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1-01-08 08:31胡青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52期
关键词:工匠思政院校

胡青华

[摘           要]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来的社会实践中凝结的智慧和力量。新时代新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政课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上好第一课堂,提高以“工匠精神”为内容的教学质量;建立第二课堂,打造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用好第三课堂,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思政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52-0004-03

“工匠精神”一词自2016年首次提倡以来,已先后五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高频热词。探索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凸显时代价值的重要体现,是为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铸就更多“匠者匠心”的良好契机;是应对“中国制造2025”目标要求的当为、能为和必为的有力回应。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孕育了悠久辉煌的灿烂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伟大精神。工匠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强调工匠精神不仅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鼓舞中国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精神动力。

(一)执着专注的敬业本分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工匠精神,首先是工匠,而后才是精神。千百年来,工匠们在认知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以业维生,以技艺为本,不断积累经验、创造财富、实现价值。他们敬重工作,敬畏职责,“择一事终一生”,他们专注执着于要做的事,认真勤勉,踏实本分,任劳任怨,不分心,不轻易受外在因素干扰,锲而不舍,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不骄傲、不满足、不将就,不凑合”是工匠们共有的精神气质。哪怕从事的是普普通通的工作,却也干一行,钻一行,对产品、工艺、技能有着极致的追求。工匠们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精进自己的技艺和才能,本着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的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努力追求职业和事业的卓越成就,时刻保持慎重、进取,竭尽所能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从“如切如磋”到“炉火纯青”,凭借的正是工匠们近乎苛刻的品质要求。

(三)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是一丝不苟,更是工匠们十年如一日的成事之基,立业之本。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偏毫厘不敢安”,工匠们对细节和精确度有着99%到99.9%再到99.99%的执着,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硬核的工作能力是他们工作的日常,数十年如一日对技艺反复钻研磨炼形成的气质和品格,更是他们对职业、对事业深入骨髓、发自灵魂深处对“责任重于泰山”的珍视和坚守。

(四)追求卓越的创新使命

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不断完善,打造优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卓越产品。平江靠养殖致富并带领村邻奔小康的年轻老板周志告诉记者:“一般人理解的工匠大多是上了年纪,有一定经验和阅历的人。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在创业中不能说‘还行吧’‘差不多’,一定要有精益求精、攻坚克难的工匠精神,规划长远又踏实做好现在的事情。”培养工匠精神,需要从技术上、细节上、服务上下功夫。工匠们不满于现状,不走寻常路,将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赋予每一个产品研发、每一项技术革新和每一道工艺精进中去,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求新、求变、求发展、求突破。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相结合,二者在教学价值、教育任务和教学环节各方面皆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不仅具有高职教育中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和优势,强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意义,更抓住了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灵魂。

(一)个人层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

“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换言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就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注重职业品德和态度的养成,即“德艺双馨”。高职院校學生的道德观最为重要的阶段就是大学时期,这个时间段形成的影响极其深远。当下社会的分工和专业能力极为细化,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职业态度、观念、纪律、作风等都有着极高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对思政课程加强职业道德授业规范,将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以更加直观、具体、有效的方式引进课堂、贴近学生,帮助学生端正职业态度,树立正确的职业信仰,鼓励学生在当下的校企合作和今后职场工作中,合法经营、热爱工作岗位、踏实劳动、敬重职业操守、勇于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二)社会层面——有利于弘扬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职业都很光荣。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是人们参与职业活动和职业生活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社会转型节奏过快,面对社会压力和现实挫折,部分年轻人纷纷以“躺平”的方式主动退缩,选择放弃;他们流行“佛系”,表达一种“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更不用说从事辛苦的工作;平日里强烈支持国货崛起,买单时“我还是选择熟悉的外国商品”的消费尴尬;择业时,他们又常常陷入“轻松的工作不好找,艰苦的工作不想去”的就业矛盾等,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有助于端正大学生心态,使其理性看待自身定位;唤醒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民族荣誉感和文化认同感。

