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的困境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2021-01-08 09:03唐圆梦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法治法律时代

唐圆梦

教育教学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的困境及其提升对策研究

唐圆梦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文化认同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法治价值、文化价值及其思想教育价值。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在法治文化认知、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信仰等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因而需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法治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认同社会氛围,构建高校、家庭、社会法治文化教育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等手段来解决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文化认同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社会氛围;联动机制;新媒体

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体在法治实践中的心理过程及其形成的精神成果,具体包括法治精神文化、法治制度文化、法治行为文化等,它具有引领、整合、规范和教化的功能。法治文化是法治建设之源,为法治国家的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和法治国家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强调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1]。党的十九大报告体现了党越来越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而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贯彻执行,既需要党的宏观驾驭、政府的坚定实施,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

大学生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生力军,他们的法治文化认同如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能否顺利推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一技之长,而且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涵养与文化修养。由于大学生年轻,社会阅历不够,认知方式单一,他们对外部环境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但法律知识处于零散与割裂状态,法治思维不缜密,法治信仰不坚定,法治行为不到位,还不能娴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甚至有些大学生鲁莽行事,以身试法,酿成大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期是培养和训练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2]53,因此,高校要依据新时代大学生的特性,培养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价值理念,提高他们的法治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生力军。

(二)顺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律方式日益成为中国人民解决矛盾的主要手段。放眼世界,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经济飞速发展,他们也越来越注重法律的工具价值,通过修改、完善法律来进行有效统治。党的十八大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统筹法治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日程。社会主义法治能有力保障国家治理的正常进行,法治化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证。新时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因此,他们要紧跟新时代,不断学习法律,积极遵守和运用法律,厚植法治情感,提升法治思维,坚定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

(三)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法治建设,从依法治国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表明我国的法治建设在不断拓宽与深入,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一的“全面依法治国”,一方面,它是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的时代产物,另一方面它为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法治文化既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演绎,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们所致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包括人的现代化这一核心要素,尤其是人的法治现代化。“大学生是青年一代最重要主体和最主要构成,引领着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2]54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践行者,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文化认同如何,关系到新时代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能否落到实处,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业的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调它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实现,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引领。

二、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面临的困境

(一)法治文化认知模糊

法治文化认知是指主体对法治文化的知晓、理解和把握的主观范畴。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快了依法治国的步伐,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的普法教育,加大了对高校法治教育的管理、投入和考核,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已经有了大致的感知和认同,基本的法治文化图景已经形成。但是,大学生对法治文化概念的认知还较为狭隘、模糊,不能全面深刻掌握内涵、要义和价值。有些大学生对法治文化认同内涵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现在的中国法治文化上,而不能全面辩证拓宽历史与世界视野,事实上传统法治文化,包括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的外来法治文化的积极要素都应当融入中国的法治文化理论中,以博采众长,促进中国法治文化的发展。俄国著名法学家伊·亚·伊林曾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法律’的人民,过的是一种法外的生活,或满足于一些自己制定的和不稳定的法的萌芽。”[4]大学生如果不能全面了解中国法律,就不能形成对中国法治文化清晰的认知,就难以形成强烈的法治责任意识。目前,只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掌握法治文化最大责任是自己,多数大学生反而认为主要是社会或学校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他们看不到自身的责任,更不用说能积极去承担责任。还有些大学生自身缺少对法治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内心对法治文化不重视,人为地把法治文化从所学专业中割裂,没有自觉将法治文化知识的学习贯穿到个人成长成才中,削弱了对法治文化的认同感。部分大学生对有些法律条文非常陌生,存在着一定的权利义务不协调、不统一的现象,公民意识不足、维权手段不当、社会责任感缺乏,导致合法权益被侵害,校园内霸凌和其他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二)法治意识淡薄

