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政治领导能力研究

2021-01-08 09:03贺立军浦天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斗争天津

贺立军,浦天悦

历史学研究

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政治领导能力研究

贺立军,浦天悦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五四运动期间,青年周恩来作为天津学生运动领袖,亲自领导、组织和参与了天津的五四运动,在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实践中展现出优秀的政治领导能力,突出表现在:“革新”与“革心”并重的思想引领力,“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群众动员力,“审慎、恒心、胆力”兼具的斗争领导力,“自觉”意识与“自决”精神相统一的组织建设力。

周恩来;政治领导能力;五四运动;党的建设

五四运动爆发后,以爱国学生为主体的天津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周恩来从东京回到天津后积极投入其中,并迅速成为学生运动领袖,通过其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表一系列文章进行爱国宣传和思想动员,牵头创建觉悟社积极传播新思潮,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社会运动,被捕入狱后一边坚持学习并传播马克思主义,一边与反动派进行机智斗争。在这场深刻的思想变革和社会革命运动实践中,青年周恩来不仅逐渐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确立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且锻炼了卓越的政治领导能力,展现出独特的领导风格和领导艺术,为其日后的成长并最终成为中国革命领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革心”与“革新”并重的思想引领力

五四运动时期,周恩来领导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简称《会报》)并担任主编,明确提出以“革心”与“革新”精神为办刊宗旨,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恩来以《会报》以及觉悟社会刊《觉悟》为平台,宣传新思潮和救国主张,传播马克思主义,领引学生“革新”以促进思想进步,同时以笔为枪、针砭时弊,揭批黑暗势力反动统治,引领社会舆论斗争,唤醒群众“革新”以推动社会变革,成为天津五四运动时期思想进步和开启民智的一面旗帜。

(一)倡导“革心”,引领学生思想进步

五四运动时期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急需表达思想、传播思潮的平台。1919年7月21日,周恩来和其他学生领袖一道创办《会报》并担任主编。创刊之前,周恩来在7月12日的《南开日刊》发表《会报发刊断趣》一文,提出以“‘革心’同‘革新’的精神”为《会报》办刊宗旨,同时申明《会报》“本民主主义的精神发表一切主张;介绍国民必须的常识于社会;介绍现在最新思潮于社会”[1]420,表明了开启民智、引领学生进步的办刊初心。创刊当日,周恩来又以《革心!革新!》为标题,为《会报》创作发刊词,再一次明确提出以“革心”之精神引领青年学生的思想改造,以“革新”之精神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改造。

周恩来把青年学生作为思想传播的重要对象,努力促进学生思想进步,使其成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周恩来清醒意识到“学生学识本甚浅陋,思想又是枯窘”,但青年学生必须有“觉悟”为危难社会贡献力量,“学生惟有不顾利害先动起来,求大家的同情”[1]419。本着“自动的精神”发动演讲,创办刊物,将学生意见贡献于社会,寻求社会的帮助与指导。在外交内政紧急时刻,周恩来主张团结天津各重要团体,并积极促进各团体的“自动”行动。他在《敬告男女学生》中公开发问:“女界的爱国同志会!天津学界联合会!我们的可敬可爱的团体,我们不能自动吗?”[1]429周恩来还提出中国学生要有“根本的觉悟”,总结出青年学生应具备的十五种精神,“凡是现在中国的学生,应该明白他的责任,去求他应具的精神,排除心理上、态度上、行为上一切弱点去改造一切”[1]463。概括起来即“创造学生的新生命”。在五四运动局势愈发严峻的阶段,周恩来本着“救国不忘求学、求学不忘救国”主旨,发表《天津中等以上男女学校学生短期停课宣言书》,带领学生短暂罢课以表示学生促进社会觉悟的决心。此外,周恩来还向学生宣传“实验主义”,鼓励在实践中检验真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认识社会现实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带领中国青年承担“促进社会去谋人类幸福社会进化”[1]449的责任。除了利用《会报》领导学生运动以外,周恩来还组织出版刊物《觉悟》,发表的文章和社论都充分体现了青年周恩来改造青年思想的革命主张和救国救民的爱国思想。

