生彼此都有和对方沟通交流中国文化的强烈意愿,因此选择他们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确认他们都愿意在期末配合完成教师设置的反思日志问题。

2.资料收集

研究资料主要通过中外学生期末完成的反思日志收集。2019年秋季学期,在学生完成期末汇报表演后课程结束前,团队任课教师请参与“CISLC”教学模式的中外学生就设置的8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撰写反思日志。问题主要围绕“CISLC”模式中中外学生印象最深的有趣或难忘的经历、最大的收获、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及以后继续参加此类活动的意愿等方面。共回收反思日志文本215份(表1)。

表1 研究对象和文本资料样本情况

3.资料分析

鉴于文本资料是按照教师设置的反思日志主题进行的,且内容呈现过程性和动态性(即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方面的变化过程)的特点,因此对资料的整理分析采用了质性研究中类属分析(categorization)和情境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contextualization)[12,13]。结合研究问题对反思日志内容进行反复阅读比对,将资料放置于“CISLC”模式的真实文化情境和跨文化互动中进行分析,这样既贴近学生在学习共同体跨文化活动中的真实体验,又可以通过比较的手法使文本中的重要主题通过相互关系对比凸现出来,包括“学生接受度”、“习得语言的能力”、“习得中国文化的能力”、“相互沟通和适应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友谊和加深情感的能力”以及“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等核心主题。两种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经历和互动效果的原貌。学生在学习共同体中的“所做”与他们在反思日志中的“所说”形成“相互印证”,可以对“CISLC”模式的实施效果起到检验的作用[13]。

4.发现和讨论

1)中外学生对“CISLC”模式的接受度反馈

表2 学生对“CISLC”模式的接受度(喜爱程度)

表示接受和喜欢该模式的中国学生占绝大多数(96%),而留学生则是100%,说明学生对该模式的效果是非常认可和肯定的。几乎所有留学生都表示非常期待和中国学生有更多类似的合作。

这样的活动充实又有意义,很高兴能跟他们直接交流,希望以后也能拥有更多机会。(CS-15)

非常愿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CS-45)

I really want to thank our teacher Miss HU Xiaoqiong for this amazing experience; I believe that I will remember for the rest of my life. It was really interesting and I would like to do something like this again. (IS-2)

而当中国学生被问到愿不愿意再和留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时:

当然愿意!Certainly, surely and absolutely! That is how friendship begins. 我会一直记得~(CS-26)

需要说明的是,还有4%的中国学生因为时间观念等方面差异表示不太愿意继续和留学生合作,如有的留学生不守时、个别人对待任务的态度比较随意、参与过程责任心不强、不够努力等问题导致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这些问题其他小组也遇到过,但是他们通过努力沟通协商使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说明如果教师提供必要帮助和引导,这部分学生还是有可能接受“CISLC”模式的。

2)“中外学生学习共同体(CISLC)”的具体成效

(1)习得语言的能力

第一,中国学生英语能力得到提升。

很多中国学生学了十几年英语,基本上还是纸上谈兵,很少有机会用英语和外国人交流,但“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CISLC”模式中,中国学生变得“愿意”、“敢于”并且“能够”开口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英语专业学习这么久,第一次有这样好的机会和留学生进行交流,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文化的碰撞。(CS-15)

在这之前我是永远不会想到(会和留学生有交集)的,我料想的会是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但是我们开始有了交集,我们迈出了交流的第一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和留学生的合作。(CS-26)

为了达到让留学生理解的目的,有的中国学生不得不想尽办法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甚至借助口头和书面翻译,因此语言能力提升速度非常快:

这次是一个很好的和留学生交流的机会,它“迫使”我不得不和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在我支支吾吾表达不清楚时,他们温暖的目光鼓励着我,耐心安静地等待着我组织语言,给予了我很大的力量,从此我不再害怕和留学生们交流。(CS-38)

我承认在这之前我的口语能力很差,甚至于我不敢开口说话。但是为了这次表演,为了能让所有的组员都能更好地明白并理解我的所说所想,我开始强迫我自己用英语的思维去想,去做计划,用英语去表达。讨论剧本,商量细节,反复排练都使我的口语能力得到了飞速发展。(CS-45)

中国学生在参与学习共同体前后语言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点给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They were a bit shy at first to speak out or say anything but with time we became comfortable with each other and shared jokes, love and care. (IS-10)

I was honestly impressed with how at first, they all seemed a little shy to talk to us, they even pretended not to speak English at all, but now talk fluently together.(IS-23)

第二,留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

在共同完成中国文化实践任务的过程中,留学生在和中国同伴面对面的互动以及微信、QQ群内讨论中,成功走出舒适区,学到了很多任务相关的中文表达以及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和中国故事,提升了他们的汉语水平和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They taught me how to sing a Chinese song 《明月几时有》, I never thought I would grasp the song as I did. (IS-1)

Coworking with Chinese students is amazing, it gives me something to do outside of my comfort zone which is what I love to do most times and as far as learning Chinese is concerned I feel it is the best way and the fastest in gaining proper Chinese knowledge …. I learned 为什么,好久不见 in just a week of being in contact with them. I hope to continue contacting them for they seem to be good friends and improved my will to do better in communication.(IS-23)