法治意识是指主体在与法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法的认识与反映,体现了对法律事实的判断和评价。法治意识强调个体对法的尊重和敬畏,“意味着我们不但守法、服从法律,而且会以理智的双眸,观察分析法律统治的社会效果,对于危害社会的‘恶法’,会主动地依据法定程序,或改进,或废止,促进法与人的和谐相处和发展,在法律之下,为人类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4]。大学生只有把法治意识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化去践行法治。经过国家几十年的法治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法治意识,权利意识和规则意识也初步确定,对国家、对政府、对社会开始表现理性的态度,解决问题趋向认同合法方式。但受周边浮躁的社会环境与市场经济的趋利思想等负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利己主义思想严重、功利主义盛行。他们把学好专业技术奉为王道,对法律重视不够,尤其对那些与自身眼前利益关系不大的法律问题,漠不关心。在高校课程当中,缺乏专门的法律课,把一些零散粗浅的法律知识夹在思想政治公共课中,并且大多由一些非法律专业的教师进行讲授,不利于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虽然大学生大多已成年,但心智还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辩证看问题的能力欠缺,容易偏激地评价对待身边的人与事,尤其是遇到突发矛盾时不知所措,常常鲁莽冲动,进而导致违法犯罪的恶果。近来高校诈骗、伤人、盗窃等案件的频繁发生,就是大学生法治意识没有深嵌在心底的表现。

(三)法治思维不足

法治思维作为法治文化中的重要因子,它是主体在具备基本的法治知识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的法治规则、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去认识、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法律意识高层次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要求在法治意识的支配下,遵照法治理念的逻辑规则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如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大学生的法治思维培育得怎样,是否具备法治思维的自觉性与一惯性。尽管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治思维,有时也能用权利意识、规则意识去明辨是非,但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方式单一,缺乏针对性与灵活性,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来开展,这门课的法律内容浅显而且量少,难以使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法治思维。法治思维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本身的产生及运用机制很复杂,需要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倘若在法治文化教育中,仅仅流于对法律基础知识的简单讲解,不重视法律实践,不能将法治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分析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就难以使他们形成缜密完善的法治思维[5]。

(四)法治信仰不坚定

法治信仰是主体发自内心的一种对法治的自觉认同。法治信仰源自对法治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为对法治的真心信服和尊崇,并自觉将其视为判断和处理法治问题的最高行为准则。法国学者卢梭曾指出了法治信仰的重要性:“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6]美国学者伯尔曼也强调,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由此可见,法治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公民普遍的法治信仰。总体来看,新时代大学生形成了对法治的大致认知,基本懂得了自身权利义务,大多能认识到权利保障与权利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但在现实中,大学生仍缺乏全面具体的法律知识,法治的权威与力量在心中没有足够的空间,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娴熟掌握法律和自觉运用法律,部分大学生遇到问题时,要么冲动行事,以身试法,要么采取调解的方式甚至消极态度,忍气吞声,少有通过诉讼来解决的。受封建传统和复杂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本身抱怀疑心理,质疑法律规定的公正性。对法治建设不完全认可,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实现信心不足,缺少对法律权威的崇敬和敬畏。

三、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提升的策略

(一)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厚植法治文化认知

大学生法治文化的培育,需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良性互动、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紧密结合,不仅要重视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法律规范教育,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从实践中强化对法治的认知。在外部灌输的课堂教学中,一是适当补充教学内容。教师除了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知识外,还应该紧跟时代步伐,敏锐捕捉我国法治理论的最新成果,根据大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补充一些符合大学生年龄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如《网络安全法》《婚姻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二是不断创新教学形式,用引人入胜的案列、动感鲜活的视频、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宣传法治文化,还可以聘请法律专业的人才到课堂进行专业法律知识的讲解;三是完善法治文化知识测试评价系统,把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线下考核与线上考核相结合,精细量化考核与模糊整体考核相结合。法治实践是一种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的自我教育方式,在自我体验的实践教学中,一是在校内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参加校内法律咨询活动、法律知识辩论赛、法治征文比赛、模拟法庭,拍摄原创性法治微电影或微视频等;二是在校外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如深入基层进行法治社会调查,作为志愿者参与法治知识宣传或进行法律援助,旁听案件审理、观摩执法、司法活动等。大学生通过法治实践这种自我体验教育,能从内心感受到法律的巨大价值,进而自觉从法律视角看问题,用法律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促使法治文化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一种日常生活理念与行为习惯。

