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教学文化研究与实践

2021-01-08 07:43周文琼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院校高职

周文琼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广东 珠海 519000)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二十条”),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施工图。为深入落实“职教二十条”,引领新时代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2019 年4 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国家预计投入650亿教育经费,重点扶持50所左右的高职院校,以及150个左右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群,以“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为目标,促进我国高职教育赶超国际职业教育。为推动中央、地方和学校同向同行,整体推进中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提质培优行动”)的通知,将“职教二十条”的改革转化为举措和行动,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聚焦重点、破解难点。为规范和加强“双高计划”绩效管理,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指出“双高计划”绩效目标着重对接国家战略,响应改革任务部署,展示在国家形成“一批有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度、标准”方面的贡献度[1-5]。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和“提质培优行动”,教师是关键性建设主体,教师成长、教师团体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双高计划”的建设。另外,新形势下高职教学文化重构会无形影响有效教学产生的形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学文化重构的成效决定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提质培优呼唤加强高职教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站在新发展观、新教学观、新文化观的起点上,构建适应新形势下更加优秀、更加适宜的职业院校教学文化范式。

一、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内涵

高职教学文化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形成、发展、传承的教学相关价值观念体系、思想观念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的整合体,在文化的五个层面上具体表现为:物质层面上高职对教学的投入情况,制度层面上与教学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教师绩效考核制度等制度设计,精神层面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认知、是否共同追求卓越教学,行为层面上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环境层面上对教学环境的建设和改造[6-7]。

二、目前高职教学文化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高职教学文化特征

高等职业院校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目前高职正在积极探索类型化教育,与普通教育大学类型错位发展彰显了高职的教学文化特征。

1.以“支撑支柱区域产业发展”为导向

“双高计划”明确了建设重点为“两个高地打造”: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因此,高职教学要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性,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为导向,建立动态专业调整机制、构建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等,以实现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适应国家重点产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2.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

“双高计划”建设要求之一是“当地离不开”,要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红利,服务区域发展。在支撑传统行业对白领蓝领技术技能人才和高素质技工的需求之上,要对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数字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高质量培养“智能制造”“数字贸易”“AI+ 商业”“网络金融”“创意设计”“新媒体” 等新兴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3.以“深化产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为育人机制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积极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探索现代学徒制试点和1+x证书试点,与紧密型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标准、共建教材等,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以实现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高职重视实训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途径中的权重,针对生产一线的真实问题初步构建了“实训实践——综合实践——跟岗实践——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与普通教育大学相比,高职院校更注重岗位技能的针对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育人理念融于高职教学全过程。

(二)目前高职教学文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职院校在观念上重视教学和校企合作,但是受“普通高等大学教学文化边缘化”影响,加之国家对高职投入不足、高职自身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内外部因素影响,目前高职教育存在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较低、教学硬件条件较差、教学学术研究定力不足、教师教学团队凝聚力不足和教学制度文化效果不佳等问题。

1.教学质量社会认可度不高

近年来,虽然高职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评价和认可度都不高,备受社会歧视。究其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主要生源较差,其主要生源是高考第四批次或第五批次考生;二是高职没有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整体办学特色不足;三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足、竞争能力较弱,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问题,培养质量未能达到行业企业需求。

2.教学硬件条件较差

首先,高职院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相比普通高等教育,其在专业实训实验设备方面的投入应更大,但是国家对高职经费投入不足,2020年高职经费预算中位数为17590.4万元,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经费预算中位数。其次,来自于行业企业的经费投入也得不到保障。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部分高职院校的硬件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紧张,生均实验仪器设备、生均办学成本总值和生均图书资源下降,教学硬件条件只能满足正常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需要的大量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更是无法实现,影响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教学学术研究定力不足

厄内斯特·博耶首次提出教学学术概念“教学既支撑着学术,其本身也是一种学术”。我国政府长期实行的高职教育发展策略是“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近十年来教育部出台“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计划”等国家级高职建设项目,高职院校跟随政府期望,学习普通高校教改成果和专业课程建设成果,借鉴国外境外职业教育资历框架,再加之高职校长更换频繁、青黄不接,鲜有高职院校对教学学术研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长期营造教学学术研究文化氛围,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研究为“跟风研究”,未从根本上确立教学学术文化的发展方向、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缺乏原创研究,多数高职教育教学成果属于总结式成果。