(2)习得中国文化的能力

对留学生来说,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习得经历了从“一无所知、毫无兴趣”到“一学即会、兴趣盎然”的过程,这种文化习得能力的提升对中国文化教学目标的实现显然是有重要意义的:

Before the activities I never for once ever had any interest in memorizing Chinese songs, or ever came across a song that I could so easily memorize but yet I did, I even had so much fun doing it. The tricky part of it all was memorizing Chinese names, which is a very difficult task for us foreigners as we are not quite used to the tones and the long names yet but I will get there eventually.(IS-23)

在实施“CISLC”模式之前,对中国语言文化的适应是留学生不得不面对的考验和难题。但是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他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学习共同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在共同体中,中外学生互相帮助,留学生从他们的中国同伴那里得到很多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学习动力更强,效率也更高了:

They taught me how to eat with chopsticks. Since I came to China, eating in public was very difficult for me because I couldn’t manage to use chopsticks. Every time I was asking for a spoon, but when I started to work together (with my Chinese partners), we use to have dinner together in the canteen and that’s where I learned how to use chopsticks. This experience was really amazing. (IS-13)

I got more motivated to study and improve my Chinese language. I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experience which makes me happy. I feel comfortable here. (IS-5)

对中国学生来说,面向留学生讲述中国文化的经历帮助他们从和以往不用的角度重新认识和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这促成了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二次习得:

我觉得这次活动挺好的,它帮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还交了一个外国朋友,觉得收获挺多的!!!(CS-4)

少数留学生熟悉部分中国文化,这让对本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的中国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习得状况:

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超出了自己的想象,最令人吃惊的就是他们两个人都知道道家学说,他们还跟我们解释了八卦和太极,解释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涵义,真的很令人吃惊。(CS-29)

发现有的留学生了解的中国文化的东西比自己都多,比如太极,感觉很惭愧。打太极的时候,外国人真打的挺好的,至少比我打的好,而且他把太极所蕴含的不争不抢的精神理解的非常好,确实是让我自愧不如。(CS-17)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留学生的加入帮助中国学生从跨文化的视野和高度重新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本土文化习得的不足。这种对比下的反思非常重要,也是提升中外学生中国文化习得能力的关键。

(3)相互沟通和适应的能力

“CISLC”模式双向互动的性质为学生创造了文化互动的平台,帮助他们在课外的频繁接触中创造了大量真实的跨文化沟通和文化适应能力训练的机会:

这一次的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比如说知道怎样和外国留学生友好而又不失礼貌的相处,而且通过这次活动我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CS-6)

这是一个锻炼英语的绝佳机会,最重要的是跟外国人交流,其实是两种不同文明的碰撞,两种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的交融。天下本一家,只是地域的限制将你我隔开,与远方来的朋友一起进行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那么何乐而不为呢?(CS-7)

在平时排练的时候慢慢会注意到该怎么适当的去跟大家提意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该怎么去跟留学生相处,在尊重他们文化的同时与我们的文化习俗相协调。(CS-29)

I like working with my Chinese partners, because we created harmony by working together, and we complemented each other and even when we disagreed on certain points, we would always find solutions to carry out our project. (IS-19)

非洲国家留学生的时间观念和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中国学生在尊重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做出表率和适当让步,针对差异的积极沟通也促使留学生入乡随俗及时做出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学习模式:

在这其中让我最难忘的就是他们的准时,他们的家乡是卢旺达,在他们的文化里,迟到或者晚到可能会是一种更好的礼仪方式,前两次排练的时候,他们会迟到一段时间,但是在我们沟通交流后,他们很愿意准时到达,并且也做到了。他们在以后的排练中都会很准时到达,即使外面很冷。他们能够改掉自己的习惯,来努力配合我们,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让我最难忘的。(CS-10)

The thing that most impressed me about them was punctuality because Chinese students are always on time.(IS-19)

They improved my knowledge of Chinese customs, dances and traditions; they even improved my time management skills as they would always be on time before our daily meetings.(IS-23)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及训练的能力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见表3)。

表3 学生在“CISLC”合作模式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对各类困难都自发地、用自己认为最合理的方式进行了处理,且大多处理得比较成功:

We had to do a vote and everyone had to give their opinion and we ended up choosing to do a drama about the moon.(FS-13)

我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自己朗诵诗歌的时候没有情感,没有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真的就只像是在“背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不得不去翻阅有关资料,去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去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去领悟当时作者的心情,让我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然后再结合网上的一些关于这首诗的朗诵视频,去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CS-6)

显然,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非常有逻辑性,很好地解决了自己朗诵生硬没有情感的问题,这种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领会的能力比教师在课堂上教几十遍更有效。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在频繁的课外互动中慢慢熟悉彼此,学会了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Co-working with my Chinese partners has made me realize a couple of things that I didn't really pay attention to before. Firstly despite our barrier we were able to evaluate ourselves after each practice section and work on our shortcomings. We worked together as one to determine our goal. My Chinese partners also taught me to be determined and committed to obligations despite the circumstances. And this helped us work better on our presentation in our best way possible. (IS-13)

