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辽宁省喀左县G镇W村为例

2021-01-08 09:13陈晓东刘增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喀左乡风社会工作者

■陈晓东,刘增富

(沈阳化工大学,辽宁 沈阳 110142)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也取得了彪炳史册的成就,正在向着下一个全新的历史篇章昂首前进。在脱贫攻坚事业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则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大力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工作者的实务能力以及工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二者偶然相和。除此之外,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为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建设加上了双重保险。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搞好乡风文明建设,就是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上了一针“催化剂”,为其提供战略保障。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颜小钗等[2]认为社会工作者应该站在共同体的立场,探索以政府为主导、村民为主体、文化为主脉、社会工作者为主力的共同体路径,探求一种多方联结、互利共生的方案措施,而不能单靠一方的努力去解决问题;王承宗[3]认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包括文化、风俗、法制以及社会治安等诸多因素,乡村文明在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在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工作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王蕾[4]认为,在农村乡风文明的建设中,首先要改变农村的生活环境,通过良好的生活环境来塑造人、改变人,与此同时,还要弘扬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乡俗民约、优秀家风等内容,摒弃不良文化,以此来树立文明新风尚,提高村民们的文化素养;周爱萍和姚明月[5]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通过对宁夏回族自治区Y县W村乡村振兴的实地评估,面对农村社会生态以及生活环境等诸多问题,发现社会工作者可以有效发挥倡导功能、转变自身角色,推动生态农村建设。在国家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新农村的政策背景下,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

二、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建设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核心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社会化的职业,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将在社会的不同领域发挥作用,他们是社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矛盾的协调者、社会公平的维护者、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者、社会建设的“工程师”。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打造社会工作品牌效应,不断壮大社工人才队伍。社会工作逐步参与到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不同层面当中去,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乡风文明,侧重的是乡风,落脚在文明。乡风主要是指要在农村形成良好的乡村风气,这种乡村风气是由村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淀而成的生活习性、心理特征、行为规范等内容组成。文明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进步状态,表现为人们思想、政治和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建设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第一,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相契合。社会工作的职业目标就是帮助有需要的个人以及团体整合社区资源,预防及解决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乡风文明建设追求的是使村民们抛弃固化的、陈旧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他们养成适应新时代及新农村发展的精神思想和个人意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与素质,打造高质量的农村生活水平,养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这是社会工作对于提高农民生活,建设美丽新农村的一种表达与希冀。社会工作通过优势视角,激发农民个人的潜力与活力、尊重村民的个体多样化发展,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工作方法来化解村民矛盾、疏导村民情绪、改变村民日常文化娱乐生活匮乏的现状、协调各方力量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第二,社会工作与政府机构互动,共建文明乡风。社会工作从诞生起,就一直与政府机构有互动与合作,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乡风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可以与高校联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以及社会工作人才实践、实训基地,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丰富农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思想教育水平,建造和谐、友爱的乡村氛围,提高农民参与营造乡风文明的积极性[6]。因此,社会工作介入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大展身手、大有所为!

三、W村具体情况及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一)W村具体情况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W村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G镇北部,距离镇上7公里,距离喀左县城25公里,距离朝阳市90公里。从地形地貌上来看,W村地处丘陵地带,平均海拔高度为298米,W村的气候特点是光照足,年降雨量较少,只有400毫米左右,无霜期140天,年平均气温8摄氏度,非常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从交通上来看,W村距离“长深”高速公路出口公营子收费站15公里,距离公营子火车站13公里,距离京沈高铁喀左站直线距离15公里,交通条件有待提升。从自然资源分布上来看,W村耕地总面积4900亩,人均耕地3.8亩。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少量种植高粱、谷子、大豆等,村里没有森林资源。W村一共十个村民组,共有378户,1245人,其中常住人口990人,60岁及以上人口358人,占全村人口的36%;年轻劳动力人口438人,占全村人口的44%;16岁及以下儿童人口194人,占全村人口的20%。外出流动人口255人,占全村人口的20%。从人口年龄结构上来看,村里的老龄人口及16岁以下儿童人口偏多。关于村党组织及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全村现有党员52名,常在村的30余人。从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方面来看,W村所处地界经历了从汉朝到民国等多个历史时代,历史文化悠久。2019年“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活动入选第六批辽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W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W村由镇领导牵头,在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整治痼症顽疾下,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通过此次实地调查研究,仍然发现W村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将实地走访与结构式问卷调查相结合,一共发放12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14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5%。从年龄结构上来看,本次调查过程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7.9%;21至40岁39人,占比约34.2%;41至60岁有56人,占比49.1%;60岁以上者10人,约占8.7%。其中,年龄在21至60岁的占调查的绝大部分。本次调查男性村民67人,占总人数58.8%;女性村民47人,占总人数的41.2%。除此之外,实地走访建党立卡户18户,老党员15名。

