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的民俗艺术
——湖北民间糖塑

2021-01-08 14:27陈日红湖北美术学院
天工 2021年9期
关键词:天门艺人

陈日红 湖北美术学院

“三个钱买糖人——有玩的也有吃的”,这是曾经流传在荆楚大地的一句民谚,当地人们耳熟能详。由此可见作为民俗艺术的“糖人”的受欢迎程度。所谓“糖人”,即民间艺人以糖(麦芽糖和蔗糖)为原料,通过吹、塑等技艺所制作成的各种人物、动物以及其他形象的统称。学界沿用泥塑、面塑等概念的成因,将制作糖人的各种工艺称为“糖塑”。糖塑最早是作为祭祀供品,在物质匮乏的农耕文明时期,其因既好吃又好玩而成为受孩童追捧的风味零食。民间糖塑艺人肩挑糖担游走四方,活动于街头巷尾和村落阡陌,糖塑艺术亦随之成为一道游走的民俗艺术风景线。

我国制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麦芽糖就已出现。《诗经》《尚书》里都出现过“饴”字。楚地古籍文献对此亦多有记载,《楚辞·招魂》里有“粔敉蜜饵,有餦餭些”的记载,南朝梁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因而,麦芽糖在我国古代有诸多称谓,除了以上的“饴”“餦餭”“饧”等叫法之外,还有餔、馓以及关东糖、藕丝糖等称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饴,米蘖煎。”意即饴由糯米和麦芽熬制而成,故亦称糯米糖。其具体做法是先将糯米蒸熟,加麦芽搅拌均匀,比例为一百斤糯米加三斤麦芽。发酵后,取出沥水,压出糖液。再放入锅内煎熬,待糖液中的水分慢慢蒸发,变成黏稠的糖稀即可。蔗糖,由甘蔗榨汁制成,甘蔗种植和蔗糖食用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相关文献如《楚辞·招魂》曰:“胹鳖炮羔,有柘浆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将“柘”注释为甘蔗,故“柘浆”即为甘蔗汁。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已学会用甘蔗来加工砂糖。如梁人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沙糖,蜀地、西戎、江东亦有之。榨甘蔗汁煎成,紫色。”用甘蔗制饴,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引用《异物志》的相关记载:“甘蔗,远近皆有……斩而食之,既甘;迮取汁为饴饧,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砖。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者。”此后,在宋代至明代的数百年时间,我国的制糖技术已相当成熟,如宋代王灼在《糖霜谱》、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等著作中,对制糖方法均有详细记载。

至于以糖塑制形象、制作糖人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不过,从现有文献来看,糖人起源似乎可以追溯至东汉,至少明代文献中都这么说。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蜜,即白砂糖也。凝结作饼块如石者为石蜜,轻白如霜者为糖霜,坚白如冰者为冰糖,皆一物,有精粗之异也。以白糖煎化模印成人、物、狮、象之形者,为飨糖。《后汉书》注所谓猊糖是也。”但据考证,李时珍上述之言证据不足,故不足为信。不过,从唐代开始有“糖狮子”的说法还是可信的。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逸文》中记载:“近世造糖,作狻猊形,号‘猊糖’。”在1000年前的宋代,人们以糖为原料来塑造狮子形象,制成“猊糖”“糖狮”,成为我国糖塑艺术的源头。