(二)推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形成良好校园法治文化氛围

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的提升离不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营造的良好校园环境。高校应积极践行依法治校理念,把法律至上、公平正义等法治精神,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形成浓厚的校园法治文化氛围。营造良好校园法治文化氛围的主要途径,一是,将法治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高校法治文化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还应贯穿于其他四门思政课程,渗透于专业课程,形成课程联合育人的强大合力,提高法治文化教育效果。二是,将法治文化教育贯穿到学校民主管理之中。大学党政领导和辅导员要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带头依法办事管人,努力创造机会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制度建设,促进他们法治思维的养成,增强法治文化的认同;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教育。除了依托师生普法社团进行显性法治文化宣传外,高校还可以通过建设法治文化园、树立法治文化主题雕塑、建造法治文化长廊等形式来打造校园法治文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效果。

(三)发挥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力作用,构建法治文化认同的联动机制

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提升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方百计去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法治文化教育资源,形成强大教育合力。其中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延伸,社会教育是根基。高校应主动建立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平台,保持与家长的紧密联系,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法治知识与法治素养状况;积极与政府、媒体进行沟通,大胆引进社会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法治素养、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法治品格锻造具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带头学习法治文化,树立法治理念,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榜样力量来感染子女;此外平时积极配合学校,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形成与大学法治文化教育的互补效应。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培育法治文化不可缺少的土壤,积极健康的社会法治环境是有效提升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文化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囿于文化领域,必须要开阔视野到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答案。所以,要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要提升,应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完备的法律体系,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政府要依法行政,大众传媒要加大法治文化宣传,全社会形成公平正义的浓厚法治氛围。只有建立了完善高效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多方联动机制,才能使大学生在更加广阔的舞台学习法治文化、感受法治文化,才能为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提升拓宽道路、提高效率。

(四)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势,开辟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的新路径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的优势,开辟大学生法治文化认同的新路径。多元信息高速递增以及高速传播的网络时代,塑造了方便快捷的生活形态,为开展大学生法治文化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因此,要适应新时代需要,选择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新平台和新手段,在网络上用法治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不断“涵化”,使法治文化教育日常化、生活化。一是国家可以通过普法网站、学习强国、客户端等网络平台开展法治文化教育,促使新时代大学生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大学利用高校门户网站、高校论坛、高校微信、高校微博和高校QQ群,组织开展对法治文化的宣传、对法治热点难点的探究,促使高校法治网络平台成为彰显法治文化的坚强堡垒;三是大学生通过微实践,确定感兴趣的法治文化主题,选择符合自身心理特征的网络话语形式,原创法治文化微电影、法治文化微视频,或者进行网上法治文化微讨论,在网络实践中逐渐祛除错误的网络行为意识,形成正确的法治文化意识,从而在自身网络体验中扶正祛邪。

[1] 《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8.

[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 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M].徐晓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0.

[4] 柯卫.当代中国法治的主体基础——公民法治意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5.

[5] 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J].中国高教研究(社会科学II辑),2014,30(3):76.

[6] 让-雅克·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73.

The Study on the Dilemma of College Students' Identity of Legal Culture in the New Era and its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TANG Yuan-meng

(Colleg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421001, China)

Since the 18th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a has entered a new era of comprehensive law-based governance of China. Strengthening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has positive and far-reaching legal value, cultural value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value. There are still many deficiencies in the recognition of the rule of law culture, awareness of the rule of law, thinking of the rule of law and belief in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cultural identity of the rule of law in the new era, the linkag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family and social legal culture education should be constructed and the advantages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and network resources should be utilize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culture identity of the rule of law; social atmosphere; linkage mechanism; new media

G641; G120

A

1009-9115(2021)05-0141-05

10.3969/j.issn.1009-9115.2021.05.025

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项目(2016YBM07),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19YBZ164)

2020-12-08

2021-08-26

唐圆梦(1975-),男,湖南祁东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校对:王学增)

猜你喜欢
法治法律时代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让人死亡的法律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