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核心要义与理论逻辑

2021-01-08 08:50何立强窦鸿业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绿色时代生态

何立强 窦鸿业

(广西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04;哈尔滨工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全新发展思路,并将“绿色发展”纳入了新时代五大发展理念,形成了逻辑严密、立意高远的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思想内涵与精神意蕴浸透于相关的重要讲话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之中。本文借助文本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汇总与考察,再辅之以理论性的诠释和解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优势互补,以期在凸显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核心观点的基础上,更好地呈现绿色发展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脉络。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与词频分析

在文本与数据的筛选阶段,首先需要明确,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内涵的极度丰富性与其理论价值的极端重要性使得其理念精神贯穿于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工作的始终,因此难以一一枚举。但另一方面,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内在的强大逻辑性、理论自洽性与话语风格一致性,又令从整体上把握其核心要义与理论框架成为可能。具体而言,笔者结合新华网“习近平日历”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进行了筛选,最终将《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第二章《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在《求是》所发表的三篇重要理论文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深入理解新发展理念》《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本次的重点分析对象。此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思维主线与精髓所在,对于正确、科学、全面地认识和学习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同样具有纲举目张、提纲挈领的意义,因此也将其作为重要的参考借鉴对象进行分析。总之,本文选取涵盖2013年至2019年的50余篇重要文本进行统计,在样本的量与质上无疑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合理性。

具体计量结果分别如表1 、图1所示(合并、调整了相近含义的用语并删去了无实际意义的词汇)。表1中存在“生态”“保护”“环境”等少量高频词,鉴于相关重要讲话的主题指向,高频词汇的出现是合理和必然的。但为了便于更加全面直观地凸显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丰富内涵,于是不再单独列出。同时,鉴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复杂性,计量分析工具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不能简单地认为词频的高低与其真实的重要性完全成正比。因此,笔者在统计表1高频词汇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参考了十九大的理论“热词”(图1),最终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组,以期为后文的分析探讨提供可靠依据:第一组为“党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政治”“制度”和“领导”;第二组为“人民”“群众”“污染防治”和“美丽”;第三组是“经济”“绿色”“现代化”“社会发展”“生产力”“生产方式”;第四组为“产业”“科技”“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等等;第五组是“世界”“人类”和“中华民族”。

表1 习近平有关绿色发展方式系列重要讲话的高频词汇统计

图1 党的十九大报告词频统计

二、基于文本分析的习近平绿色发展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诠释

(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

统计显示“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了157次,仅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曾134次强调“社会主义”。可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进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2],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及集中统一领导在实现绿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命脉地位。具体来说,一是必须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思想、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唯物辩证法。在生产上不仅要重视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需求,更要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内在尺度与规律。习近平就曾多次引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和社会再生产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理。总之,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思想宝库,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才能正确地认识、妥善地处理社会发展中的相关矛盾,从而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二是全党全国应加强政治意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相关决策部署。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各地政府的主导下,让全国人民的“心”“智”“劲”拧成一股绳,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干大事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三是要站在战略性高度深刻认识绿色发展理念及其重要政治意义,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决担负起相应的政治责任。习近平就曾指出,“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政绩观,破除所谓的“唯GDP”论,并且要以终身追责落实环保要求,严肃处理少数越雷池者。总之要把各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放在领导干部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将绿色发展与绿色政治理念、绿色政治决策紧密结合,进而促进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追求

“人民”是相关重要讲话中最为高频的词汇之一,在数据库中共出现了223次,这无疑体现了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并充分展现了我们党为人民谋求幸福的初心。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许多人民群众关心的直接现实利益问题,在环境形式仍存在一定风险的背景下,广大人民逐渐在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更高质量的要求,创建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成为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反复强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其中的“以人民为中心”绝不是一个流于书面的纯粹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蕴含于“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4]的切实要求之中,这种对于人民现实生活的深厚关怀与真实改善才是新时代“人民主体论”的最好注脚,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总之,要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关键在做好、分好“发展蛋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发展”要真正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科学转化生产、生活方式是新时代绿色发展思想的实践导向