宋代市井文化异常发达,民间糖塑艺术亦在其中。人们将糖浆注入预先制好的各种形象的模型内,这种象形糖,称为“乳糖”。北宋曾慥在《高斋漫录》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宋熙宁年间,元宵节时神宗母亲宣仁太后邀请外戚进宫观灯,神宗想知道母亲如何赏赐外戚,太后云:“大者各与绢两匹,小儿各与乳糖狮子两个。”彼时宋代宫廷所用乳糖狮子,一般均由川蜀进贡而来。宋人寇宗奭《本草衍义》载:“石蜜,川浙者最佳,其味厚,他处皆次之。煎炼以形象物,达京都。”两宋时期关于各地风俗的文献较多,均有关于狮子糖的记载。如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之卷二“饮食果子”中记载:“有小托盘卖干果子……西川乳糖狮子。”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之卷十二“湖船”中记载:“湖中南北搬载小船甚多,如撑船卖糖狮儿、糖小儿……” 卷十三“诸色杂买”亦云:“小儿戏耍家事儿,如戏剧糖果之类:行娇惜、宜娘子、秋千稠糖葫芦、吹糖麻婆子……” 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明代的诸多文献详细记录了糖人的制作工艺。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紫糖亦可煎化,印成鸟兽果物之状,以充席献。”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甘嗜》中亦载“附:造兽糖”条目云:“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模冷糖烧,自有糖一膜靠模凝结,名曰享糖,华筵用之。”上述“兽糖”“享糖”“猊糖”“飨糖”等,称呼虽不同,但其实是指一物。即把紫糖或白糖熬化后倒入模具中,脱模之后得到象形之糖。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其《坚瓠补集》之“卷一”中,曾收录明末朱望子所写《糖丞相》诗二首,诗中的糖人被用作祭祀供品:

液蜜为人始自汉,印成袍笏气轩昂。狻猊敛足为同列,李耳卑躬属并行。

枵腹定知无肺腑,虚心自应没肝肠。 儿童尽与相亲近,丞相无嗔可徜徉。

镕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苏秦诱我言甘也,林甫为人口蜜乎。

霉雨还潮几屈膝, 香风送暖得全肤。纸糊阁老寻常事,糖相年来亦纸糊。

“糖丞相”是对糖人的称呼,诗中所描绘的是明成化年间人们以糖人来祭祀的事情。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浙江画家曾绘制一本表现当地民俗的《太平欢乐图》呈送给南巡的乾隆,获得皇帝褒奖。在该书“吹箫卖饧”一图中,有作者所撰短文:“案:浙江当春时,有以饧作为禽鱼果物之类卖与儿童者。口吹竹管如箫,名‘卖饧箫’。吹箫卖饧见于《郑氏诗笺》,其事疑始于汉诗:‘箫管备举。’笺云:‘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疏:‘其时,卖饧之人吹箫以自表也。” “吹箫卖饧”所描绘的是一糖塑老艺人将饴糖放入“禽鱼果物”模具中,合盖后吹制成形。该画为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描绘我国民间糖塑艺术的画面,距今已有230余年。作为随处可见的民俗艺术,吹糖人也曾出现在清中后期的汉口繁华街市上,叶调元在《汉口竹枝词》中记录了这一民俗生活。该书刊刻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其中有一首记录糖人的词:

放学归来日未曛,滚钱抛鞬闹成群。阿娘膝下频需索,吹了糖人捏面人。

吹糖人者以泥为范,乘热吹之,中空外朗,其薄如纸。捏面人者颇极工巧,皆小儿之销金锅也。

叶调元在词末还专门对“吹糖人”做了注释,如“范”(模)为泥制,饴糖要趁热吹,里面是空心,且“薄如纸”等。该词还记录了街头吹糖人的过程、工具以及艺人的精湛技艺。现在一些地方还可以看到这种用模具吹糖的情形。

自此以降直到民国期间,吹糖人场景陆续见诸各类风俗画集和风俗照片,挑着糖担游走于街头巷尾的吹糖艺人也成为我国市井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吹糖师傅作为游走江湖的艺人,恪守一定的江湖规矩,且有着极深的祖师崇拜情结。与蜀中糖人师傅尊唐代诗人陈子昂为祖师爷不同,湖北糖艺师傅尊刘伯温为祖师爷。相传,刘伯温为朱元璋军师时,在平定西南的某次战役中,命人以稻草扎制成人形,穿上士兵服,在其外表涂上糖稀,以诱使来自敌方的毒蜂粘在“糖人”上,才得以大破“毒蜂阵”。“糖人”故由此得名。还有另一传说,明洪武初年朱元璋登基后,担心麾下权臣日后篡位,故赐御酒欲毒死开国功臣。军师刘伯温深谙朱元璋之心思,便化装逃出京城,游走民间以做糖人为生。其实,不管是奉陈子昂为祖师爷还是奉刘伯温为祖师爷,均是民间糖塑艺人附会为之,以此抬升自身行业的身价。

