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信任关系建立策略研究

2021-01-08 09:13曲桦郭东梅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人际信任辅导员

■贾 尧,曲桦,郭东梅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人际信任一般是指信任方自愿在暴露易于被伤害的情况下,选择对被信任方具有正性期待或产生相信对方的意图[1]。《史记·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中“信任”一词指相信并加以任用,秦始皇对蒙恬之所以委以重任,是因为相信他的能力能够抵御匈奴,这是人际信任的一种表现。在高校中,大学生进入校园后除了和同学的关系之外就是师生关系,而由于大学学习生活较之于高中之前的不同,师生关系更加区分化,有学生和行政人员的关系、有学生和专任教师的关系、有学生和辅导员的关系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基于信任与否决定其质量和效率,学生与辅导员之间作为联系最紧密、交往频率最高、交流内容最广的师生关系,可以说是高校日常工作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两者信任关系的建立以学生工作为主要中介,并最终反馈到学生工作的实施效果与质量。

一、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信任关系对于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人际信任关系是学生工作的基础

信任是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基础,也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在人际交往[2]、领导能力[3]、游戏理论[4]、目标管理[5]中都能找到证据。人际信任,最早是罗特在关于社会学理论的文献中提出的,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与对象在一系列言语、眼神、书面、口头陈述等形成的概括化的期望程度[6],而这种概括化的期待往往不考虑保护自己的弱点,并选择一种积极的预期。国内社会学家郑也夫提出了对于人际信任的观点:信任是一种态度,即相信某人的行为符合自己的期望[7]。大学生与辅导员作为高校师生关系的一种,本身双方的信任产生意味着风险性和脆弱性,如果信任关系破裂,一方就要承担另一方不守信用而产生的消极后果,进而无法顺利开展学生工作。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8]。位于首位的人才培养中,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虽然没有直接获得课本知识,但却起着“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而这种教育作用的有效实施同样依赖于人际信任关系,辅导员作为学校各项重要信息上传下达的重要“中转站”,对于学生日常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大学时期,辅导员扮演着学生思想上的指导者和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角色,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发展处于即将定型的时期,这一时期他们能否接受和理解辅导员所开展的事无巨细的学生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和前提条件[9]。

(二)学生工作的琐碎性需要人际信任关系的黏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论述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大任务: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养成教育、文化传承教育[10]。具体体现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思想教育、党团建设、日常事务管理、学业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以上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主要内容,在学生一件件“大事小情”的诉求中构建了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辅导员要做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在具体的、琐碎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线学生工作的开展思路”,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不论是新生还是老生,对于辅导员的态度可以说是最鲜明的,因为只有辅导员与学生这一类师生关系的交流中会涉及生病请假、谈心谈话、检查宿舍、评奖评优、主题班会等琐碎而具体的事情,并且这类交流会一直伴随他们的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开展效率,节约工作成本,增强工作流畅性。否则,一名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不理解或者抵触情绪会在班级传染开来,影响到其他学生对于辅导员的信任感。因而学生对辅导员的态度是信任还是抵触、是接受还是怀疑、是领会还是漠视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理想信念、综合素质的形成、养成的效果[11]。

(三)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有利于节约学生工作的教育成本

在面对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时,鲜有学工人员会觉得能够应付自如,即便如此,也需要在同事和学生干部的辅助之下花费一定时间成本去完成,这说明顺利的合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一旦辅导员与学生建立了人际信任关系,当学生需要做出可能冒风险的决策时,由于信任关系的保障,这其中就简化了诸多麻烦。具体来说,辅导员节约了大量的对于学生初级的学习考勤、生活卫生等细枝末节方面的监督时间,减少了双方的猜疑,学生不再因为辅导员的各种检查而处处提防;不再因为双方的猜忌导致某项活动或事务的搁浅或采用不合理方式解决,进而提高了某项学生工作的组织运行效率。在这样的人际信任关系之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律自学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辅导员腾出了大量精力谋划和开展更高层次、更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或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更加稳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总的来说,对于学生工作起到事半功倍、节约成本的作用。

二、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信任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的人际信任水平和信任半径