(三)国家层面——有利于践行爱岗敬业的核心价值观

2021年3月,“工匠精神”被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社部《“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将以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为牵引,大规模多层次培育技能人才,实现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加上一些不稳定因素加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新时代新阶段,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对转变就业矛盾,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挑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敬业作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大学生)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旨在引导人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意在激励每一个劳动者(学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全身心投入,用工匠的崇高精神和美好品质鞭策自我,厚植工匠文化,激发劳动热情,恪守职业道德,在辛勤劳动中创造幸福,在诚实劳动中收获快乐。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上好第一课堂,提高以“工匠精神”为内容的教学质量

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任务的高校思政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高职学生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

1.扩展教学内容

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中国精神、“四个自信”、创新创业形势等知识点相融合,渗透到教学中去。深入挖掘典型工匠、杰出校友、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将“高大上”的理论要点转化为“接地气”的教学话语,帮助高职学生理解并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引导崇尚技能、热爱劳动观念的形成。

2.优化教学模式

教师重视情境教学和问题导向,运用对分课堂、翻转课堂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学生专业,进行工匠精神的主题演讲、案例讨论、现场辩论、情景解说、VR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等,加强对学生差异化和个别化指导,让学生在自主式、合作式、互动式和探究式学习中,认知坚守技艺、执着专注、永不放弃、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

3.开设“1+1”思政大课堂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百名工匠”进校园活动,一名工匠一名思政课教师结对子等方式,每学期定期邀请工匠进思政大课堂。思政课教师扎实的教学理论功底和授课技巧联合工匠们丰富的实战技能和鲜活的案例素材,能让学生感受有血有肉的工匠精神教育,让工匠们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质“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二)建立第二课堂,打造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

以精神文化育人是工匠精神培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共同营造“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育人环境,离不开高职校园文化的用心营造。

1.物化工匠精神

充分整合院校资源,利用宣传长廊、教室墙壁和走廊、学生广场、LED电子屏幕、校园标语等多种平台和渠道载体,通过人物介绍、事迹概述、卓越贡献、名言警句等内容,增加技能工匠的知名度,大力宣传大国工匠及工匠精神,让学生時时处处感受浓厚的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2.研传工匠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或者思政部门可以牵头与学工处、院团委、宣传部、图书馆等联合开展班会、团课、党课、宣讲会、报告会、读书会等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协调教务处深入挖掘现有资源,研究开发工匠精神公选课程,让学生自主选课,有组织、有计划、有保障地推进工匠精神以更加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3.引领工匠精神

创新立德树人工作,全力配合推进“三个一百”(百名劳模进校园、百名工匠进课堂、百名校友讲奋斗故事)工程落地。受到思政课课时有限的影响,只能选取少数工匠走进思政课堂。故,依托名师工作室定期邀请工匠或者技能大师、技术能手、企业家和优秀校友进校园,与大学生面对面,分享为人学艺的体会和经验,展示工艺技能风采,在现身说法的交流互动中,让学生将尊重技能、尊重工匠、敬畏劳动的思想转化为内生动力,形成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用好第三课堂,构建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的社会实践

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紧跟思政课教学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步伐,推动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首先,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师徒制学生顶岗实习和日常走访企业等教学安排,让学生在角色参与和角色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通过以PPT、短视频上台分享展示或者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素材资源。

其次,构建手机微课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媒体时代智能手机的功能,通过微信公众号、教学微信群的建立,把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点、视频用微课的方式推送给学生,打造“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网络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润物细无声”,努力让学生对工匠精神、对思政课“路转粉”。

最后,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开展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工匠精神专题社会调研、红色景点、科技馆、博物馆、社区服务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匠精神”外出实践活动。通过“走出去”,让学生带着对“工匠精神”的感性认知走进工厂,走向企业,融合社会大课堂,丰富学生阅历,磨砺学生意志,校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碰撞,擦出对工匠精神现实力量的“真火花”。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www.gov.cn/xinwen/2020-11/24/con-tent_5563856.htm.

[2]常晶.工匠精神:迈向制造强国的蓬勃动力[N].中国青年报,2021-09.

[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EB/OL].cpc.people.com.cn/n/2015/0429/c64094-26921002.html.

[4]人社部:“十四五”时期将新增技能人才超四千万人[EB/OL].www.gov.cn/zhengce/2021-07/06/content_ 5622640.htm.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6]孙伟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点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暨全国劳模文化研究联盟第二届年会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8(12).

◎编辑 孙彦君

猜你喜欢
工匠思政院校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90后大工匠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光影视界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工匠神形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