在荆楚地区,糖人制作工艺以三种形式存在,即冰糖制塑、滴糖花(糖画)和吹糖人(糖塑)。

滴糖花,有的地方亦称“糖画”,所用工具仅为一勺一铲,以饴糖稀加白糖为原料,将其放在炉子上用文火熬制,熬到能牵丝时即可用来造型。造型时,艺人用小铜勺舀起融化的糖汁,在大理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滴画浇铸,绘出各种图形。由于糖汁容易冷却凝固,所以需要民间艺人眼疾手快、眼到手亦到地进行滴画造型,以求一气呵成。当图形滴画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按上竹签即可。湖北糖画艺人主要集中在黄陂一带,技艺高超的师傅甚多,其手艺很多都是家族相传。由于黄陂毗邻汉口,以前很多艺人挑着糖担来到武汉,游走在大街小巷滴糖花,受到孩童们的追捧。在他们的糖担转盘上有各种图案,其中外圈绘有18种花样:鼠、龙、猴、马、鹿、鱼、螃蟹、彩船、花篮、大刀、三桃、眼镜、唐僧、猪八戒和鹭鸶采莲等;内圈有12种花样:虾、鸟、龙、金鱼、鳊鱼、小刀、小人、单桃、金瓜、花盆、和平扇和老鼠偷葫芦。小孩将指针转到哪种花样,艺人就滴哪种,完成后按上竹签递给他们。小孩将其拿在手上,边吃边玩。滴糖花(糖画)以转针博彩的方式来吸引人们参与其中,颇有诱惑力和娱乐性。这种转糖形式历史悠久,在宋代就出现了。南宋曾三异在《因话录》(约成书于1207年)一书中记录得较为详细:“都下卖饧者,作一圆盘,可三尺许,其上画禽鱼器物之状数百枚,长不过数寸,阔如小指,甚小者只如两豆许。禽之有足,鞋之有带,弓之有弦,纤悉琐细,大略皆如此类。以针作箭,而别以五色之羽。旋其盘,买者投一钱,取箭射之,中者得饧。数箭并下,其盘方旋而未止。卖饧者唱曰: ‘白中某,赤中某,余不中。’逮旋止盘定,视之无差。卖饧者乃自取箭,再旋盘射之以酬之。”

冰糖制塑是由南京艺人传入鄂州的,以冰糖为原料。据1987年出版的《湖北民间美术探源》所录谈士屺《百年单传的鄂州民间冰糖制塑》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逾五旬的鄂州人吴丰海独自一人从事该手艺,其师傅年轻时在南京学此手艺,随后带回鄂州,一直恪守“此艺独有,不可多传”的师门遗训。其工艺主要是印版灌浆法,即翻模之法。首先要制作模具,有时是艺人自己刻版,有时会请手艺好的木雕艺人雕刻。艺人在厚厚的樟木板上雕刻公鸡、小狗、板龙、轮船、飞机、梅花鹿,以及成套的“八仙过海”和“唐僧西游”等各种动物、人物造型,做成印版。每个图案一块印版。丰富的造型使孩子有更多的选择:“你有鸡我有狗,你有梅鹿我有船,拿点零钱买一个,又能吃来又能玩。”其后,用特制的小锅以文火来融化冰糖,融糖火候很重要,火大糖焦则不宜制塑,火小糖嫩又不能成型。融好糖,将印版浸湿平放在水磨石上。塑制小件时只用一块明版,像铸造工业构件一样将糖汁倒入版内,让其流动均匀成型后粘上竹签,即刻取出,否则会粘版。塑制大件时则用暗版,将一块等大的空版平放在水磨石上,雕花印版则覆盖在空版上,两版合二为一。把与造型容量相当的糖汁从上面印版的一个小孔倒入后,稍过片刻后要及时取出作品,防止粘版。一般,从融糖到塑型,一人即可操作;但还需一人给作品略施淡彩,因为只有趁热才可将色彩附着其上,颜色以红、黄、蓝食用色素为主。没有上彩的糖塑呈半透明状乳白色,犹如汉白玉雕。春节前后的一个月是冰糖制塑的销售旺季。与孩童的喜好不同,大人们最钟情于罗汉和财神,高约30厘米,袒腹盘坐、笑容可掬的冰糖罗汉经常被人们请回家去。在所有造型中,财神体量最大,造型也最精美。其头戴盔帽,身披铠甲,右手挥剑至头顶,左手用力挥拳,脚踩咧嘴张牙的老虎,其威武雄壮之势,犹如传统木版年画中的门神。相对而言,生意人和江湖跑船人最喜欢 “财神”,每到过年总要请一尊供奉在家里或船上。

