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健康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2021-01-08 08:43周立冈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0期
关键词:健康行为核心素养

■周立冈

(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

一、背景与意义

(一)“健康”相关政策梳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2]。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3]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要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4]。国家把全体公民的健康看作头等大事,社会蓬勃发展必须依靠健康的人民才能实现。我国政府为学校教育定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如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已然成为了党和国家、社会关注的重点,学校体育教育作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不可或缺的一环,承担着保证青少年健康、帮助青少年养成健康行为的任务,在国民健康事业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全世界人群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身体活动量严重不足,久坐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产生使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不断威胁人们的健康。在过去的44年中,美国人和英国人的身体活动量分别下降了30%和20%,缺乏身体活动和不健康生活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相关研究显示,英国肥胖人群比例在1994年至2008年间大幅增长,其中男性肥胖人群比例已增加79%之多。我国《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结合200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中国青年人群的握力和背力呈下降趋势[5],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久坐等不良行为普遍存在,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不健康行为越来越普遍化。

青少年运动不足的情况更为严峻。在一次2003年至2007年间对全世界七万多名13—15岁的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25%的男生和15%的女生进行了充足的锻炼,全球有近三分之一的儿童每天要花费三小时以上的时间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在国内,对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调研也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情况虽有所改善,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近视率呈现低龄化态势且居高不下,肥胖率继续上升[6]。青少年的运动习惯会对他们成年之后走向大学或者社会的工作生活产生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量不足,围绕体质健康测试而开展的传统体育课是造成青年体质下降的一大主因。学校体育课并没有使学生获得能维持积极生活方式的能力,而这些因素正是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和保持健康的基础。

(三)世界各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健康行为密切相关

尹志华等在亚洲、美洲、欧洲和大洋洲选取了八个不同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的国家,旨在对世界发达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比较与梳理。研究指出,大部分国家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都与健康紧密相连[7]。各国体育课程的目标都强调体育课要引导学生的健康意识,促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形成终身健康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和健康管理能力,是当前各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作为三大核心素养之一,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8]。只有牢牢把握住健身育人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真正养成,学校的体育课才算是达到了国家提出的要求,才能发挥体育学科对社会发展应有的贡献。

(四)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对人终身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教育水平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18年1月,教育部颁布实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志着核心素养正式进入课程教学。新课标进一步明确了课程育人的价值导向,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引导课程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从“学科育人”向“立德树人”转型。体育的目的与意义不仅在于对身体的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进行的教育。获取运动技能和知识是表层的、外化的体现,只有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以健身达到育人的目的,才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终任务,也是课程改革的初衷。《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宗旨修订,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对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和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基础和关键作用。

二、健康行为养成途径研究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有清晰的定义,即高中学生健康行为养成的重点是锻炼习惯、情绪调控和适应能力。季浏[9]指出,健康行为的具体目标强调体育锻炼、健康技能和管理、健康意识和行为三方面内容,概括来说,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在以往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学更偏向于以教为主的模式,课程评价过于注重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老师更加关注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10]。健康行为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缺失现象,受重视程度也一直不够。因此,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注重健康行为的养成,强化健康知识学习已刻不容缓。

(一)注重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

意识与态度、行为有密切关系,它是行为改变的基点,一个人产生某方面需求的意识是行为发生改变的第一步[11]。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要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必须先引起学生对健康相关知识的兴趣,形成对良好的锻炼习惯、情绪调控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正面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究正确行为的构成,最终养成健康行为核心素养。但在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范式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教学内容以运动技能为主,忽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枯燥、僵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学生主动思考、体验和探究的环节都被挤压。学生健康意识的建立无从谈起,养成健康行为更是遥遥无期。

(二)在深度学习情境中强化健康行为

在体育教学相关研究中,许多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情境对于学科核心素养养成有重要作用,是学生树立健康观念,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必经之路。季浏[9]在《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指出,要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复杂情境之中,重视教学方式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徐伟[10]等提出影响学生养成核心素养的根本原因是体育教学过程缺少深度学习。要让学生养成健康行为核心素养,即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形成基本健康技能、养成健康意识和行为等,需要依赖于具备正确的知识。健康知识是健康行为的前提,丰富的健康知识更是促进健康能力形成的基础[12]。如今传统体育教学过于关注运动技能本身而忽视其背后的价值,忽视了对学生健康知识和行为的养成。因此,要创设深度学习情境,重新将健康知识和行为摆在重要位置,真正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深度学习情境概念