4.教师教学团队凝聚力不足

高职教师教学团队具有典型的个人主义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现实主义、保守主义和个人主义。现实功利性使教师教学团队表现为无利不做、团队间缺乏合作、闭门做研究;保守主义使教师教学团队在教学追求上缺乏创新精神,缺乏教学融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开拓精神,表现为对卓越教学追求不高;个人主义表现为对教学文化认同感不高,教研教改、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等主要依靠个人力量,尚未形成集体备课、集体改卷和观摩听课等集体奋斗的氛围。

5.教学制度文化效果不佳

虽然目前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较全面的教学制度和教师制度,教学制度涵盖教学运行、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研究等全方位,教师制度涵盖教师引进、培养、晋升、考核和淘汰等全过程,大多数高职教学制度文件体系全面、管理规范,但是很少有高职院校从教师个人发展、专业发展、教学发展和组织发展等多重维度去关注教师的终极发展,因此大多高职教学制度失去了为教师提升教学能力保驾护航的功能,不但各种教学相关制度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一致性,而且严重缺乏教学活动指导性文件,从而导致教学制度文件“激励无力、约束错位”的局面,高职教师对教学制度有较低的评价。

三、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建构策略与路径

高职教育教学文化重构,需要多方合力引导和协同支持:政府、社会、高职院校和教师,尤其要关注推动教师层面的改革,营造高职院校“重视教学、热爱教学、关心教学、研究教学”的教学氛围,提升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引导高职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促进高职教师全面发展[8-9]。

(一)政府层面:加强统筹力度和增加教育投入

回归文化实践的高职教学行动,政府需要加强统筹和调配职业教育相关资源,在高职教育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需要,为高职卓越教学提供指导、支持与保障。首先在理念上,需要在政府统筹下,倡导职业教育专家探究理论层面作为文化实践的教学改革理论理解观,政府相关部门吸收采纳职教专家的理论思想,并将其转化为政策制度文件推行;其次在产教融合平台搭建上,各级政府需要调配资源,利用资金等优惠政策,搭建各级本地政校行企合作平台,为高职校企合作教学融入提供支撑。再次,根据党的十九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要求和“职教二十条”提出的“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具体部署,政府应加大高职教育投入,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经费投入,提升高职教学环境文化和物质文化水平,对高等职业院校执行倾斜性专项资助政策,落实各地高等职业院校的生均财政拨款,建立高职财政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

(二)社会层面:引导多元办学和完善高职院校评价标准

一方面,“职教二十条”明确“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以“混”促“改”,建立各方深度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和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全面推进面向市场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促进构建高职合作开放的教学文化。

另一方面,社会对高职的评价影响着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社会评价不仅可以促使高校进行自我诊断和自我调节,而且为用人单位、报考学生提供相应参考信息,对高职院校作用较大,因此,社会评价受到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关注。以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团队的“中国大学评价”的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为例,指标包括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部分,虽然人才培养权重大于科学研究权重,但因为未考虑学校规模、学生数量,导致2020年中国高职综合实力排名第一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该榜单掩盖了学校的特色,与“数量”代替”质量“的质疑异曲同工。

(三)学校层面:加强高职教学文化重构的系统设计和持续深化“文化融入”的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新型教学文化构建,是一项新时期高职院校提质培优基础性工作。高职院校应重视加强教学文化重构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首先,树立“以教学为核心”的中心地位,建构服务于教学的支持体系;其次,加强高职教学团队建设,营造追求卓越教学的良好氛围;再次,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关注教师终极发展;从次,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文化融入”的教学改革,对标现代产业“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更新高职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变革教学组织形式,重建师生对话,转换师生关系;最后,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高职院校需完善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支持制度和教学奖励制度。

(四)教师层面:加强自我塑造和培育文化自觉

高职教师形成的共有文化特质是教师群体人格,教师是高职教学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高职教学文化的重构离不开教师的努力、自我塑造。一方面,教师个体文化要与集体文化相统一,在高职教师个体文化建构基础上,构建教师群体文化,做到“和而不同”;另一方面,外在控制要与内部动力相结合,外在控制要完善教师发展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切实构建高职教师培训体系、提升培训实效,尊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从关注集体到更多地关注教师个人,将教学回归文化育人的基本传统,促进高职教师成为文化理解型反思性实践者,促进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对教学要素文化特质的感知力、理解力和批判性思维。

