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角下高三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021-01-08 11:27王英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
体育风尚 2021年11期
关键词:品德高三体育教师

王英 绍兴市柯桥区鉴湖中学

高三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于高三学生将面临着高考的检测,其心理压力之大普遍而言超过其他任何成长阶段。因而,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始终坚持“健康第一”是高三体育的根本出发点。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身心健康进行辅导训练,帮助学生在缓解压力、增强抗压能力、培育健康行为等方面发挥作用,是健康视角下高三体育的应有范畴。为此,笔者结合高三体育教学的实践,从教学设计重构、教学过程组织、教学评价合理、教学实践反思四个环节,论述高三体育教学保障健康的策略研究。

一、渗透健康意识,重构高三体育教学设计

“健康第一”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体育学科教学环节的出发点与归宿。要培养高三学生强烈的健康意识,不仅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更要从教学出发,通过健康意识的渗透,对高三体育教学设计进行重构。笔者的主要做法有:

(1)重构高三体育教学设计思想。以往的高三体育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受伤或者给学生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往往都是“放羊式”教学,即上课时做一些热身训练后,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会安排对抗性强的体育活动,而是类似于慢跑等运动。这样的思想在健康视野下,显然是无法完全达到其内在要求的。一方面,要缓解学生压力,增强心理抗压能力,没有一定的运动量是不可能实现的。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越是压抑的学生,通过一定强度的体育运动,越能释放其内心压力,调节其情绪,从而增强其心理素质,并在运动中增强身体素质。如在充分的热身之后,通过折返冲刺跑来压榨学生的体能,几轮过后所有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时,明显感受到学生心理的放松,身心的愉悦也写在学生的脸上。这就说明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中进行适度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其在增强体质中缓解压力,起到心理舒缓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学生紧张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脑力、体力活动的转换,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品德。通过一场篮球比赛、一场足球比赛等课间体育比赛,把学生从紧张的学习转移到竞技赛场上,既可以对学生的脑力学习进行转换,更可以以此来转移学生的关注点,使学生从紧张的学习得到有效的缓解,这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具有非常正向的作用。而在运动过程中,无论是参与的学生,还是围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比赛所营造的氛围,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

而重构高三体育教学设计思想,就要从健康意识出发,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把“健康第一”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全部内容。如在热身运动的设计,可以设计体育教师带领学生先慢跑两公里,进行一定的体能训练后进行全身热身运动。那么,教师的以身作则会使更多的学生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此,重构高三体育教学设计思想,就是要坚持在运动过程中为学生真正的健康着想,以学生实际的效果来设计教学。

(2)重构高三体育教学设计主线。思想是为教学设计主线服务的,教学设计主线则要体现教学设计思想的重置。在高三体育教学设计主线中,无论是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主线,还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线,都应体现出“健康第一”的内在要求。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线,就要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上,把健康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每分钟。如热身运动过程中,无论是方式、强度是否与学生具体学情相契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否充分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与体能要求,能否让每个学生在运动中快乐挥洒汗水;在教学之后,能否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带来的精神品格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等。所有这些,都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主线应当体现的健康意识与健康思想,使其对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除此之外,重构教学设计还应当体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体育学科素养融为一体的健康心态、稳定心理,才能使高三体育教学设计真正成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性纲领,帮助学生增强并培养健康意识,保障其在紧张的学业中健康成长。

二、贯穿健康意识,精心组织高三体育教学

在高三体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健康意识,就在围绕着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来开展教学,使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养。这是因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新课标的核心目标指向,其本质上就是“健康第一”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学生健康意识培养的重要载体。因此,精心组织高三体育教学就是要在高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三大体育学科素养。

(1)着眼于运动能力培养,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要体现出“健康第一”的理念,首要就是通过运动能力的培养,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一方面,良好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并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增强心理能力,使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其应有的体育素养。以篮球运动为例,没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就不可能较好地掌握篮球运动技能,其打球的动作、运动的过程就可能会显得很不规范,不仅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而且还容易对其他学生产生伤害。因而,良好的运动能力是学生健康意识的首要素养,也是对体育教学内容最有效的实质考量。另一方面,良好的运动能力对学生心理有较大的影响。越是体育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其体育表现往往越出色,其运动的心理也会越稳定、越强大。就拿篮球投篮的体育行为来看,命中率越高的学生,其心理素质往往越好,其在平时的心理稳定性也会越强。这对于高强度的高三学生而言,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制胜的法宝。

因此,着眼于运动能力培养,就是要在增强学生体质中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把运动能力所体现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长、运动技能等有效地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使体育教师的精心准备体现出来。

(2)致力于健康行为培养,增强健康意识。良好的行为是健康的保障,也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行为培养的目标所在。新课标明确指出,健康行为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而健康行为在笔者看来就是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这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是尤为重要的。从科学角度来看,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人的作息、饮食、学习、锻炼等形成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学生的健康身心。从现实层面来看,良好的运动习惯往往有助于学生在高强度学习有效转换情绪,化解心理焦虑。如每天通过有规律的运动行为,在舒缓心理压力的同时也增强了体育,从而实现了健康意识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培养之目标。因此,观察高三学生的状态,体育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近年来,笔者把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整理为相关的大数据给高三班主任提供现实依据,使高三班主任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心理能力,培养健康意识。当然,在高三体育教学中通过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来进一步调节学生情绪与心理,也是健康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

