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若干思考

2021-01-08 09:13王鑫宏柳溜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四史灾害中国共产党

■王鑫宏,柳溜溜

(河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要将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作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表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1]这是党和国家对于“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最新指示。为贯彻这一指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四史”如何融入思政课程教学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应对自然灾害史(以下简称“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是“四史”,尤其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为例,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育人价值

“四史”中蕴含着丰富、生动和有说服力的思政素材,具有突出的育人价值。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而言,其育人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

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局部执政时期,还是全面执政时期,对于自然灾害都给予高度关注和进行有效应对,形成了一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应灾史。应灾史是百年党史的一个重要侧面,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生动说明。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可以展现中国共产党在灾害应对中的非凡能力和其对中华民族的突出贡献,也从一定侧面说明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而能够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强盛中国,从而帮助他们能够树立起正确的党史观。

(二)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帮助学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使命。当今社会思想错综复杂,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对学生的思想世界造成一定困扰。通过对中国共产党应对灾害所运用的理论渊源、主要措施、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考察,尤其是通过历史纵向比较和国内外的横向比较,可以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说明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比正确性。显然,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到思政课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四个自信”,进而具有应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武器。

(三)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建党百年的讲话中提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2]。青年学生必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身必须肩负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可以从一个侧面向学生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需要不懈奋斗的历程;也可以向其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以坚定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还可以向学生展现无数青年在应对灾害中的可歌可泣的表现,为其树立学习榜样。这些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进而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内容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教学,必须从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尤其是从利于实现上述育人价值的目标出发,科学选择融入教学的内容,让学生从党史中学到知识、学到规律、学到道理、学到智慧。总体来说,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伟大历程和成就融入思政课

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灾害进行类型划分,其涵盖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灾害等。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水灾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应对的重大旱灾有1928—1929年西北大旱灾、1942—1943年中原大旱灾、1947—1949西北旱灾、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1997年全国性旱灾等。重大水灾有1931年长江流域大水灾、1938年花园口决口、1939年华北大水灾、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我国特大洪水、2020年长江流域洪水、2021年河南特大洪灾等。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震、泥石流等。中国共产党应对的重大地震灾害主要有1966年邢台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等。重大泥石流灾害主要有2010年舟曲特大泥石流、2016年九寨沟特大泥石流等。生物灾害主要包括蝗灾、疫灾等。中国共产党应对的重大生物灾害主要有20世纪40年代华北蝗灾、1947—1949年东北鼠疫、1961年广东霍乱、2003年非典、2020年新冠肺炎等。这些重大生物灾害对民众生命造成巨大威胁。海洋灾害主要包括海啸、台风等。中国共产党应对的重大海洋灾害主要有1962年上海市遭受的风暴潮、1968-1969年渤海湾海冰、1992年沿海特大风暴潮、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等。面对这些灾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保护了民众生命安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历史。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伟大历程和成就融入思政课使学生加深对党百年奋斗历程的认识,进而达到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辉煌成就来激励人、教育人、启迪人、滋养人的目的。

(二)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应对体系融入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应对灾害的应对体系肇始于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初步形成,改革开放新时期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继承我国传统救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国外救灾经验,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其灾害应对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含基本理念、基本体制、法制保障和群众基础等。基本理念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应对灾害的价值取向。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尤其是生命和财产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应对灾害的根本出发点,即“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基本体制主要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灾害的应对主体、组织机构、主要措施等。应灾主体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应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政军、社会和群众三方作用。应对灾害的组织机构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演变过程,逐步形成中央统一领导,各专职机构各司其职的格局,尤其是十八大后组建应急管理部门具体统筹协调包括应对自然灾害在内的应急事务,其他水利、电利、交通等业务部门根据自己职责履行自身应灾职责。现行救灾组织管理体系可概括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配合,上下分级管理”。应灾措施分为三类:一类是防灾措施,如发展水利政策、植树造林、厉行节约、开展卫生防疫、加强物资储备、加强科学研究等;一类是抗灾措施,如抗洪抗旱、捕蝗打蝗、捕鼠、抗震抢险、抗疫、疫区隔离封锁等;一类是救灾政策,如安置灾民、救济粮款、生产自救、以工代赈、社会互助等。规章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应对灾害的制度保障。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应对灾害过程中加强法制建设。目前,我国已经有数十个减灾救灾的法律法规。在应对灾害的百年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逐渐形成了全社会人力物力的总动员,人民群众的救灾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救灾过程中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合力,从而最大程度上救济灾民。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成功应对重大灾害的社会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应灾体系的不断完善体现了其社会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将这些内容融入到思政课,不仅可以说明中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也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优势。