(二)大胆“革新”,唤醒群众参与社会改造

1919年3月,青年周恩来结束日本学业,“返国图他兴”,他在应邀担任《会报》主编时就表示:“我所以回来,就是为了参加救国斗争,负此责任义不容辞。”[2]31他认为《会报》“对于政府的政策有指导同监督的职责,对联合会有建议的责任”[1]420。因此,五四运动期间,周恩来以会报为阵地,发表多篇社论、时评,针砭时政,从南开学校、天津舆论界,到黑暗势力背后的军阀政府,他都毫不避讳,言辞正义大胆,评论一针见血。周恩来率先揭露南开学校聘任曹汝霖等人以换取捐款的行为,他向南开留日同学会写信,直言:“倘要接近卖国贼,从着他抢政府里的钱、人民的钱,实在是羞耻极了,那能谈到为社会的事实。”[1]416随后,周恩来从舆论界入手,揭露与政府勾结的无德报社,他发表《评现今舆论界并问<益世报>》一文,痛斥国内报纸:“到底还不是全没有骨气的,那没有津贴没有党派的报馆,难道就不能发挥些‘正义’、‘光明’的论调吗?”[1]423最终,矛头直指黑暗势力背后的安福派,大声疾呼“推倒安福派,推倒安福派所倚仗的首领,推倒安福派所凭借的军阀,推倒安福派所请来的外力”[1]426。此外,周恩来还作《讨马良》《杨以德又要兴风作浪》等一系列文章,笔锋犀利,战斗力极强,意在通过揭露社会黑暗现状,指出社会症结所在,掀起舆论斗争,激起社会公愤,抨击反动当局,为天津五四运动指明了斗争方向。

在五四运动的斗争实践中,青年周恩来逐渐认识到,相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而言,开启民智更加重要而且紧迫,唯有全国民的自觉才能防御黑暗势力,为此他大声疾呼“国民自觉!国民自觉!现在是时候了”[1]426。周恩来通过一系列文章积极表达自己的救国思想,唤起民众觉悟以促进社会改造,为实现国家进步寻找出路,他提出现阶段应致力的八项新事业,即“一平民政治、二平等、三自由、四解放、五真义、六自知、七自决、八组织”[1]437,透彻指出国家进步所需的良策,为社会改革指明了方向与途经。他还曾通过公开论辩“新旧战争”,从思潮、言论、行为三方面划分新旧对立界限,用事实证明新旧无时无刻都在战争,引领、鼓励民众关注和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这些主张,充分显示周恩来利用民主和科学精神引领社会思想改造的强烈政治意愿和强大政治能力。

《会报》从创刊到1920年初被迫停刊,共出刊100多期,“每期销到二万份以上,是一个不小的数目”[3]。先后有四五千订户,读者包括学生、员工在内的社会各界,在全国产生影响,被誉为“全国的学生会报冠”,同行报纸都称赞其“很有精神”,连反动当局都忌惮其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以《会报》为阵地,周恩来揭露时政黑暗,唤醒民众觉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天津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思想引领作用。天津学联领导人马骏评价周恩来的社论:“比我们站在几千人面前大喊一阵,可有用得多咧!”[4]545

二、“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群众动员力

“想要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的青年认清这个道理。”[5]这是1919年初李大钊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新命题。在组织领导天津五四运动过程中,青年周恩来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提出“群策群力,众志成城,则目的终可以达到”[1]445,并身体力行,带领青年学生宣传动员群众投入社会运动。

