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探析

2021-01-08 09:13■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育人思政

■孙 静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这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到的,这个形象的比喻蕴意丰富,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启发。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犹如人精神上的盐,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之源。2020年教育部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也刻不容缓。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应覆盖高职院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化”的窘境,着力构建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坚持新作为,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效。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理论化的现实之策,又是现实化的理论之构。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构成及新时代蕴意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

共同体一词最初属于社会学范畴,“共同体”概念是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3]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的,他指出共同体是“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结合”,即共同体是一种扬弃孤立自我的实体化,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它是一种通过某种联系而形成的统一发挥作用的群体组织。

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升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建要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下的教育自留地,从单一育人方式向多元教育转变,从宏观上把握育人本质,从中观上协同各专业、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微观上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生活、学习中。

新时代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长期的共同体。它要求高职院校全体教职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价值目标,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相互协作而形成的有机团体。在新时代思想政治共同体的背景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已不再局限于思政教师与思政工作者,而是在高技能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校、企业、学生各主体的参与互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凝聚各主体的共识和信念而形成的高度一致诉求的有机生命体。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共同体要以“共生”“共进”“共建”为原则,守好各主体的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构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应包括多元共同体,它是由德育共同体、师生共同体、课程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生态共同体而组成。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需消弭各共同体的界限意识,力图寻找各共同体有机联合的可能性。在共同体的构建中,德育共同体建设是关键,在德育育人中要贯穿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德育体系,以共同的价值信仰凝聚不同育人主体力量,在培养担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下功夫;师生共同体是一种实践共同体,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形成主体合力,要以学生为中心,因课制宜地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进受教育者主体间性的发挥和自我提升,强化立德树人;课程共同体即要推进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形成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同备一堂课工作机制。此外,还要打通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的任督二脉,促使各门课程在教学中挖掘潜在育人价值,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管理共同体即要充分发挥校级党委统一领导,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发挥各部门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推动各领域、各教育教学环节、人才培养等方面协同合作,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全员育人,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要发掘一切校内外资源,整合学校、企业等各方育人力量,拆除“学校和社会之墙,各专业、各部门之墙”,建立“大思政”格局。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新时代蕴意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不是各类资源的简单聚合,而是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联动。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契合新时代的要求,这种共同体是一群共享价值观念的人,他们可能从事着不同专业,担任着不同岗位角色,但是有着共同体的教育目标、价值目标,即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专业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他们共享着一种价值体系和理论体系。

构建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保障,既有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利于全面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契合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发展规律,思政教育从以往单一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再到各共同体的相互耦合,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的宏大叙事转到更关注学生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发展规律,更接地气、生活化的叙事话语转化,使学生更有思想获得感、满足感。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育人共同体价值共识不足

在高职院校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核心圈存在价值共识强度不足、职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很多领域轻视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于高职院校中各类教育主体基于德育育人共识的协同性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政治领域的工作,忽视了德育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的关键性价值。在高校一些专业教师因育人意识模糊而在教学中只重视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重“智育”而轻“德育”,存在专业教师将“教书”与“育人”割裂的现象。此外,辅导员、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因有各自的责任和任务,每个团体的目标各异,也很难激发协作思政育人的热情。所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育人共同体还没有形成共识,共同价值认识不足。

(二)师生关系疏离,情感温度欠缺

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良性的师生互动关系、学生主体间性的发挥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教师与学生关系的疏离。有的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重视教师讲解、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的主体间性,忽视学生对民主平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渴望,对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这对建立和谐的师生共同体构成威胁;而有的学生主体意识缺乏,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知识灌输,师生之间无法实现共融、互通,这与构建师生共同体的意愿背道而驰。

(三)管理共同体同盟圈组织能力不足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满足于少数专业人员的“单打独斗”,“大思政”的理念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还在摸索过程之中,协同育人机制存在“弱”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生命线”,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一切工作中,但在实际落实中却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对广大青年价值塑造的育人功能,但在实际中,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专人教育,局限于思政课堂、党课、团课,其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近年来为提升教育效果,突破自身域限,提出课程思政,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融合过程中仍停留在课程和思想两张皮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合力机制并未形成,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盛行,缺乏社会整体动员。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构建的着力点

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是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要求的回应,它着力打开教师、学生、高校等各方资源融合的通道,弥合各要素的裂缝,努力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最大公约数。

(一)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实现教学过程的共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理念与传统经验的日显乏力,急需高职院校实现“课程”与“思政”的完美融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共同体是以育人为价值目标的,要将价值引领、思想启发赋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潜在育人价值,知识传授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之中,形成一体化课程体系。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单一——思政教育局限于思政教师,在新时代已无法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高效发展,我们要破除专业教师只讲专业,突破知识与育人的分裂,破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脱钩问题,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的交流共通,在专业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既授业又育人的作用,形成“大思政”格局。要深度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政治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育人的“单兵作战”,强化各专业育人系统的协同、联合、合力育人,消弭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相互之间的分歧,使自我目标与集体价值追求保持步调一致,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共同体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二)建立和谐关系的师生共同体

师生共同体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立足于双主体理念,建立有机团结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发展为切入点,既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在育人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话语的生活化、课堂知识的具体化,实现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化,推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发展。教育是最要求鲜活的工作,教师要转变以往的单向度灌输,强化问题意识,借助互联网思维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要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等新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教与学两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体验与学习效果,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变化及动态,巧妙地将授课内容与现实生活以隐性的方式进行“嫁接”,实现师生的良性双向互动,建立和谐互惠式师生关系。

(三)搭建多主体交流平台,突破各场域壁垒阻隔

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共同体必须丰富参与主体,吸纳并整合多元力量,激发多元主体育人力量的内生动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育人共同体涉及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群体、党政干部、班主任及机关管理干部等群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所有参与主体应以共建共享为价值目标,突破各部门机构、学科专业的壁垒阻隔,形成共同体成员的共生、共振,画出最美同心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契合新时代发展要求,需秉承“共同体”发展理念,发挥党委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党组织和学校管理部门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增强沟通,构建一种新型的“多元管理主体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积极推进高职院校所有管理部门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在充分发挥各自育人价值的同时,诸方力量要相互融合,打通“三全育人”的最后一公里路,共同发挥合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应。

猜你喜欢
共同体育人思政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爱的共同体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