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的传承策略探析

2021-01-08 03:31宋玉龙晋中信息学院
体育风尚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武术民族

宋玉龙 晋中信息学院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中,武术一直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发挥着不同的效能,处于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必须要进入到继承发展的状态,此时可以借助大学武术教学平台来实现,这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民族文化传播环境,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好的理解民族精神内涵,然后进入到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中去。

一、大学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传承的逻辑初衷分析

弘扬民族文化,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其应该被归结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中去,而依靠教育的力量,来实现这样的目标,是基本共识。尤其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必须要能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民族文化,并且积极去践行和培育民族文化,让其成为引导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以面对未来更加多的挑战和困难。从当前我国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来看,投入在不断增加,体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部分教师也开始积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希望依靠这样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实现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塑造,尤其确保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使得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在学科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思考学科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积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学生素养发展历程中去。传统文化会对于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造成影响,而民族精神属于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势必也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再者,传统文化可以很好的承载民族精神,依靠民族精神与武术文化的交互,可以使得行为主体更好的接受对应的价值观。对于我国武术长期发展历史进行归结,发现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武术精神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爱国精神被界定为武术文化的核心,此时就可以完美的与传统文化融合起来,这样就可以形成理想的武术文化发展环境。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民族精神的版块,确保其可以与武术教育教学融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步入到更加理想的大学武术教育格局,这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实际很有助益的[1]。

二、大学武术教育教学的现状归结

很多大学体育课程中,都开设了武术课程,但是不同高校在武术教育方面的投入不同,对应武术教育的资源占有量不同,武术教育教学认知不同,武术教育教学的目标不同,自然武术教育教学的效益也展现出很大的差异化。可以说武术教育教学在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大学生开始参与到武术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大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详细来讲述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大学武术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需要看到的是武术动作系统比较复杂,并且掌握难度比较大,很多当前从事武术教育教学的教师,自身武术实践基础比较薄弱,武术教学理论也不是很夯实,对于武术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效能认知存在偏差,自然难以在日常的武术教育教学中,很好的将民族精神融入进去,这样就可能影响到大学武术教育教学朝着深度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这样的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使得大学武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受到负面影响[2];其二,大学武术教育教学方式失当,可能关注了武术的形,但是忽视了武术的神,可能关注了武术的量,但是忽视了武术的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可能对于武术中的民族精神没有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就进入到武术动作或者套路学习中去,这样的学习难以保持持续性,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互也比较少,学生自主性没有得到激发,这样也会使得武术教育教学处于低效化的状态;其三,在大学武术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很少有高校会将武德礼仪融入进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什么是礼仪,什么是作风,什么是人品,也就是说武术教育教学内容构建的过程中,武术教师没有去挖掘武术资源中的优秀文化元素,继而导致学生道德意识处于薄弱的状态,也就难以理解中华武术的谦虚,正义的精神,这也是当前大学武术教育教学的重要弊病[3]。

三、大学武术教学中民族精神传承的策略

大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切实的发挥其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这是现代教育对于大学武术教育提出的高要求,必须要切实的融入日常的大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去。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化武术教育师资结构,提升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武术教师专业性不强,对于武术教育价值认知存在偏差,也难以正确理解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传承之间的关系,此时就可能难以在实际武术教育教学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应大学武术教育教学工作自然也处于比较低效化的状态,也就难以发挥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关注大学武术教师师资结构的优化,确保武术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其一,寻找更加多高素质的武术教育人员,关注其资质经验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对于武术教育价值的认知,对于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联认知等进行考量,此时可以将优秀传统武术民间团体或者个人融入进来,让其担任武术项目的专职教师,与高校武术教育工作者协同起来,弥补高校武术教育工作者在实践经验上的匮乏,由此使得专兼职队伍能够精诚合作,切实的做好大学武术教育工作,使得武术教育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和进步[4]。其二,注重大学武术教育工作者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积极组织开展传统武术课题调研工作,接触更加真实的武术文化项目,了解对应武术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依靠这样的深度研究,确保武术教育工作者可以正确认识武术教育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继而确保在未来的武术教育教学中可以切实的发挥自己在此方面的效能[5]。强化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在武术教育方面有着优秀师资力量的高校,积极去了解其在武术教育教学中的经验,鼓励开展更加多维度的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在这样武术教育共享机制构建的过程中,确保本校武术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加正确的认识武术教育价值,然后步入到更加理想的武术教育素质发展和能力进步格局[6]。其三,注重完善的武术教育工作者继续教育机制的构建,鼓励在职的武术教育工作者可以继续在武术教育方面进行深造,提供更多的渠道,形成更加完善的扶持机制,确保本校的武术教育工作者可以自觉的进入到再提升的状态,这样就可以使得他们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切实的发挥自身的效能,确保武术教育中可以很好的发挥其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7]。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准则,实现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需要看到的是,大学武术教育中民族精神的传承,势必要确保实际武术教育内容中可以有效的渗透民族精神,依靠这样的方式架构更加完善的大学武术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够确保大学武术教育教学朝着更加持续性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其一,大学武术教师,必须要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确保在课程开展之前,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任务,固化对应的教学方案,这属于武术教育准备阶段,需要切实的研讨民族精神与对应武术课程之间的关联,然后找到合适的切合点,然后确保对应的课程设计能够引导两者的融合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进展[8];其二,在进行武术课程内容优化的过程中,要懂得从学生兴趣入手,尊重学生的体验,了解他们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变化,关注他们对于武术教育教学的诉求,在此基础上慢慢的将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关联起来,这样就可以使得大学生进入到更加理想的武术学习格局;其三,在平时的武术教育教学中,武术教育工作者不能一直将关注点放在成绩或者技巧掌握上,还需要鼓励学生去理解武术动作背后的民族文化,提高在此方面的鉴赏能力和识别能力,这样就可以切实的发挥民族精神在提高武术教育质量中的效能。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现民族精神与武术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位武术教育工作者,还需要鼓励更多的武术教育工作者参与进去,在不断的交互不断的反思中,确保生成基于民族精神传承的武术教育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够引导大学武术教育朝着有特色的方向进展[9]。