(一)坚信“群策群力”:促成青年学生与工农紧密结合

过人的洞察力是优秀领导者的特质之一,当广大群众还被看作“愚昧无知”“浑浑噩噩”的存在时,周恩来就已经洞察到人民群众伟大的革命力量,他曾说:“然富也、强也,亦非一朝一夕所能奏其效,一人一力所可成其功,必合全国之人民,万众之人心,以结构之,始克达其目的。”[1]84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周恩来非常重视发挥工农群众的力量,他在《讨安福派的办法》中说,单靠打电报、发宣言、上请愿书,是不能去掉安福派的:“我们自己到底用什么法子去讨他呢?我们当知道,我们所恃的是群众运动。”[1]433同时他也为如何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社会运动找准了“发动力”:“第一是学生应当鼓动各种分子快快成立各种组织,各种工会、同业公会尤其要紧;第二是要女学生天天出外演讲内政外交的黑暗,国人当求根本的改造;第三是公民大会,应当看着时机聚会,好让国人对于国事知道真相,并且得一种群众意志的表现。”[1]433周恩来提出的“学生鼓动各种分子成立各种组织”和“女学生天天外出演讲”,既是组织和动员群众的具体措施和办法,更是对青年学生主动深入社会、与工农群众紧密联系的一种明确要求。

为深入动员群众参与到斗争实践中,周恩来积极带领青年学生深入到群众中进行演讲,以求得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他说:“我们学生联合会在求社会同情的时候,不能不有两个利器,一个是演讲,一个是报纸。”[1]419他告诫青年学生“不是憩着的时候,我们应当每天实行警醒社会的事业”[1]429。在周恩来等人的带领下,天津学生联合会、天津各界联合会等团体纷纷组织讲演团深入群众进行爱国宣传,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南开学子奔赴思想闭塞的乡村进行演讲,希望普通民众也能了解中国的现状,学习民主科学的开化思想;天津各界联合会成立“公教救国讲演团”,奔赴天津各地演讲,劳动群众踊跃听演讲,“其一般整齐郑重之态度,……虽数龄童子亦无不发言者,无论男妇,其一种乐闻不倦及被感动之气象”[6]224。工界爱国工头刘宝春参与演说,号召工人阶级“急起直追,共谋救国之策”,听者均表示赞成。

五四运动中,周恩来已经深刻洞察到工农群众在社会变革运动中的伟大力量,并以实际行动极力促成“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接近”[1]430。许多进步青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接触劳苦工农,不仅使青年学生逐渐实现知与行的统一,而且不断促成“知识阶级与劳动阶级”两个阶层人民斗争力量的融合,壮大五四运动的群众基础,并最终成为推动五四运动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坚持“众志成城”:团结各届力量参与社会运动

马克思主义认为,领导者的“力量源泉是人民”,领导者应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周恩来一生始终以此为宗旨,他曾说:“我从不灰心,革命的信心和革命的乐观主义鼓舞了自己,这个力量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得到的。”[7]五四运动中,周恩来提出“改造联合”主张,即本着团结互助的精神,在改造的赤旗下联合[8],把有革命志愿的人团结起来进行斗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恩来强调青年知识分子要联合广大劳工阶层的国人,形成社会各阶级的合力,通过“罢工!罢市!不纳税!罢课!”,与安福派展开群众斗争,“用全国的实力攻击他”,“那才真足以致安福派的死命”。他在《敬告日本来华的学生》一文中劝导对华友好的日本来华学生,“既知道军阀的不好,侵略主义不好,社会要改造,平民势力要增加,人类要平等”,“要紧的就是双方国民对内对外,要有一个社会根本改造的实现”[1]430。指明“排日”针对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两国国民应该亲善相待,实则也表明了期望团结社会各方群众力量参加社会改造的思想。在抵制日货浪潮中,周恩来致电天津各界聚集力量,联合京、鲁两地代表发起多次请愿活动,并与天津总商会代表共同商讨抵制日货的具体办法,将天津学、教、商、绅各界联合起来,形成更广泛的反日联盟。在引导青年学生开展斗争的同时,周恩来亲自从事“平民教育之普及”、“农工组织之运动”,带领学生联合会与“工届联合会”、“工人罢工团”、“工人爱国十人团”等天津各劳工团体展开合作,深入工厂实地调研,认真听取他们的诉求。在周恩来的倡导和带动下,“平民夜校”办起来了,“工厂补习学校”建起来了,“人力车夫休息站”也运行起来了,社会各阶级之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合作。