(三)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中的伟大精神融入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应对灾害的过程中,带领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不仅取得应对灾害的伟大成绩,还凝聚起伟大的时代精神。如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其中抗洪精神的高度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击非典精神的高度概括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抗震救灾精神的高度概括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抗疫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这些精神虽表述各不相同,但也存在一定的共同点。主要有三点:一是强调面对灾害必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舟共济,命运与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度团结;二是面对灾害必须不怕困难,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勇于胜利,体现了必须有战胜灾害的信心和勇气;三是面对灾害必须自力更生,尊重科学,体现了战胜灾害的根本方法。正是由于这些精神中蕴含着战胜灾害的基本态度、方法等,在其精神引领下,中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灾害。这些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3]253-254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中的伟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并成为其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中的主要经验融入思政课

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中蕴含着应对灾害的主要经验,主要包括:坚持科学应对理念,即实现了从“被动救灾—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转变;注重科学应灾,中国共产党应对灾害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坚持自力更生,但也实现从自力更生到接受国际援助,从拒绝到有条件接受的转变过程;紧密依靠群众,即充分动员群众,实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依靠先进制度,即应灾建立在先进的社会制度之上。这些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应灾智慧的结晶,也是应对未来灾害挑战的科学准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2]。思政课要帮助学生深刻把握这些宝贵经验的科学性及其实践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帮助学生理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没有变,坚持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创新没有变,坚持应对灾害的科学态度没有变,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没有变,使学生从中得到认识历史、面对未来的思想武器。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主要路径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中适合融入思政课的内容有效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之中,还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明晰有效融入的主要路径,力图实现最佳融入效果。

(一)拓展教师知识结构

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必行之举。通过深入学习“四史”拓展自身知识结构。思政课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讲出自己的特色,必然建立在其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知识有较为广博的认知,也必然建立在对一些内容有深入的研究。因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历史发展脉络有所涉猎,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中国共产党应对具有代表性的灾害有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地运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相关资源,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二)构建合理教学内容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到思政课,必须结合各门思政课的课程特色,尤其是每门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来设计教学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成就融入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中的应灾体系和主要经验融入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将百年应灾史中产生伟大精神融入其中。“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可以对百年应灾史中的应灾思想和机制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形势与政策”课可深入专题分析中外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差异。总之,必须找准每门课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契合点精心构建教学内容。

(三)采取有效教学方法

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该说,作为辅助教学的教学资源来说,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相关资源以穿插的形式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内容是最为直接的方法。比如,将中国共产党应对1942年河南灾荒的历史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六章,用于说明中国共产党为何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通过国共对比,进一步分析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设置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典型案例、典型专题,加深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内、课外实践教学,如情景剧、社会调查等,通过发挥学生自身学习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深入沉浸中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的相关内容,进而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并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四)加强团队分工协作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4]26。应加强教研室的集体备课和研讨,通过分享经典案例和教学经验,实现团队资源共享、提升教学站位、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还可以充分发挥教研室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改方案,尤其是编写案例库、制作视频资料,并将其上传课程网站,提升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的推广效应。此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为继续改良相应做法寻求专家和同行的指导。当然,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应灾史融入思政课也仅仅是“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个侧面,这种有益的尝试还有待于从中找到“四史”其他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一般规律,这也有待于团队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四史灾害中国共产党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千年蝗虫灾害的暴发成因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队史连“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