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首府战略下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1-01-09 09:31周志超张家寿
桂海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工业

周志超 张家寿

摘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题,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表明,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工业强市是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同时,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工业高质量发展。强首府战略背景下,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着产业生态圈不完善、强优工业企业少、要素保障和支撑不足等诸多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应多措并举,从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内育外引”一批龙头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深化区域产业合作等多个方面发力。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4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1)04-0063-07

基金项目:广西党校(行政院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强首府战略下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2021ZDDY003);广西全区社会主义学院系统招标课题“新阶段广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SYXTKT202107);南宁市培养新世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专项资助项目“新时代推动非公有制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研究”(2020017)。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壮大实体经济,都离不开制造业。”[1]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强市是省会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目前,济南、太原、贵阳等多个省会城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2019年,广西出台的《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将“做强现代先进制造业”列为首要任务。2021年,广西印发《关于推进工业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推动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目前,南宁工业强市战略已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南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增速分别高于广西、全国平均水平1.8%和0.2%①。但是,南宁工业薄弱基本情况没有改变。在国内外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兼顾下,如何通过工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强首府战略落实落地是亟待突破的关键性问题。

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领会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需要我们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两个层面来把握。

(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

1.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世界强国兴衰史反复证明,制造业是兴国之器和强国之基。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曾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德国、日本等迎头追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头羊。据统计,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28.7%左右[2],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因错失工业革命的机遇,制造业发展落后,国家积贫积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走工业化道路,使中国快速成为制造业大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2.工业强是城市强之基。我国工业强市均是经济强市。例如,深圳、苏州、广州、成都等均是万亿GDP城市,且成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以深圳市为例,深圳始终坚持制造强市之路,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深圳是全国制造业规模最大、制造业结构最优、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城市之一。2019年和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目前,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72.5%和66.1%。深圳5个区上榜“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2020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0.6%,远高于全国增速。深圳成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之一[3]。南宁要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真正成为拉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就必须走工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工业强首府之路。

(二)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1.工业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工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工业提供的产品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从需求角度看,中国人民追求更高生活品质。我国人均GDP连续两年突破1万美元,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已基本达到联合国富足标准,且14亿多人口中包含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正处于消费升级加速期。从供给角度看,“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尚未达到消费者高品质需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国制造业与美、日、德等制造业强国仍存在差距。所以,要更好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就必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迫切需要工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人均GDP约10504美元,根据2017年世界银行划分标准,我国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区域[4]。从日本、韩国等国家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和拉美各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5]的教训表明,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高质量发展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6]。因此,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必须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南宁工业高质量发展除了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回流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优势“双向挤压”严峻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冲击之外,更多问题在于自身工业发展质量不高。

(一)产业生态圈不完善

1.产业规模小而弱。与全国省会城市相比,南宁工业总量排名靠后,与东部、中部省会城市差距悬殊。南宁尚无千亿元产业,不仅工业体量小,而且增速慢。根据历年统计公报可知,2017年,南宁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189.89亿元,而成都为5217.2亿元、长沙为4101.47亿元②;2018年,南宁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倒数第一③;2019年,南宁全部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而昆明和长沙分别增长4.6%、9.0%④。与广西区内城市比,南宁工业总量位居第二,与排名第一的柳州差距在扩大,与北海、贵港等地市差距在逐渐缩小。从2018-2020年度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成绩单看,南宁落后于北海、贵港、玉林、崇左等市,与首府城市地位不相符[7]。

2.产业结构不合理。南宁传统工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规模尚小。据统计,2019年,食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建材、造纸、木材加工等传统产业比重超过一半。与成都对比,南宁传统产业比重大,而成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产业等增长较快。南宁产业链条短。例如,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大量零部件需要从外地购买。在工信部评选的前五批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中,南宁尚无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

3.产业集聚程度低。产业集群特色不突出,工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南宁尚无千亿元产业园区,产业布局较分散,呈现出一个产业分布在多个园区和一个园区拥有多个产业,且同一园区不同产业间关联性弱。由《南宁年鉴2019》可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主导(重点)产业中均布局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广西—东盟经济开发区中包含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家具制造等多个产业。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行榜和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排行榜中,南宁均榜上无名。南宁缺乏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成都的地标性产业,长沙被誉为“工程机械之都”,南宁亟待打造地标性特色产业集群。

4.产业配套设施不完善。部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承载能力较弱。南宁有的工业园,水压不稳定,生产期间时有停水现象。有的开发区,入驻企业受停电困扰,尤其用电高峰月份,突如其来的停电给企业带来不小影响。我国很多城市工业园区在开始招商时已基本完成“七通一平”,有的达到“九通一平”。例如,2019年,宁夏70%以上的工业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8],而反观南宁个别工业园区,项目签约后还未完成“三通一平”。高标准工业厂房少,部分工业园区存在交通不便利、生活配套和商业配套不完善,招人和留人难。

5.营商环境不优。从纵向对比,南宁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从横向对比,南宁营商环境与国内多个城市差距较大。多个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南宁营商环境排名靠后。《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报告》对全国36个主要城市排名,南宁位列第28名;《2019年广西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显示,南宁营商环境排名位于贵港、柳州等市之后;《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2020)中,南宁营商环境在经济实力最强100城市中位于第45名,比贵阳、南昌分别落后16个名次和14个名次。