严格的传承制度限制以及其他原因,使鄂州冰糖制塑现已失传。2010年,著名民艺理论家、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先生曾托湖北民俗专家吴志坚先生打听鄂州冰糖制塑的现状,无奈早已不知所踪。这门技艺由南京传入,后来在南京、鄂州两地皆已失传,让人惋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黄冈地区在端午节期间曾有类似博彩的抽洋糖菩萨(糖人)的民俗活动。艺人所卖的各种大小糖菩萨、小糖人和小动物,都用白糖在模具中翻制。其造型精美,在乳白色糖菩萨上略施淡彩后更显可爱。中秋时节,民间艺人则用糖面粉做成马儿形、如意锁形,以及用木模印出的各种动物形象和状元打马游街等吉祥图形。不过,若干年已过,这些手工艺都已不复存在了。

在湖北所有民间糖塑艺术中,最具艺术价值且让人称道的便是江汉平原一带的糖塑了,即人们常说的“吹糖人”,尤以天门为最。2007年,天门糖塑与成都糖画、丰县糖人贡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天门糖塑与传统祭祀活动有关,与前文所述《糖丞相》中“镕就糖霜丞相呼,宾筵排列势非孤”的用途一样,均用于祭祀供奉。旧时,祭祀是极为隆重的大事。祭天地、社稷、祖先以及鬼神等,糖便是上好的供品。对糖塑艺人来说,一些大户人家举行的隆重祭祀,所要摆供的都是糖塑“大活”,需要几个艺人同时做几天才能完成,主人给的犒赏红包也相当丰厚。至民国时期,以糖作供之俗逐渐隐退,现在艺人所做糖塑作品更多的是供孩童玩耍。

相传,天门糖塑最早于19世纪中晚期由皖、江、浙一带传入本地。天门糖塑艺人把糖塑俗称为“气憨子”,而现在安徽皖南一带也把吹糖人称为“气汉”,虽然有一字之差,但读音相近。由此可见,鄂、皖两地的糖塑技艺源流还是有某些内在联系的。从地理位置上看,有三条河流从该地境内自西向东平行流过,因此旧时此地水患频发。俗语曰,“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天门人逃荒在外时跟人学得糖塑手艺,遂将其带回天门,从此糖塑工艺得以在天门生根发芽。天门糖塑艺人大都聚集于该地东南部的小板、干驿、竟陵、彭市、岳口、马湾、杨林、横林、多祥等频遭洪患的乡镇,以小板镇人数最多。旧时,天门糖塑艺人众多,皆浪迹江湖,逐渐形成一些帮派,并有各自不同的活动区域。在民国时期,各帮派艺人曾成立过“糖人公会”,类似于现在的行业协会,共同制定行规行法,作为相互帮扶的平台。

天门糖塑艺人以麦芽糖为原料,将其加热,利用麦芽糖的黏性和可塑性等特点,通过“吹”“塑”等工序,将其制作成人们喜闻乐见的造型样式。艺人游走江湖的主要家当就是一副糖塑担子,已故老艺人杨志谱所用的担子便是其祖父传下来的。糖塑担子集工具箱、操作台、展示架及坐凳于一体,较为简单。担子分两头,一头为可折叠支架支撑,用来放置化糖槽和雕塑工具;架子最上面的横梁上有两排插孔,用以插置完成或未完成的糖人;中间搁板上有两个指针式转盘,其周围画有各种糖人图案,或简单或复杂,供顾客博彩抽取;转盘下面为两个小抽屉,用来放置雕塑工具;再下面便是化糖槽,由铁皮制成,有并排的四个格子,装原色、红色、绿色和黑色四种糖料;化糖槽底下还设置有铁皮托槽,装填锯末,点燃后盖上瓦片以控制化糖温度。糖担子的另一头为箱式结构,用来存放各种工具、备用糖料等,也当座椅。