1.“三无家约”落实不到位,亟需修缮道路

W村在2020年5月制定了“新时代”的村规民约“三无家约”,即自家房屋周围无各类粪、各类垃圾、各类杂物。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发现,W村农田作业区石堆占道现象严重,缺乏相应的管理,出行环境堪忧。在问卷调查中,有85.1%的村民认为村内生活垃圾较多,乱扔垃圾现象比较严重。W村主干道、房屋前后有杂草,充斥着各种杂物和生活垃圾,包括塑料袋、破旧衣物等,甚至有的垃圾直接堆砌在路边,无视垃圾堆放池。W村的村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小羊羔,以此做为种植业以外的另一种经济来源,但是79.8%的村民们认为随意排放冲洗牲畜栏的污水严重影响了村内的环境卫生状况,经过家门口的时候都会闻到特别难闻的气味。调查结果显示,有90.4%的村民认为“三无家约”政策可以改变村容村貌,但是每天都自觉主动、积极参与“三无家约”的村民仅仅只有12.3%,而且还有7%的村民不了解“三无家约”,对此并不感兴趣。以薛大爷为代表的部分村民反映自己听说过“三无家约”,在刚制定“三无家约”的时候,村民们都把各家屋子周围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又恢复原样了,跟以前没啥大区别。除此之外,村里面有五公里巷道仍然是土路,大部分村民都说每到下雨天,道路就会泥泞不堪,难以通行。村民们最急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将村子里面的道路修缮一下,方便出行。

2.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

W村有少数村民缺乏相应的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开展的精神娱乐活动相对较少,大部分村民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看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新闻,很少看综艺节目。调查显示,有75.4%的村民认为村里缺乏文化设施。村里的文化广场缺乏体育健身器材,而且没有乡村文化展示与汇演的舞台,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W村村民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做饭,吃饭之后就睡觉,没有娱乐活动,电视也很少看。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W村村委会拥有村民图书室,图书室里面也有图书可以借阅,但是来到图书室看书以及借书的村民少之又少,图书室形同虚设。W村村图书室的藏书主要是社会各不同阶层人士或者社会组织捐赠的,图书室可以借阅书籍,但是来借书回家看的村民非常少,几乎没有,图书室基本上呈现一种闲置状态。

3.W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继承与保护

“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活动至今已经有二百六十六年的历史,“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不仅是一场娱神娱人的狂欢活动,更是中国龙文化的体现与李龙王信仰的延续,是民间艺术的奇葩,也是G镇W村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在2020年入选第六批辽宁省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保护名录,是当地重要的文化象征符号,是能够凸显当地特色文化的庙会活动。但是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由于村子里的年轻人比较少,而且对于“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意愿不强烈,其传承与发展遇到了瓶颈。“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活动作为闯关东时期带入的文化活动,包括家谱、办会记载、唱词、表文等等内容,全是村民亲笔书写的,其中还有先人遗留下来的部分。但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找寻李龙王的后人也越来越难,想要继续把庙会活动办下去,继承下去也非常困难。

(三)W村乡风文明建设问题存在的原因

1.村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不高

W村的现有村民大多数都是老人和留守妇女,还有少部分中生代人群,几乎没有年轻人以及青壮年劳动力。问卷调查结果显示,W村有44.7%的村民为小学学历,36%的村民为初中学历,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数占比为80.7%。W村的村民们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在日常生活中,村民们将自家羊的粪便直接堆积在家门口,没有合理地排放牲畜粪便与污水,而且村民们大都将秸秆直接焚烧,影响环境。W村几乎家家都养羊,还有部分家庭养牛,牛羊产生的粪便以及废弃物基本上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处理,为图方便,村民都是直接处理掉,根本没有想到过环境污染这一方面的问题,对于垃圾的处理也是一样,乱扔垃圾,只图省事儿。另外,村里面的党员干部虽然党龄比较大,但是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很少对于村民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与指导,而且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导致其缺乏社会责任感。在与村民们访谈的过程中发现,村子里面的党员是谁,有的村民甚至都不是特别清楚,党员平常也基本上不组织村民活动。

2.志愿服务力量薄弱,缺少志愿者协助

在W村进行实地走访和入户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村民们对于志愿服务和志愿者很陌生,走访的18户村民都表示村里从来没有来过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工作。村民们说:“去年村里的第一书记要带大家搞绿化,将村里道路两侧都种上绿树,没有听说过有志愿者参加,是村书记带着村民们一起种的,平常也没有见到过任何志愿者来村里干活。”除此之外,W村是在2020年4月份刚开通到县里的班车,而且每天的通车次数十分有限,从县城打车到W村需要很高的费用与成本,所以没有志愿者来到村里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因此,W村的日常村务活动只能依靠本村村民来完成,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少。每年举行一次的“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庙会活动也基本都是本村村民参加,没有志愿者协助。在与W村丛书记座谈的过程中了解到,W村现在年轻人口流失比较严重,许多青年志愿者和年轻人都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即使工资报酬比较可观,年轻人还是愿意留在城市里面,不愿意到基层开展工作。