深度学习情境是指关联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真实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场景。因为体育本身具有的肢体运动实践性特征,体育学习情境的创设更能够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主要意义在于使学生融入一段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10]。

2.健康行为在深度学习情境中的养成途径

对于健康行为核心素养来说,通过创设不同环境和条件的深度学习情境,模拟不同状况和出现的问题,通过有效引导,针对性地让学生融入进教学中,来促进其健康行为的养成。

(1)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问题导向学习情境

强调学习和活动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真实情境中。问题导向的深度体育学习情境可以将健康知识带入教学内容,老师给学生提供科学正确的身体运动素质、锻炼方法等内容的诊断方法和评价标准,之后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自测、互测,帮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身体。同时,根据测试数据,组织学生分析存在的问题,尝试找出科学的矫正方法和有效干预措施并加以论证。最后在健康教育课上加深学生对健康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能力。

(2)实现运动技能核心价值的体验导向学习情境

体验导向下的体育学习情境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悟为目的创设的深度学习情境。在对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中,体验导向的深度学习情境依据运动项目背后的核心价值创设出诱导性的练习情境,通过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练习应用最终转换成学生的健康行为。如大球项目足篮排,其项目核心价值为团队合作,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显现隐藏在技战术练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创设基于健康行为的学习情境,发展学生交往与合作、包容豁达和适应环境等能力,实现运动项目核心价值到最终养成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变迁。

(3)实践健康行为的生活导向学习情境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将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深度学习情境中,可以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与需要,以认识了解身体和发展保护身体等为主要内容创设。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搜查文献、实践调研等活动,探讨诸如什么是健康,健康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科学锻炼的方法等健康行为相关内容,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搜寻问题与尝试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全面发展学生养成健康行为。

(三)课内外结合共同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养成

1.多种学习途径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使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不能只靠每周两节45分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保证有质量、有深度地上好体育课的情况下,学校和体育老师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结合。体育老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将课上所学健康知识运用到课外体育锻炼、体育竞赛活动和体育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外体育锻炼,能够自我健康管理,抗压能力、适应能力明显提升,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2.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促进健康行为养成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主体均对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发挥重要作用[13]。学校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深度学习情境与不同形式内容的学习途径培养学生的健康知识;家庭通过长辈言传身教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社会可以通过相应政策与财政支持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对学生养成健康行为起到推动作用。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环环相扣,互相辅助在一起,时刻让学生处在一个必须要用所学健康知识去处理问题的情境下,才能为学生营造出适宜健康行为产生的氛围,最终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

(四)完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评价体系

传统体育课喜欢搞“达标测试”,这种一刀切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在无形中承受了巨大的学习压力,与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学生是否具有健康意识、是否真正形成了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等行为习惯不可能在体育课堂考试中看出,传统体育课采用的技能达标评价体系不适用于学生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也不能达到新课改下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

1.显性与隐性评价相结合

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除了运动能力可以设置准确的评价指标外,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无法直接采用可以准确量化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评价时,一方面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相关行为的观测与记录,把一部分隐性内容转化成可测量的显性内容,如是否将所学的健康知识运用到运动锻炼和学习中,是否能够按锻炼效果调整自己的训练方案等,提高这些内容的可观测性。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转化成显性内容的相关因素,老师要注重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健康行为的过程性评价可以学习团队的形式进行,在学习过程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每名学生在自我情绪调控、与人合作交往和适应不同环境等健康行为相关能力的表现,结合团队最终获得的成绩综合评价。

2.多元化主体参与健康行为素养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健康行为核心素养,需要看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是否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健康行为,这就需要学校与老师获取除课程以外更加全面的信息。学校可以通过不同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达到此目的,例如:可以通过学习团队互评的方式了解到学生能否与人积极交流合作,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对膳食营养、卫生保健等健康知识的运用;最后也可以通过社区反馈对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外体育活动,对社会适应和安全避险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

通过改善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将健康行为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真正使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从而形成健康行为,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健身育人的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经济社会的发展更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健康。而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将相关知识内容贯穿于整个教育学段,通过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在深度学习情境中掌握应用健康知识的能力,家庭、学校与社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发力,完善好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健康行为。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学生才能以稳定的情绪、包容豁达乐观开朗的态度面对问题,更能在遇到挫折时,爱惜自己的生命和保持对于生活的热爱。本文在探讨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途径后,认为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学要牢牢抓住“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将健康行为核心素养的养成摆在重要地位,以此来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培养终身健康的关键能力,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健康行为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健康行为与体育锻炼的关系探究
某企业职工健康知识及行为认知程度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