糖塑艺人的制作工具,主要包括竹刀(俗称“签子”)、木梳、竹签、小剪刀、小篾刀、细竹笔等,以及弹簧、棉花、墨汁、棉线、石膏粉、红色素等辅助材料。糖塑艺人运用这些简陋工具将麦芽糖塑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经过100余年的传承发展,天门糖塑的题材样式非常丰富,艺人经常做的有数十种,主要分为四大类:一是祈福纳祥类,如连年有余、天官赐福、童子戏鸡、二龙戏珠、八仙庆寿、福禄寿三星、麻姑献寿、寿星乘鹿、蟠桃贺寿、龙凤呈祥、游龙戏凤、刘海戏金蟾、吴刚砍樵、和合二仙、蝴蝶戏花、麒麟送子、金鱼闹莲、八仙过海、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五子登科、老君骑牛(又名“紫气东来”)、牧童骑牛、龙盘柱、龙盘烛、龙凤烛等,包含祈福、庆寿、求子、求财等吉祥寓意。二是驱灾辟邪类,如三怕(青蛙、蛇、蜈蚣)、五毒、玄武以及大刀和金瓜等,人们期盼借此逢凶化吉。三是传统戏文类,如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单刀赴会、忠义千秋、关圣夜读、刘备招亲、七侠五义、郭子仪庆寿、三英战吕布、杨宗保点兵、穆桂英挂帅、梁红玉击鼓、慕容贞斩蛇、温酒斩华雄、关公勒马望荆州等,此类传统忠义故事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教化作用显著。四是寓言哲理类,如十样锦和金鸡斗蟋蟀等,人们以具体形象来表现智慧哲理。天门糖塑艺人平常做得最多的便是狮子,狮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吉祥寓意,是瑞兽,其种类有葫芦狮、龙盘狮、太保狮、双狮抢球、金狮睏香炉、狮子滚绣球等,其中以太保狮最有特点,由于是一大狮和一小狮,故又名太师少师,与传统官名相符,寓意做大官、仕途通达、代代为官等。糖塑艺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取材于生活阅历与见闻。即使同类题材,也用不同形式来表现,如同一老鼠题材,就包括老鼠上灯台、老鼠钻夜壶、老鼠拖葫芦和老鼠吃菱角等等。还有“黄鹤楼饮宴”等大型作品,楼阁数层,人物众多,需要几张方桌才能摆下。在天门糖塑中,最有名的作品有汪培林制作的《牧童骑牛》《麒麟送子》、杨志谱制作的《龙凤烛》、杨志谱和杨斌成合作的《三英战吕布》、杨林洲制作的《狮子滚绣球》。