周恩来在组织动员群众参与社会运动的实践中,逐渐锻炼和形成了群众工作能力,他不仅在思想上教育群众,行动上带领群众,而且注重向群众学习,倾听群众意见,汲取群众经验。这种开放式互动中,以周恩来为代表的进步青年逐步在群众中建立信任,他们不断将群众的注意力引向自身的愿景和价值观,促使群众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合作,正如马克思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9]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首次深深感受到底层劳苦大众的伟大力量,这场运动开辟的知识分子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道路,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周恩来凭借其强大的群众动员力和感召力,成为这条革命道路上最伟大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之一。

三、“审慎、恒心、胆力”兼具的斗争领导力

五四运动时期爱国运动风起云涌,斗争形势异常严峻,如何有效领导爱国运动极大地考验着运动领导者的斗争精神和斗争领导能力。根据当时天津和全国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周恩来提出:“宜审慎,有恒心,有胆力,方能成功。”[2]3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周恩来始终与青年学生和社会各界并肩斗争,凭借坚韧的斗争精神和出色的斗争领导能力,组织领导青年学生和天津各团体开展请愿、罢课、抵制日货等爱国行动,被捕入狱后仍坚持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反动势力进行机智灵活的斗争,成为总揽全局、掌控全局的决策者和指挥者。

(一)敢于斗争,审慎与胆力兼具

青年周恩来既具有审慎笃行的品质,又富有敢于斗争的胆力,他周密计划、统筹安排,气逾霄汉地带领男女学生投入五四浪潮。《会报》初创时期,既无经验,又无经费,“全凭了周恩来满腔热情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周恩来办报严格认真,“从搜集新闻到写稿子做文章,从编排版面到校对甚至卖报,都由周恩来主持”[4]575。他还联合天津进步报刊成立“天津学生报社联合会”,为社会舆论斗争提供坚实的平台。1919年8月26日,京津两地近四千学生再次齐聚总统府请愿示威,却遭军警驱赶毒打,总指挥马骏等人被捕,周恩来闻讯后,审时度势,认为“这正是掀起继续加强爱国运动的时机”,他沉着冷静,告诫同学们:“用不着惊慌失措,依照计划进行就是了。被捕,只要经得起考验,不算什么!但营救他们,是我们的责任”。[4]548随后率领五六百天津学生火速赶往北京支援请愿斗争。周恩来被推举为学生代表,他安抚激愤的学生,大声宣布:“今日请愿,我学生固抱有极大牺牲,然亦须听指挥命令,请各校维持秩序。”进入省公署谈判时表示:“如无完满结果,代表等至死不归。”又说:“如一钟后不见我等回来,即系失败。”[6]529一时间掌声雷动。此后,周恩来又组织指挥总统府第二次请愿、“双十节”集会游行等多次示威活动;在罢课狂潮中,他组织青年学生演讲队在公共场合痛诉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沉痛经历,揭露黑暗政府的卖国行为,用多种方式指挥罢课运动。

随着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觉悟社’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又作了研究和策划。一方面反抗教育厅提前放寒假的阴谋,一面更加强检查日货的工作。”[4]561天津学联组织学生骨干到校居住,校友身份的周恩来清晨便到学校,始终与学生领袖一起研究学生运动的组织领导问题。1920年1月23日,日本浪人毒打学联学生,反动当局逮捕请愿代表,引发社会公愤,周恩来迅速召开秘密会议商议对策,并作为总指挥领导天津高校数千人赴直隶公署请愿。“一·二九”惨案中周恩来惨遭入狱,被捕当晚,他同学生代表于方舟、郭隆真、张若茗被押往营务处,周恩来等人临危不惧,沿途高喊“同胞万岁!”“打倒卖国贼!”“誓死不屈!”等口号,极大地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展现出审慎与胆力并存的指挥能力。

青年学生的罢课请愿运动对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胡适在《纪念“五四”》中就认为收回山东“首功还得算‘五四运动’的几千个青年学生”[10]。周恩来凭借过人胆识和审慎的指挥艺术,领导规模宏大的罢课狂潮和凶险的请愿运动,提高了学生运动的影响力,给予反动当局沉重打击。在周恩来领导下,天津成为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阵地。