信任水平指的是合作强度,信任半径指的是人们愿意与之合作的对象的范围。信任半径决定了信任圈的宽度,信任水平决定了在这个圈子里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强度[12]。大学生所处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和过渡期,此时在他们的个性发展上呈现出独立、矛盾、内心世界越发丰富、主观偏执性等特点[13]。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会更加看重朋友的重要性,与父母开始产生一定情感的脱离,敢于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不再盲目跟从权威,而是更多有自己的思考。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一方面,学生要在学校适应集体生活,生活上也需要自我打理,另一方面,学生不仅仅要进行专业课和专业技能的学习,还要进行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等其他方面知识的积累。因此,他们要经常进行关于人生选择、职业规划、价值判断等的思考,再加上每个人的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以及各种各样的影响因素使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学生的人格虽已逐渐成熟,其个性还会因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缺乏人际信任就会影响其人格的完善。另外,大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越来越强烈而其社会成熟度则显得相对迟缓。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如果缺乏人际信任,他们就无法正确应对负性情绪,强烈自尊转化为自暴自弃以致消极颓废。由此来看,大学生的信任关系更加注重质量,但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会出现不稳定或者非理性的信任半径。

(二)辅导员自身的职业倦怠性

辅导员岗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性在逐步提升。教育部相继出台和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文件,指导要求各高校需配备一定师生比的专职辅导员,建立从事对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专业队伍。在工作职责方面,辅导员担负着教师和行政的双重身份,除了要负责本二级学院学生工作,还需要和学工部、校团委、后勤、教务处对接学生相关的工作,是真正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另一方面,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以“双线晋升”、“辅导员单独序列晋升”等多方面条件作为保障,是对辅导员纷繁复杂的工作任务的最大肯定和支持,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执行力度不同、参考政策不同等多方面因素,辅导员的待遇和晋升政策实施大打折扣,这样的问题会打击他们对于学生工作的热情和信心,扰乱他们对于学生工作的专注度,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辅导员队伍的工作动力,会出现部分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日常工作,不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的工作态度,使得本就脆弱的师生关系更加不稳定。

(三)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信任的不对称性

辅导员由于本身作为老师从事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这样的“管理者”固有属性无法避免地产生沟通的不平等地位,关于学生的奖助评优、推优入党、就业推荐、学生干部选拔等关乎利益部分,辅导员不可避免地处于人际交往中的更高视角,拥有着更多的“权力”;同时,由于辅导员本身年龄、阅历、学历等方面都高于学生,这都加剧了双方人际信任的不对称性。辅导员由于本身的工作属性需要参与到学生利益相关的具体工作中,即使在辅导员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选出相应学生,也会使得双方人际交往的信任感掺杂一些“其他味道的人情味”,这样的人际信任关系虽然建立且发展,但是从内部来说不够稳定,从外部来看,如何平衡和其他同学的信任关系建立,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四)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信任的间接性

由于学生工作的工作量巨大,辅导员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自己处理,有一部分可以由学生自行完成,辅导员进行最后把关。例如学生会事务、晚会彩排、各种信息校对或统计、公众号运营等,这就在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交往中间自然形成了一个群体——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存在,本身是有利于辅导员顺利、高效开展各项学生工作,一名得力的学生干部可以在日常事务管理中起到一定程度的支持作用;作为联系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桥梁,能够帮助辅导员顺利完成班级中的具体要求和任务,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也建立了相对深厚的信任关系。但是,这样的人际交往客观上使得学生干部与辅导员接触频繁,而其他学生由于事务性原因接触较少,造成了辅导员与大部分不犯错误、但也不出类拔萃的同学们不够熟悉;同时间接的人际交流会造成辅导员个人真实意愿或处事风格没有被真正感受,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这样的间接性造成了辅导员较少有机会全面建立人际信任关系。