相比其他地方的面塑、泥塑等民间雕塑艺术,天门糖塑有其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

1.兼“吹”带“塑”。俗语云:“糖人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以麦芽糖为原料,通过“吹”来造型,有成形快、体量大、用料省等特点,糖塑行话称之为“泡子活”。制作时,艺人用小木棍从化糖槽中挑出糖坯,两手快速拉扯均匀,加一点石膏粉,捏成一个小气囊,然后拉出一根小气管,放在口中将其徐徐吹大。艺人技艺的精湛体现在吹气的大小长短、手捏的轻重快慢,且边吹边捏,吹气与手捏要配合得当。随着艺人手指不停地拉、扯、揪、捏,糖泡形状亦不停变化。转眼间,一个造型构件便很快完成。艺人把以“塑”制为主的造型叫“头子活”。即通过搓、压、挑、剪等技法来塑造各种形象。一般做大件时,都要“吹”“塑”结合。因为“泡子活”可使作品体量做得较大,且表面光滑圆润,但细节不好表现;而“头子活”则长于细节,且肌理丰富,但体量不够。将两者结合,能使其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2.色彩饱和。丰富而饱和的色彩是天门糖塑区别于其他地方糖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色彩运用上,天门糖塑以麦芽糖本身的黄褐色和红、绿、黑(青)四种原色为主,均为食用色素。艺人亦可根据造型需要,将上述四色调制成数十种颜色。将两三种颜色的糖料以不同比例掺和,经搓、拉、揉、捏等工序,可形成并置、渐变、混合等不同的色彩效果,抑或出现千变万化的随机花纹,使糖塑色彩呈现淳和、艳丽之感,让人赏心悦目。在吹塑过程中,艺人多以一色为主,辅之另外三色。所见诸多糖塑作品,红绿对比强烈,醇和内敛;并辅之以黑黄,浓艳醒目,视觉张力非常强。如青狮通体为黑,而其他身体部件则用黄、绿、红三色;麒麟身躯以绿色为主,其他部件则以黑、黄、红三色搭配。

3.肌理丰富。在塑制过程中,艺人会经常用木梳在制作附件的糖料上压制印痕。单调而呈鱼刺状的印痕,经过拉、扯、揉、搓和重复压印等处理,就会呈现出疏密繁简、变化丰富的肌理细节。最后,肌理丰富而质感突出的附件与吹制成形、表面光滑的主体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显得耐看。若艺人将糖料多色糅合,就会产生复杂多变的色彩纹理,或如虹霓,或如大理石纹,丰富了视觉效果。

4.灵动自如。为了使糖塑造型更加灵动、富有生气,艺人一般会在狮耳、狮尾、鱼鳍、凤翅、龙口火珠以及五彩祥云和将帅头顶的雉尾等部件上安装细铜丝绕成的小弹簧,一有动静,这些部件就会自由颤动。瞬间,凝固的糖塑就灵动自如,增添了活力。艺人用简单的弹簧造成了糖塑的“生动”,这种造型方法与陕西凤翔的坐面虎造型如出一辙,增加了视觉上的新奇感,让人爱不释手。

糖塑技艺传入天门已有一百多年,历经数代传承,得到很大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天门糖塑迎来新的春天。1987年,天门糖塑作品的放大模型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后来被编入《中国民间美术全集》等各种图书资料中,选入小学美术课本,被世人广泛认识。还被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制作成各种纪录片。2011年6月,在第六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天门糖塑被作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手艺》栏目的特别节目播出。

一般糖塑艺人从师学艺的时间都很短,少则七天,多则半月。师傅按行规“只传七分”,徒弟学手艺多半靠“参师”或“瞟艺”。若要达到技艺纯熟境界,则须多年历练。汪培林(1918—1998)是天门糖塑的标志人物,技艺精湛,其“吹牛”绝技被誉为“天门第一”。生于1934年的杨志谱是天门有名的“糖塑世家”杨氏家族的第三代传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门糖塑”的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自16岁开始学做糖塑,吹糖手艺炉火纯青,但不幸于2012年病逝。2012年,年已八旬的罗英照、杨贵方被评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英照后又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他几位艺人也大都年过七旬,最年轻的都已五十多岁。以前糖塑艺人都是游走江湖、走街串巷,一般都是从当年的11月份开始到次年的3月份温度不太高时比较适合做糖塑,但收入并不高。因此,现在愿意学糖塑的人非常少,即使现在糖塑艺人的子女也都不愿意传承这门并不起眼的手艺。

尽管天门糖塑在鼎盛时期有艺人数百,但时至今日,随着宗族祭祀庆典活动的减少,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土壤的变化,潜在消费需求的减少,糖塑已失去昔日的辉煌。目前,这门手艺面临青黄不接、无人可传的尴尬境地。五彩斑斓的糖塑,其艳丽的光环正在褪去……

猜你喜欢
天门艺人
洞开天门
区域文化产业背景下湖北天门蓝印花布的保护与传承
天门
老艺人的匠心
天门石
天门石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异想天开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艺人指数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