马克思就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可见,从根本上扭转传统“大量消耗、大量排放”式的生产方式对于实现新时代绿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发展绿色生产力又是其中最具革命性和根本性的手段。具体而言,在生产力层面,总书记发展和升华了马克思生产力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和发展观推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这无疑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努力方向。关于生产关系,一方面必须必坚决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改革经济体制中少量较为僵化甚至落后的成分,以反向促进生产力的快速、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不断创造适应绿色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式。总之,应在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国策的前提下,大幅提高经济的绿色化程度,有效降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例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在政府的扶持与监管下鼓励绿色创业[7]等等。其中,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所强调的具体问题可能存在差异,但两者都属于绿色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都可以被运用于绿色创业的实践之中。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更加强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旨在尽可能地避免消耗高碳能源、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循环经济则更加注重“取之有度”的生态利用宗旨,希望通过合理的事先规划,实现对生产废物的综合利用,完成不同产业间的资源配置优化。还应注意到,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之间实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8],二者完全可以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需要积极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尤其应提高全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坚决反对与批判各种形式的不合理消费和浪费行为,大力宣传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真正在衣、食、住、行等领域做到让“绿色”“低碳”“可持续”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践操作层面,应大力推广绿色交通的出行方式,积极开展建设和评比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文娱活动,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反向促进生产方式的革新进步。

(四)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招

“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各自具有的理论内涵较为不同、所针对的问题也存在差异,但其目标指向是共同一致的,因此同样可以实现相互融通和彼此促进[9]。作为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分别在不同的维度上对绿色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创新理念”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经过统计,“创新”一词共出现了98次。当今时代,唯有抓住了科技创新,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棋活而全盘兴”,而绿色发展恰恰代表了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前沿方向,是二十一世纪最大有可为的发展领域。绿色科技的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内在动力[10],要求广大科研工作者,不仅要研究生态恢复和治理防护的具体措施,更要加深对于生物多样性等科学规律的认识,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的难题。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前提下大力构建绿色经济创新体系,扶持鼓励绿色金融、绿色创业,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另一方面,要催生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领域的新一轮革命,构建安全高效且绿色环保的能源体系,在资源使用上真正实现高效、低碳、可循环和可持续。此外,“协调发展”虽然位于五大发展理念的第二位,但却是绿色发展思想能够扬弃“黑色发展”传统模式、聚焦生态保护薄弱环节、补齐生态文明建设短板的关键所在,其有关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理念追求,无疑为构建全新的经济体系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关于开放性的发展思维,“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毋庸置疑,唯有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取其精华更去其糟粕,才能更加充分地以全人类的思想科技成果及相关治理经验为新时代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最后,要实现“共享”就更需要进行“共建”,只有全社会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创造人人都享有的良好生态环境。

(五)为全球治理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指引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的重大贡献

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形成以来,西方世界对当代世界秩序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并曾长期占据所谓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受资本逻辑支配的资本主义旧秩序越来越难以满足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谋求合作发展的利益需求,全球治理制度正在呼唤全新的发展模式甚至价值体系的出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习近平绿色发展观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而产生的,其完美满足了全球治理亟待变革的客观需求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当然,建设美丽中国同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新时代绿色发展观产生的国内背景。但不同于西方的二元对立发展观,在寻求自身实现绿色发展的同时,新时代绿色发展观同样追求造福惠及“一带一路”的沿线各国人民,致力于为发展中国家贡献解决发展速度与环境保护关系难题的中国智慧,谋求积极引导国际秩序的变革方向、形成破除环保让位经济迷思的全新方案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无疑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一方面,积极地参全球绿色发展事务让中国更进一步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充分彰显了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大国形象;另一方面,结合实际行动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理论有助于引导形成合作共赢、公平公正的全新世界秩序。

三、结 语

首先,本文借助定量分析的方法提供了一种较为新颖的研究思路,即以探究关键词词频为切入点,通过文本计量分析,辅之以理论诠释,以微见著地反映领袖人物重要思想的精神内核与内在逻辑,是对现有理论研究的进一步丰富与必要补充,能够有助于更加高效便捷地认识和学习相关论述的丰富内涵。其次,在表1、图1中“文化”、“安全”分别出现了85次和72次。由此可知,弘扬绿色文化和维护生态安全对于实现绿色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具体而言,人民群众对于生态、环保的强烈关注引起了新时代绿色文化的快速发展,绿色文化的繁荣兴旺也为绿色发展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与此同时,当前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的风险依然严峻。因此应将生物安全作为生态安全体系的核心内容,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相关重要决定进行严格的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形成全球生物安全共同体,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高度,用安全稳固可靠的生态环境为新时代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并提供必要支撑。

猜你喜欢
绿色时代生态
绿色低碳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生态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