三、大学生与辅导员人际信任关系构建策略

(一)提升大学生信任交际质量,适度扩大交际圈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每个阶段个体都要完成相应任务获得此阶段的心理成熟[14]。信任最早产生在1岁时,可以说早期家庭对于个体的信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第5个阶段(青春期),个体的主要任务是确立自我统一性,防止自我角色混乱。这一阶段是自我认知的第二次快速发展阶段,对于大学生重塑人际信任关系是第二次关键阶段。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每个人的人际信任水平和范围都是千差万别的。大学生活既是学习开始的新起点,也是“交朋友”的新开始。校园集体生活是新的环境,应当主动与周围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进一步增进友谊,提升人际交往水平,通过参加兴趣社团、学生会等逐步增加人际交往范围,互相建立新的人际信任支持;在此基础之上,克服对辅导员敬而远之或者无事便不交流的心态,正确认识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和工作职责,克服位差心理,消除心理隔阂,扩大与辅导员沟通交流的范围,逐步形成与辅导员的交流认识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事务,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结合自身感兴趣或者擅长的也可以积极与辅导员交流、分享。同时,大学生要学会正确了解自身优缺点,实事求是的评价自己,在面对成功或失败时学会情绪调控,不要让过高或过低的情绪影响自己正常的人际交往,正确认识自己,纠正自我认知偏差,完善自我。

作为辅导员,应当主动了解学生最新心理动态,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引导同学们积极交往,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同学,可以采取鼓励、谈心等方式,从兴趣点切入交流。同时辅导员应结合自身经历,传授人际交往经验和心得,帮助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课程”中少走弯路,在无形中培养信任基础。

(二)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厘清学生工作重点

1.政策层面

一是应落实辅导员条件保障相关政策,厘清辅导员权利和义务,保证辅导员晋升渠道畅通,确保辅导员无后顾之忧,最大限度确保学生工作的稳定持续有效开展。二是应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素质专业拓展,通过专业指导,让每位辅导员能够认识到自身在能力和认知上的优缺点,面对问题不焦虑、不“一刀切”,做到有的放矢,确保以专业的态度和能力处理纷繁复杂的学生工作,提升工作自信,进而从自身消除职业卷带感。三是大力宣传辅导员工作岗位光辉事迹,对于学生工作具有突出贡献和辛勤耕耘的辅导员们做出表彰和奖励,提升辅导员主人翁意识和职业荣誉感。

2.辅导员自身层面

辅导员在面对学校具体情况,应当客观看待,不因一些“小道消息”而影响自己的工作热情,不因小事而消耗自己的工作动力。通过重新认识学生工作的特性,寻找最优工作方法和规律,总结学生工作周期,做到化简为繁,充分利用班级优秀学生,形成“最优配置”,在配合中高效、顺利完成学生工作。辅导员的工作更多地是面对学生,而不是办公室的文案,学会调整工作思路,抓住学生工作中思政教育的核心,提纲挈领地开展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冗余部分带来的无谓消耗,降低职业倦怠感的发生概率,为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扫清隐患。

3.弱化师生不对称性人际交往,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

在人际信任关系当中,一方愿意将自身暴露在可能受到伤害的情境下,而与另一方进行社会交往,这被称作人际信任中的情感信任;在一方经过理性考察而产生的被叫做认知信任[15]。作为信任的两个不同维度,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信任大都是这两者的组合。在辅导员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对于客观存在的不对称特性,辅导员应主动意识到并不断校正。一是要在和学生交流中摒弃单一说教或命令传达的教育方式,合理把握事务性沟通和生活沟通的比例,通过情感信任部分建立信任连接,逐步过渡到认知信任。二是要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善于抓住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始终确立“管理学生是过程、服务学生是结果、学生自我管理是目的”的工作理念,时刻摆正自身位置,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融入自身人格魅力,逐步建立信任关系。三是要提升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个人修养,在为人处事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为信任关系的建立打好人格基础。作为辅导员,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如果处事方法得到认可,学生会更加愿意和老师交流,进而影响到其他同学。

4.减少不必要的间接性人际交往,主动增加人际信任建立机会

在辅导员与学生干部不可避免的接触较为频繁的前提下,辅导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个人情况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之上做到能够与学生无话不谈,并且能够从每位学生的个人角度去交流,以“因材施教”的角度对不同学生采用差异化交流策略,不应以辅导员与学生干部的固定交流模式去谈话。拓展沟通内容,拓宽交流思路,以“无心插柳”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在大部分学生中逐步打开局面,形成良性循环的“口碑效应”,为学生工作能够落到实处“铺平道路”,最大限度减少间接性人际交往带来的负面影响。

猜你喜欢
人际信任辅导员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
信任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