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阴阳自和浅谈药物暝眩反应

2021-01-08 11:31刘萍于白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期
关键词:阴阳气血药物

刘萍,于白莉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5)

0 引言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其指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源,其运动是万物之本源。而《尚书·说命》曰:“若药弗瞑眩, 厥疾弗瘳”,此之谓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眼睛昏花,视物摇晃不定的症状。从其根本而究,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正常生理情况下,阴阳平调,机体乃和。在疾病状态下,阴阳失衡,生理平衡遭到破坏,通过药物的调节,阴与阳相互滋生相互为用,其调节的过程中引动气血津精液的运化与走行,从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因此,以阴阳互根为基础,以气血津精液为物质依托,暝眩反应其根本为人体阴阳自和,疾病向愈的一种良好反应。

1 暝眩反应的概念

《说文》曰:“暝,翕目也”,“眩,目无常主也”,二者合为解释则为头昏目眩,眼不能睁之意。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衍生,暝眩反应的释义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字义解释,其泛指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在疾病好转或痊愈之前所出现的各种临床反应。如晋朝郭璞云指:“暝眩亦通语也。然则药之攻病,先使人暝眩愤乱,病乃得瘳”。汉赵岐注《孟子滕文公上》曰:“暝眩,药攻人疾,先使暝眩馈乱,乃是瘳愈也”。汉扬雄《方言》卷三也注:“凡饮药、傅(敷)药而毒,东齐、海、伤之间谓之暝,或谓之眩”[2]。更有日汤本求真所著《皇汉医学》中提出:“中医方剂服用后,往往其反应有不预期之不快症状出现,是即称为暝眩者也”。在此类基础上,更有“精神性暝眩”之说。纵观暝眩一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不难看出,在各类治疗方式方法过程中,出现一过性的,其表现与主症相同或相反,随之疾病好转或痊愈的不愉快症状,均可称之为“暝眩反应”。

2 阴阳自和与暝眩的发生机理

2.1 阴阳自和与疾病的产生

任何疾病的发展与消退均可从阴阳的变化运动中找到规律与特点。阴阳互根互用,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阳互根互用深刻体现在人体精、神、气、血之间的关系。《素问·调经论》曰“邪之生也, 或生于阴, 或生于阳”。《阴阳别论》更是指出“谨熟阴阳, 无与众谋”。故“凡诊病施治, 必须先审阴阳, 乃为医道之纲领。医道虽繁, 而可以一言蔽之者, 曰阴阳而已。”人体作为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的生理系统,持续在平衡与失衡之间动态变化,不断接受外界信息,调整自身活动功能,从而达到协调统一的最终目的[3]。当病邪入里、正气虚衰,或气血津液逆乱,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如气不能生血、行血、摄血则血的功能失调,可导致血瘀、血虚、出血。血不能载气、生气, 则气虚甚至气脱。另一方面,阴阳过于偏盛或偏衰, 则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情况,故张景岳在遣药中特地提出:“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善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治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均是此理[4]。

2.2 暝眩反应中阴阳的变化

暝眩反应根本上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导向。在这一过程中,药物及其他治疗方式方法参与到阴阳的变化之中。人体在药效及药力的推动下,阴阳水平不断动态调整,从而引动五脏六腑功能、气血津精液多少、经络循环及正邪交争态势进行了相应的改变与调整,表现在外则是各类不同的临床症状。《伤寒杂病论》[5]第58 条中写道“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其作为辨证论治的准绳,对于药物暝眩反应有诸多记载。如书中所记载栀子豉汤证等,云及:“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其在上者,引而越之”,及“汗吐下后”所致“虚烦不得眠,心中懊燶,烦热胸中窒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等,均注明药后“得吐者,止后服”。此类病症乃胸膈气机被郁热所阻,此时正气不虚,阳气被郁遏胸中,引动胃气,本有懊恼欲吐之表现。汤中栀子上入心胸清透郁热以除烦,导火下行以除热,豆豉辛凉宣散,透邪畅中,二者调和阴阳之气,使阳气升扬,则阴气入里,既能宣泄胸中郁热,又开壅散满而和胃。再者豆豉药性升浮,气味腐熟,其病位又高在胸膈之处。故服药后热邪向上踊越而出,则呕吐加剧,这乃是疾病好转的表现,吐后烦去人安,阴阳自和,病邪已去。及至近现代医家郑钦安也认为:治疗阳虚阴盛证所用大辛大热类药物,出现“只要不思水饮,或饮食渐加,即不可停药,改服寒凉、消润。必待服至周身腹中发热难安时,然后与以一剂滋阴,以敛其所服之阳,而后病愈体健”,此乃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从上窍、从肺胃、从皮肤、从下窍而解,至此也达阴阳自和之功[6]。

2.3 药物暝眩反应发生的特点

药物暝眩反应是治疗疾病过程中药力助正驱邪的好转现象。在临床具体病症中,它往往具有突然性,表现多样且剧烈,但同时,作为好转反应,其持续时间短,通常表现为一过性,并在剧烈的反应过后,出现原患疾病的迅速好转。其中所蕴含的病理机理与阴阳的协调融洽密切相关。任何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基础均建立在阴阳失调,机体生理平衡遭到破坏之上。当外邪入里及内里阴阳失调,阳气易遏,阴气外越,或阴阳虚脱,此时均可引动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输布失调,经络走形不循常道,正邪相争,治疗过程中得汤药之助,病邪之气夺径而外遁,故后脏腑藏泄互用、气血调畅运行,也是疾病趋向好转、痊愈的关键力量[7]。

3 药物暝眩反应与药物中毒反应

药物暝眩反应是是人体阴阳自和,疾病向愈的一种良好反应。然而在临床实践治疗中,需审慎与药物中毒反应区别。预估或分辨暝眩反应的是在临床辨证施治无误、处方用药恰当合理的前提下, 此时患者在服药后出现的一过性特殊反应,反应过后原有病痛迅速减轻向愈, 是疾病治疗的佳兆。而药物中毒反应与此相反,与辨证失误、配伍、炮制、煎煮方法不当等情况均相关。如常见的附子中毒症状:以身体麻木为首要表现, 可逐渐扩展到全身, 常于服药后数分钟内即出现, 如不及时处理, 症状进行性加重,反应发生过后, 身体衰弱, 原有病情不见好转等等特点[8]。药物中毒反应对人体的影响超过了“阴阳自和”的限度,必将导致一系列机体的损伤。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当对瞑眩反应发生的病因病机理解透彻,耐心嘱托病人,并仔细分辨药物中毒反应,从而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万物因果相生,疾病是“阴阳自和”状态遭到破坏的结果,同时药物暝眩反应的根本又在于借助药物手段协助机体自稳调节,以达到使人体痊愈,即“阴阳自和”。因此,通过探讨暝眩反应的发生机制,以得到恰当的治疗方法,提高临床辨证精准能力,才是临床用药的最终目的。此外,在把握内在机理及规律之外,如何指导临床实践才是运用的根本。其一,在实际治疗中,需把握疾病发生的根本病因病机,以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作为后盾,做到精准用药,把握药性药理,预估及预判患者服药后出现会出现的相关反应后,提前告知患者,从而提高诊疗配合度,最终达到最佳疗效。其二,详细告知患者煎服方法,避免服药有误,并注意患者有无特殊体质,因时之序,毋伐天和,候气来复,动态观察药物服用疗效,避免判断偏倚,最终达到机体阴阳自和,疾病乃愈。

猜你喜欢
阴阳气血药物
新型抗肿瘤药物:靶向药物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气血不足我来看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