(二)善于斗争,恒心与灵活并存

1920年1月29日,年仅22岁的周恩来被警察厅羁押,他没有意志消沉,相反采用更加灵活的策略开展斗争,开启了与反动派斗智斗勇的牢狱生活。周恩来在拘留期间沉着冷静、机敏应对非法拷问,用“学生做事纯本天良”反驳警察厅长杨以德“学生是为人利用”的说法;当被问到《天津学生联合会报》相关问题时,周恩来毫不退缩地答道:“我可负完全责任。”周恩来又以无权调查学生会经济内容为由巧妙躲避警察厅对学生捐款人的追问。4月3日,周恩来召集难友勇闯拘留所,与反动头目展开谈判,提出释放代表、允许相互往来、速开庭公审三项要求,迫于重重压力,杨以德答应被拘代表可以与外界接触,给予一定范围的读书和通信的自由,允许其自由往来。他还带头写质问被捕理由书,大胆痛斥反动当局迫害无辜爱国人士的野蛮行径,积极争取人身自由。周恩来不断团结难友,凝聚斗争力量。他组织推举委员处理学习、生活等各项事务,统一早晚起居时间,制定学习课程表,有条不紊地举办各种讨论会、纪念集会、娱乐会。周恩来将众人团结起来,同甘共苦,相互关怀,每逢难友生病,他总关怀备至,并精心为狱友操办生日会,让众人在这个特殊时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在周恩来灵活斗争、机敏周旋下,狱中斗争取得多次胜利,为被捕爱国人士取得一定权利与自由。

周恩来入狱后,统筹斗争全局,坚定理想信念。他将“学习理论”和“宣传主义”当作两件大事,提升自我修养的同时为狱友进行思想改造,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开始重新审视“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思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意识在这个时候开始萌芽,就像周恩来所言:“思想是嬗动于狱中的。”他还和马千里、于方舟等人在狱中主办读书团,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书籍,轮流为大家介绍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学说,他曾先后进行5次宣讲,内容涉及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马克思传记、唯物史观的总论与阶级竞争史、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中资产集中说[2]41,为狱中斗争注入精神力量。

170天牢狱生活对于青年周恩来而言,是一场磨难,更是一次历练,他在如此艰难困苦境地,仍保持敢于斗争的精神,运用灵活斗争的策略,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逐步成为狱中斗争的中坚力量和集体的可靠主心骨,为最终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自觉”意识与“自决”精神相统一的组织建设力

随着天津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为了更好传播马克思主义、有效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周恩来总结五四运动斗争的经验教训,与天津学生联合会和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骨干成员一起,组建了进步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并成为“觉悟社”的实际领导者。在其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周恩来按照“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的组织建设原则,不断实现觉悟社和成员思想上的“自觉”和行动上的“自决”,成为全国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团体和天津五四运动后期的核心领导组织。