(三)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引导武术教学进入新局面

切实的发挥大学武术教育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必须要进入到细节化的状态,也就是说两者的融合必须要进入到日常的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够引导武术教育教学步入到新局面,以便切实的发挥其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详细来讲述,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关注点放在:其一,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很好的与武术教育教学关联起来。以我国近代史为例,这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和压迫的历史,在此过程中无数的爱国人士都在为新国家的诞生而奋斗,可能在战场上,可能在武术拳击场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在奥林匹克大家庭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国旗,这是无数人努力的结果,在大型比赛上我国运动员获得的成绩在不断刷新,这是无数体育运动者努力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任何的历史阶段,爱国主义精神都在鼓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因此武术教师可以切实的关注此切入点,切实的将爱国主义与武术教育融合起来。其二,确保可以将勇于创新精神与武术教育教学关联起来。需要看到的是,武术运动在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分支,不同的分支从诞生到发展,都在不断的创新和探索,由此才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的武术局面。因此在给予学生讲述武术知识的时候,可以将这样的武术发展历史融入进去,引导学生从武术创新的角度去理解武术真谛,使得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创新精神与武术教育之间的关联,这样也可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10]。其三,确保德智体并重思想能够与大学武术教育融合起来。对于武术学习者,需要理解德的重要性,如果德不好,武术技术再娴熟,也不能对于社会产生助益,相反可能对于社会造成各种不良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大学武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将德育与武术教育关联起来,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心正与武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武术学习中学会去尊重对手,遵守对应的准则和规范,这样就可以成为正义之风的助力,这样才能够真实的体现出优秀民族精神的价值,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帮助弱小,确保依靠自身武术修养的提升,对于社会发展产生多维度的效用。其四,确保意志品质培育与武术教育可以很好的融合。对于武术运行的发展历史进行归结,发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劳动实践,再者就是军事活动,武术中的招式,有攻击性,也有防御性,并且还渗透着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因此在实际大学武术教育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武术锻炼作为提升自己意志,锻炼自己信仰的重要手段,依靠这样的方式使得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之间的融合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11]。

(四)关注理念的更新,确保构建理想的民族精神传承环境

高校体育要想切实的发挥自身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效能,就需要实现武术教育理念的更新,这样才能够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形成理想的民族精神传承环境。详细来讲述,为了这样的目标,就需要主动的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在武术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武术对于学生个人情感的价值,确保学生渐渐对于武术产生兴趣,在此环节中还可以融入经典英雄案例,设定对应爱国情境,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去审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武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引导武术教育教学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和进步[12];其二,重视在武术教育的过程中,坚持有阶段性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实际学情,设定不同的武术教育目标。在实际武术教育教学的时候,可以依照对应的目标,切实的采取措施,以确保学生可以在武术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基本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在对应武术教育的时候,还需要积极设定对应的武术教育规范,确保在体育锻炼的时候,可以不断实现意志品质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也就是在这样的历程中,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可以更好的融入实际的武术教育教学中去;其三,积极鼓励学生依照自己对于武术的兴趣,成立武术兴趣社团,经常性的开展武术文化活动,这样使得大学生可以更加多的接触武术文化,了解武术故事,继而不断的去思考武术的民族精神价值,这样就可以营造更加理想的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融合环境和氛围。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积极给予更加多的帮助和扶持,使得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着良好的环境,由此确保武术文化的氛围朝着更加浓郁的方向发展和进步[13]。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武术教育教学需要正确看待自身在民族精神传承中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入手,优化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去调整武术教育教学方法,去构建武术教育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确保武术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融合朝着更加纵深的方向发展。在此历程中大学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会不断提升,对于民族精神的认知也会不断提升,自然可以秉持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继而更好的去面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武术民族
我们的民族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对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的探究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