“CISLC”模式帮助中外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并用思辨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差异,也学会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CS-16,CS-19)。这种不带偏见的对异域文化差异的正视和发自内心的尊重,是学习共同体中深入真实的跨文化互动交流之后才能深刻体会的,课堂上老师也许很难直接教会,但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却可以让他们深刻理解并内化这种尊重:

觉得最重要的是深层次地了解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学会用外语去描述、解释它,学会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或相通之处,用简单易懂,与外国文化不产生根本冲突、易于接受的方式去传播中国传统文化。(CS-10)

留学生对待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则以一种坦然的态度正视差异、接受差异并力求做到求同存异,这是非常高效的跨文化互动模式:

Everything was not perfect at all. We met some problems but I think it’s totally normal. We are all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families and we don’t look at things the same way. (IS-8)

(5)增进友谊和加深情感的能力

“CISLC”模式中的跨文化互动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中外学生面对文化距离和差异的态度大多是积极的。在他们看来,文化距离带来的不是影响学习的可怕负面因素,而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拉近彼此距离和建立友谊的机会。

他们(留学生)很友好亲切,在和他们接触之前我以为他们会很难相处,但是后来发现他们完全不是这样,我们还相互交换礼物,教他们学习成语“礼尚往来”。(CS-40)

其他有中国学生的活动也参与了很多,但是活动结束友谊也就结束了,没有哪种活动能像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一样让我们的友谊持续这么久。(IS-5)

We had a real Connection with each other and I was improving my Chinese every day, I felt the greatness of human being, we worked hard and tried our best to do a good job, encouraging each other with so much respect and love and this was how we won our first prize.(IS-5)

中国学生非常有心,会在圣诞节和团队留学生成员生日时为他们准备圣诞礼物和生日惊喜,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深受感动,从而增进彼此的友谊:

What really impressed me is that on my birthday they surprised me with cake having fun with me, that day the weather was really cold but they came to surprise me, that touched me.(IS-7)

留学生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的优秀品质也对中国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学生以往对他们的偏见:

留学生的专注与认真的确震撼到了我,尤其是他们那种享受过程的学习方式;他们大多数人多才多艺,全面发展(都能歌善舞并且极具运动天分);有信仰及追求的东西,绝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有进取心,自我意识很强;对中国汉字和文化的痴迷程度超乎想象。(CS-30)

改变了之前对留学生在新闻报道中所展现出来的偏见,对留学生以及他们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私下相处过程中了解到留学生对家庭和父母的爱。中国学生往往进入大学后与父母的沟通较少,而且不直接表达感情,但是一起排练期间一位留学生的父母生日,他让我们说一些祝福的话并做成精美的视频发给他的父母,朋友圈文案也很有文采,感情真挚,自己很受触动,觉得自己对父母做的不够。(CS-30)

(6)主动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留学生在与中国学生的频繁接触中不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而且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这从中国学生的反思日志中可以反映出来:

他们深刻理解中国古代老子的核心思想“道”,还有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甚至还会在表演过程中提示中国学生忽略的细节。(CS-28)

正是因为留学生的这种学习主动性促使了中国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变得更高,过程也更加主动。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传授者、实践者和传播者。

在节目排练的过程中,最有趣的莫过于教留学生说中文,由于我们的节目主要是在讲孔子,因此需要留学生说几句古文,我们教了他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CS-16)

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热情得到提升,和外国友人在一起交流,有利于传播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很乐意做一个文化传播者,为弘扬中国文化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CS-33)

新的身份角色要求中国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反观自己国家的文化,并用恰当的可以接受的方式分享给留学生,如一起动手做中国美食、在互动实践中耐心指导中文发音、共同表演中传播中国文化等。

最有趣的经历:在我们视频制作的环节中,有一个主题是围绕着中国美食,我们教留学生如何做饺子,如何吃北京烤鸭等,每介绍一样事物,我们会先教中文名,然后引导留学生读出来。当留学生非常认真,非常乖巧地(像个刚刚识字的小宝宝)吐出一个一个汉字的时候,脑袋跟着字的节奏向下一点一点的,我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受到了触动,虽然音不准,我们会被逗笑,却很耐心地逐字逐字再一遍纠正,他们会再一遍跟着你读,那个时候给人感觉他们真的很萌很可爱,我就在想以后如果能教留学生中国文化也是很快乐的。(CS-20)

作为语言类学生,我认为这种与外国友人共同表演传播传统文化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给了外国友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CS-3)

总之,在“CISLC”模式中,学生在互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中外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个人友谊和情感也更加亲近,这为他们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提供了必要保证,从而形成一个从学习到传播中国文化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从学生反馈的角度对收集的反思日志文本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对“中外学生学习共同体(CISLC)”模式在中国语言文化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研究,包括中外学生的接受度以及取得的具体成效。研究发现,中外学生对“CISLC”模式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非常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认知能力、沟通和交际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CISLC”模式增强了中国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加深了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以上各方面的成效最终形成合力,共同助推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课程目标。本研究对中国语言文化(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中外学生混合教学模式的尝试和应用效果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共同体留学生语言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语言是刀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