(3)聚焦于体育品德培养,增强心理健康。体育品德是运动能力和健康行为的内在精神表现,也是体育教学的道德追求,体现出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重视体育品德的培养,就要在高三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等。一方面,良好的体育精神风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调节,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出现,进一步增强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如在体育运动中,互相尊重的体育品德,往往会受到所有人的赞赏与尊重。这是因为这体现出了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对体育竞技的内涵理解。体育风尚奖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设计出来的。另一方面,在高三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实际就是要把积极进取、勇于超越、顽强拼搏、自尊自信的体育精神,公平正义、诚信自律的体育道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品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具有正确的胜负观、良好精神风貌等,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三、立足健康意识,科学评价高三体育教学

科学评价高三体育教学,是检视健康意识培养的重要标准。从学生维度来看,只有科学评价高三体育教学,高三体育教学才能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体育学科素养,增强健康意识。从教学维度来看,教、学、评的一体化发展,是促进体育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而科学评价高三体育教学,就要把健康意识放在第一位,以彰显“健康第一”理念。这是因为:

(1)健康意识的培养,健康行为的强化,是高三体育教学最重要、最根本的内容。一切运动行为的指向就是健康,只有培养人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才能使体育运动具有最根本的价值。随着中国健康战略的发展与推广,尤其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健康意识的健康行为的培养,已经转变为高三体育教学评价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而评价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除了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的培养,还应立足于高三体育教学过程中健康理念的落实。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各项安全措施的落实,或运动过程中体育教师对健康行为的培养程度等。由于高三学生的特殊性,带着情绪进行宣泄的体育行为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评价中更要重视健康行为的培养与增强,才能使学生在自觉自律中培养较强的体育品德。更重要的是,高三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并给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赋予更多可量化的标准,才能使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具有科学性。如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中某一健康行为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合理化建议,使教学评价实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这才能使教学评价具有了重要的作用。而与之相对应的,高三体育教师除了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以外,更应当把学生当作平等对话的对象,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高三体育教学的优化过程中。如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度,那么在优化教学中,从运动项目的选择到运动覆盖面的考虑,都应当体现教学评价的作用。

(2)高三体育教学评价要从学生长远的健康意识出发,观察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高三体育教学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长处,引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作为高三学生,已经在多年的锻炼运动中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或者有自己兴趣爱好,但受繁重学业的影响,较难坚持良好的运动习惯。高三体育课堂教学,就要把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作为切入点,对学生健康意识加以培养并巩固,才能使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如通过把高三学生课外运动和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运动时间进行有效规划,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运动时间及学业效果进行小结,从而使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执行性,才能为培养其健康行为,落实“健康第一”理念。

四、回归体育品德,反思高三体育教学实践

高三体育教学不能只看到课堂教学,还必须把课堂教学与体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受到学生学业的影响,高三体育一周的上课学时在90分钟左右,而按照阳光体育和健康行为的标准要求,高三学生每天的运动时间应该在1小时左右。这实际上就对高三体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课标,即要把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体育实践合二为一,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也就是说,高三体育教学要构建一个以阳光体育运动为内容的教学实践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突出教学实效。但这个教学实践活动更应该回归到的体育品德的视角下去反思。

一方面,体育品德凝结了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的一切要求,是把高三体育教学上升到一个价值追求的层面进行评价的。以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为例,从精神内核来看,积极进取应该表现出学生阳光积极的心理追求,是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理状态。但受现实学业的影响,高三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见乐观,特别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在这种条件下,高三体育教学实践就应当以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培养为目标,把学生学业的规划与体育教学实践体系相联系,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达成不断增强学生对学业规划的信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从整体高度去反思体育教学实践的价值追求,既是对体育教学的肯定,也是对体育活动作用的肯定。因而,更需要体育教师从体育品德去反思教学实践,以促进高三学生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三体育实践要通过体系性的行为活动,突出体育品德培养的系统性。体育品德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就要求高三体育教学实践从体系性去思考体育品德的培养。如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培养,不是说学生一场比赛中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拼搏就可以体现出其培养要求,而是所有教师从学生在体育教学实践体系活动中所表现的精神风貌,才能进行有效的判断。而这种教学实践体系,不仅仅是体育教师,更应当从学校层面,专门针对高三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系,才能使之长久发展的。

虽然体育品德的作用无人不知,但真正落实到现实层面,尤其是落实到高三体育教学中,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来换取培养效果。这对高三体育教师而言,才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体育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实实在在的依据,从学校、班主任、学生三方面入手,做好相关工作,才能取得三方配合,从而保障体育教学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使体育品德的培养发挥其应有作用。

总之,高三体育教学的设计、组织、评价、实践等环节,是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健康行为保障的基本载体,也是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表现。体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通过把学生调动到阳光体育运动中,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一辈子”的理念落实,在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落实“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以保障高三学生的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品德高三体育教师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高三·共鸣篇
我把高三写成诗
品德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