四、基于教师发展的高职教学文化建设实践: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简称广科院),以“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围绕“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办学思路,积极构建“双精准”育人模式,着力打造“互联网+科技”特色,以做“特”精神文化、做“强”物质文化、做“精”活动文化、做“新”制度文化和做“优”环境文化为途径,初步形成高职教学文化育人合力,着力建设“三全育人”的高职教学文化育人机制,努力构建新形势下广科教学文化育人共同体。

(一)做“特”广科教学精神文化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作为广科教学精神文化的逻辑起点,为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广科院基于成果导向(OBE)等教育教学理念,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构建面向两类学习者(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提供三个发展路径(岗位群就业、创新创业、学历深造)、分三阶段异步组织(基础知识、岗位核心能力、个性发展能力)和校企“双元”育人的“二三三二”人才培养模式。广科院牵头成立的珠海市职教集团是“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单位,通过校地共建、校企共建等多种形式建成“澳门产业学院”“江门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建成国家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各级各类协同创新育人平台62个,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从首批3个国家级试点专业发展到1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政校行企共同参与,政府、学校、专业纵向贯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新机制不断完善。学校联合华为公司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成立“云中高职研究院”,运用华为最新技术,探索数字互联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新形态,打造“云中广科”样板,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广科经验”。教育部将全国高职院校状态数据平台、全国质量年报报送系统、全国高职数据监测中心等三大全国性数据平台迁移至广科院,“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建设凸显成效。

(二)做“强”广科教学物质文化

通过实施“大美广科”建设工程,创建绿色、简约、文明、数字化的校园生态。2020年完成“2+1”建设项目,新建1栋教学楼和2栋学生公寓,改善教学物质文化;计划推进国际交流中心、体育馆、校史馆等学校标志性文化建筑项目,建设功能齐全、设备完善的室内文化活动中心和学生活动场地。加大师资队伍薪酬投入,2020年教职工酬金和绩效收入占学校经费支出达60%以上。通过民生工程建设,教职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情绪良好、幸福感日益增强。

(三)做“精”广科教学活动文化

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促进师资队伍能力水平持续提升。独立设置教师发展中心,校内依托国家级、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校外依托浙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重点师资基地以及广东省高校教师发展联盟,对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和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涵盖师德师风建设、职业教育理念、专业与课程建设、教育教学能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和教师职业发展等内容的分层分类专项培训。开展教学优秀奖评选,表彰并树立教学质量优秀典型教师,一等奖获得“校长教学质量奖”并给予5万元奖金。同时,辅以沙龙、讲座、论坛、分享会等丰富形式,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系统,开展分层分类专项培训,有效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四)做“新”广科教学制度文化

聚焦特色文化,营造教学质量文化。教学诊改工作的开展,激发学校各层面主动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培育并初步形成自律为主要特征的质量文化,提高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近三年,以学校《章程》为核心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校,深入推进教学相关制度“废、改、立”工作,全方位完善学校制度体系,现有各类制度229个,为五个层面的诊改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通过建设“云中广科”,各项工作网上留痕,公开透明,提升效率和质量,让质量意识成为自觉。通过全员培训,让质量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开展各类活动,让质量标杆引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

(五)做“优”广科教学环境文化

建成一流教育教字生态平台,夯实信息化教学改革基础。以“互联网+”的思维,基于全媒体终端的思路,建成“超星泛雅”“智慧职教”等课程资源和教学管理平台,可同时在各种终端使用,实现集在线学习、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数字化教学与信息化管理,为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开发一批优质课程资源,有力支撑信息化教学改革。以品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先导,辐射带动各类课程资源建设,通过将课程建设的相关成果对接学校标志性成果奖励,激励教师自建或引进校外优质课程资源,同时制定校级《线上课程教学管理办法》和《精品在线开放课建设、应用与遴选验收标准》,采取“定量评分+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保障课程资源建设的质量。

高职教学文化既影响着高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春风化雨影响着高职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和教学改革行动[10-11],回归文化实践的高职教学行动具有重大意义,是高职院校提质培优赋能的必然选择。我国高职教学文化的重构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要从国家、社会、高职院校和教师等方面系统加强、逐步推进。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