(一)以“自觉”之意识进行社团自身建设

1919年9月16日觉悟社正式成立。虽然觉悟社不设领导头衔,但“周恩来从一开始就是觉悟社的领导者”[4]583。在觉悟社建社之初和早期发展过程中,周恩来和觉悟社首批成员共同议定了先进的建社规则和组织结构,体现出周恩来在组织建设中打破旧思想束缚的强烈“自觉”意识。首先,在社员性别结构上,觉悟社打破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束缚,男女青年均可加入觉悟社,平等共事;发展社员时必须男女同比例增加,确保男女人数始终平等。觉悟社成立之初有社员20人,男女各10人,1920年1月新增社友10人,也是男女各半,社内干部选举也采取男女对等原则,这在当时社会上引起强烈震动,李大钊对这一做法倍加赞许。其次,在入社条件上,觉悟社要求入会成员必须具备“牺牲、奋斗、批评同受批评”的精神。刘清扬曾回忆到:“对于觉悟社的每个成员来说,都必须自觉地要求进步与学习,自动地过有规律的生活,还要有团结互助、英勇不屈的精神。”[11]这就保证了觉悟社成员思想上的先进性。再次,在组织发展程序上,觉悟社通过严格的入社流程来保证组织的纯洁性。《三个半月的“觉悟社”》记载,“因为要预防名实不符的弊病,对新社员的加入,取严格的主义。手续是须有社员三个人以上的介绍,得全体社员允许,方得加入。”[12]邓颖超也曾回忆说:“觉悟社要有三个介绍人和全体大会评定通过才可以加入。我们加入共产党也不过两个人介绍,可见当时我们严到什么程度。”[13]最后,在领导方式上,觉悟社没有头目制度,不设社长和干事等职别,“社内组织采委员会制,本着分工合作的精神,将内部分作数类,由全体社员分担”[12]。社内的沟通联络、图书管理、社费筹集及管理等内部工作,均由社员以不同职能委员的身份进行管理;在召开会议做出决策时,“有一人提议、两人以上附议”才可以开会,并由全体会员讨论做出决定。作为觉悟社的领袖,周恩来带领觉悟社成员科学设定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组织纪律,觉悟社日益成为纪律严明、组织严密的革命团体。

除组织建设之外,觉悟社的“自觉”意识还体现在思想建设上。觉悟社成立之初,是“从互助出发,建立起来的超过学生会的进行学术研究的追求进步的组织”[14],这就为觉悟社成员学习和接受新思潮、进行思想建设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条件。觉悟社成立之后的第一个活动就是邀请李大钊来社演讲,他对觉悟社不定期出版小册子和男女平等做法非常赞赏,并建议大家好好阅读《新青年》和《少年中国》上的进步文章,“分类研究各种学术问题”[2]34。在此后三个半月时间内,觉悟社又先后邀请徐谦讲《救国问题》、包世杰讲《对于新潮流的感想》、周作人讲《日本新村的精神》、钱玄同讲《白话文学》、刘半农讲《白话诗》等[2]34,觉悟社成员根据学者演讲的内容,就“家庭改造”“共同生活”“工读主义”等新思潮话题进行了反复研究和讨论。通过对新思潮和不同政治观点的深入研究和讨论,周恩来及觉悟社成员不仅养成了批评的思想、严谨的态度,而且对工读主义、妇女解放、学生觉悟等新思潮和理论有了深入的学习,不断用新思想和理论自觉改造主观世界,为后期选择、接受、传播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做了思想上的准备。觉悟社成员进行学术研究讨论的一部分成果,经反复修改后刊发于1920年1月20日出版的《觉悟》第一期中,其中周恩来执笔的《“觉悟”的宣言》和《觉悟》成为指导觉悟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他在《宣言》开篇即表明觉悟社的宗旨:铲除、改革一切“不合于现代化的”旧思想、旧道德、旧伦理,打破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通过对“万恶社会”的摒弃,以期实现适应于“人”的生活,试图描绘未来社会的清晰蓝图。周恩来还为觉悟社制定组织目标,即:“本着反省、实行、持久、奋斗、活泼、愉快、牺牲、创造、批评、互助的精神,……做学生方面的‘思想改造’事业。”[1]472并将其抽象地表述为“要本‘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自决’”,这些无不反映出周恩来及觉悟社成员改造主观世界的强烈思想“自觉”,同时先进知识分子完成主观世界改造后,又可以引领工农群众接受正确的政治理论,正如他所言:“我们的决心就是齐心努力向‘觉悟’道上走,同时也期盼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向‘觉悟’道上走。”[1]472

(二)以“自决”之精神领导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伟大实践孕育了觉悟社,觉悟社诞生之后又逐渐成为天津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组织和领导核心。参与社会运动难免会有危险和牺牲,觉悟社成员作为青年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和社会运动的组织领导者,身边充满了各种危险,因此,为革命事业而甘愿牺牲自我的“自决”精神,是觉悟社成员必须具备的品质,正如周恩来在宣言中规定的觉悟社的任务:不仅是宣传新文化、研究新思潮的团体,而且要成为“一个预备‘牺牲’和‘奋斗’的组织”,成为天津爱国运动“作战的‘大本营’”[2]36。