(四)社会工作介入W村乡风文明建设

第一,通过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道德银行”工作。依据社区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在W村开展“道德银行(星级文明户)”建设工作。“道德银行”中的积分管理制度是核心,分为存储积分和积分兑换两个方面,社会工作者依靠“道德银行”制度,规范和制约W村的村民行为,通过奖励村民积分的方式,鼓励村民当文明人、做文明事。同样,对于那些乱扔垃圾、房前屋后有杂草、随意排放冲洗牲畜栏的污水以及粪便的村民给予相应的惩罚,扣除应得的积分。村民在获得积分以后,可以兑换奖励与商品,鼓励更多的村民美化村内环境,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在“道德银行”星级文明户积分兑换实践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倡导,加强典型培育,树立先进榜样,用星级文明户和星级文明个人典型来引领和传递正能量,调动W村全体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营造“比、学、赶、超、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在W村行成一道亮丽的道德风景线,培养村民的集体荣誉感与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参与到建设当中去,更深层次均调动全体村民的参与热情,树立和激发“人人争先、村荣我荣”的荣誉感,为乡风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社会工作者开展小组活动,每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主题活动,帮助村民提升环境保护意识,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组织村民搞好庭院卫生、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粪便排放等方面的综合整治,认真履行“三无家约”,不定期组织村内党员干部以及村民志愿者开展无偿清洁运动,净化农村环境,建设美丽新农村。

第二,发挥专业优势,链接社会资源。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与能力、运用村里的场地资源,开展相应的周主题和月主题文化活动,每周开展“舞动夕阳”活动,编排广场舞、邀请秧歌队进村进行文化汇演,呼吁村民们参与到精神文化娱乐活动当中来,丰富精神生活。每逢传统节日,开展“传统节日知多少”大讲堂和知识讲座,惠及全体村民。还可以利用W村的图书资源,开展读书宣传日活动、播放爱国电影,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坚实的文化阵地,增促村民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社会工作者链接当地企业资源——朝阳龙乡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喀左紫砂产业园、国新合作社等当地企业与单位,招商引资,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分配资源,帮助W村修缮道路,改造土路,修建公路,方便村民出行,改变村容村貌。

第三,发挥倡导功能,保护、继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走访与调查来看,W村的村干部与村民对《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性、传承性与发展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与传承的紧迫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保护意识不强,仅仅将其当作一种荣誉,没有成为一种自觉行动。社会工作者应该进行广泛宣传,当前处于一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分析等各种新媒体手段,多层次、多角度开展非遗知识普及及相关的法律宣传,帮助辽宁省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搭建宣传平台,提高村民们对于“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的保护意识,使其成为非遗项目的传承者与保护者。倡导W镇政府建立非遗项目联动保护机制,将“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地方文化部门与教育、行政、财政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与联结,形成长效的保护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为“喀左大杖子李龙王赶香烟”非遗项目制定传承计划、提供传承补贴,为传承人提供保障与条件。

第四,建立志愿服务站,培育村民骨干。积极促进社会工作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与W村合作建立志愿服务站与人才培训基地,在输送社会工作人才到农村开展工作的同时,也要从农村的内部挖潜本土人才,本土的乡村人才更加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的问题,采取“内部挖掘+外部引进”的方式动员其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工作,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社会工作者与W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沟通合作,组织村民一起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当中,社会工作者作为“参谋者”拉动党员和村民共同建立“雷锋式”爱心志愿者服务团队,依靠“道德银行”制度,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村民、村党员、村干部给予积分奖励,加强村党员、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联系,激发志愿服务热情。每个月进行积分考核,将志愿服务工作纳入积分机制,并且开展排名,在月底进行公示,推选出“优秀志愿者”“优秀村民骨干”与“优秀党员”,并且予以积分奖励,公开表彰。以此培育村民骨干,稳步推进志愿服务工作。

农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使村民更和谐、风气更积极、环境更美好,将乡风文明建设好、乡村文化传播好,才能将乡村振兴战略推向更高的境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定会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但是,社会工作者如何转变角色、创新服务模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助推我国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仍然需要时间来检验。

猜你喜欢
喀左乡风社会工作者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喀左县自然资源局获脱贫攻坚先进单位称号
乡风
喀左县卧龙岗元代窖藏清理简报
文明乡风聚人心
浅谈辽宁喀左与宜兴紫砂艺术产业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