觉悟社集结了天津学联、女界爱国同志会的骨干分子,是一个更加严密的领导核心组织,其主要成员实际上承担了天津学生运动和社会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觉悟社每日集中汇报工作,提出开展运动的难题,再由集体社员讨论,得出结论后方可执行。在觉悟社的带动下,无论男女同学都积极投身反帝爱国运动,以天津学生联合会为首的爱国学生团体在紧接着的第三次赴京请愿、“双十节”游行示威和1920年“一·二九”的斗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在学生爱国运动遭到反动当局疯狂镇压、学生运动领导者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环境中,周恩来和觉悟社成员依然通过秘密的地下活动,有条不紊地组织领导着天津青年学生开展游行请愿罢课等活动,特别是在“一·二九”惨案中,被捕的4名学生代表中,有3人(周恩来、郭隆真、张若名)是觉悟社成员,他们在狱中组织难友开展绝食斗争、争取自身权利,同时组织读书会研究社会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觉悟社的其他成员积极联络社会各阶层争取舆论支持、反对非法逮捕,刘清扬还赴南京和上海控诉天津反动当局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罪行,呼吁全国各界同胞声援天津学生爱国运动。正是有了周恩来和觉悟社成员这种自我牺牲、勇于奋斗的“自决”精神,被捕的人员得到全部释放,“一·二九”斗争取得胜利。正如《觉悟社社歌》中所歌唱的:“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社会革命,阶级战争,青年齐努力。二十几个同志们,大家携手作先驱。奋斗牺牲是精神,推翻旧势力!”

觉悟社的诞生把天津的学生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在斗争实践中觉悟社不断朝着“预备、牺牲、奋斗”的方向前进,使觉悟社逐渐成为一个思想上更加进步、管理上更加严密、行动上更加具有斗争和牺牲精神的革命团体,成为“引导社会的先锋”和“作战的大本营”。北京《晨报》将觉悟社称作“天津的小明星”,称赞觉悟社会员是“天津学界中最优秀、纯洁、奋斗、觉悟的青年”[15]。五四运动期间成立的大小社团约有400多个,觉悟社之所以在天津社团中脱颖而出,这与周恩来的组织建设和管理能力是分不开的。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16]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青年干部不断提高政治本领、增强领导能力。青年周恩来在五四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政治领导能力,对于新时代、新阶段加强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政治领导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71.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五四运动回忆录: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5]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22.

[6] 天津历史博物,南开大学历史系.五四运动在天津——历史资料选辑[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09.

[8] 石仲泉.我观周恩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8.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1.

[10] 胡适,著.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11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11] 周恩来.《觉悟》,《觉邮》周恩来诗文集[M].天津:南开大学印刷厂,1980:96.

[12] 三个半月的“觉悟”社[N].觉悟,1920-1-20.

[13] 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中共天津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天津市妇女联合会.天津女星社[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6.

[1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辑部,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会.邓颖超自述[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24.

[15] 金冲及.周恩来传:第一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46.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3.

The Study on Zhou Enlai's Political Leadership During the May 4thMovement

HE Li-jun, PU Tian-yue

(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During the May 4thMovement, as the youth leader of the Tianjin Student Movement, Zhou Enlai led, organized and participated in the May 4thMovement in Tianjin. He showed excellent political leadership in the practice of this great patriotic movement. Hi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showed in the ideological leadership of “innovation” and “renewing idea”, the mass mobilization capacity of “concerted efforts and concerted efforts”, the struggle leadership of “prudence, perseverance and courage”,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unity of “self-consciousness” and “self-determination” spirit.

Zhou Enlai; political leadership; May 4thMovement; party building

K261;D23

A

1009-9115(2021)05-0060-07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5.012

河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委托课题

2021-06-11

2021-08-01

贺立军(1971-),男,河北昌黎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斗争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天津卷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天津之眼》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