(二)强优工业企业少

1.工业龙头企业凤毛麟角。南宁缺乏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极少。2019年,南宁百亿元级企业只有3家,大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值10亿元至50亿元的工业企业只有24家,50亿至100亿元企业为空白⑤。2020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中所在地在南宁的仅有2家。南宁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数量在减少,由2017年660家,下降至2018年456家和2019年361家。目前,南宁上市的工业企业数量10家左右,而昆山高新区上市挂牌企业30家。

2.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匮乏。南宁不仅工业龙头企业极少,而且高精尖的中小企业也不多。中小企业数量多、实力弱,中小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例超过8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很少缺乏單项冠军企业,与本地大企业产业链配套较弱,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足。例如,工信部公布的前四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冠军产品名单中,南宁无一上榜。2017年,宁波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仅2家,2020年发展到51家,雄踞全国首位[9]。

3.企业绿色化、智能化步伐缓慢。南宁绿色制造工厂少且增速慢,从工信部公布的前五批绿色工厂名单看,南宁共有6家入围,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各1家、第四批和第五批各2家;而深圳绿色工厂有41家,其中第一批8家、第二批2家、第三批5家、第四批9家、第五批17家⑥。南宁智能工厂也较少,2018年首批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共25家,其中南宁2家,桂林6家;2019年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共35家,其中南宁5家,柳州10家⑦。

4.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南宁工业产品中知名品牌少、高端产品少、绿色设计产品少,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南宁拥有知名品牌数量不仅远少于发达地区,而且还少于广西的桂林、柳州。目前,南宁仅拥有4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桂林有6个、柳州有10多个。对比分析2019年南宁与成都主要工业品可知,南宁生产的工业产品多集中在纸浆、饮料、啤酒等低端产品,缺乏像成都的集成电路、手机等高端产品。工信部公布前五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中,南宁缺少绿色设计产品,而广西的柳州、贵港、来宾等地有绿色设计产品。

(三)要素保障和支撑不足

1.技术创新不足。南宁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较少,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南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1.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3%[10]。创新扶持政策效果不理想。例如,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收入免征增值税和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优惠政策”“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等,不具备享受该政策资格的企业占比分别为76.20%、79.60%;对于“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项政策”“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等,公众的不知道率分别为29.25%和20.16%[11]。

2.人力资源短缺。南宁面临高端人才难引进,技术工人难留住的尴尬境地。据调研,多数企业反映很难引进985高校的毕业生,人才瓶颈制约企业发展。长期在南宁工作生活的两院院士人数很少,南宁的院士多为柔性引进人才。整个广西的院士人数还没有国内很多高校一所学校的多。截至2018年底,在广州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97人。南宁不但缺乏高层次人才,而且技术工人也短缺,一些企业反映熟练的蓝领技术工人最为紧缺。目前,南宁高技能人才约占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的22%[12];广州高技能人才占全市技能劳动者比例约33%[13]。南宁本地培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流失到外地,高技能人才数量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3.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局面未得到根本改变。据调研,企业融资渠道较少。融资方式以传统不动产抵押贷款为主,对税务贷款、知识产权贷款等新的融资模式应用较少。企业难获得“信用贷”,即便获得往往金额较小,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部分工业企业因规模较小,缺乏可抵押的不动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获得金融机构融资支持。南宁优质工业企业少,大部分企业无法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现有产业发展基金发挥的杠杆作用较小,个别金融机构对国家、各级政府推行的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担保融资成本仍较高,且担保机构放大效应不明显。

4.工业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南宁工业园区用地紧张与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并存,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2019年底,广西—东盟经开区标准厂房空置率达60.91%⑧,横县六景工业园内存在一些闲置工业用地。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用地十分紧张,一些好的工业项目因土地供给不足而无法引进和及时落地。同时,部分园区可利用土地中,相当一部分被其他项目占用,符合“两规”的剩余工业用地严重不足,工业发展空间被大幅挤压,难以承载较大工业项目落地。

5.工业数据利用不充分。工业数据尚未有效发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南宁有的企业数据资源丰富,但对数据不重视,大部分工业数据处于“睡眠”状态,“不想用”;有的企业对大量工业数据想用,但缺乏数据分析的手段和人才,“不会用”;有的企业对数据应用规律认识不足,认为数据应用投入大,“不敢用”;有的企业信息化基础差,企业数据底账不清,数据采集不上来或者数据质量不高,“不能用”;等等。目前,大量工业企业的数据是低水平的、零散的、局部的,数据管理粗放、应用程度不深、应用范围不广,限制了数据要素的价值发挥。

南宁市应针对自身发展不足,多措并举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强首府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一)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1.做强先进制造业。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三大重点产业。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广西中药资源总数居全国首位。南宁应发挥广西药用植物园和广西中药资源优势,加快中医药壮瑶医药产业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利用大数据、互联网、5G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展智能制造进园区活动,引导鼓励工业企业尽快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构建服务型制造体系,深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两业融合”。例如,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强化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有机融合。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品牌建设,增加国内外知名品牌数量。创品牌,打响南宁制造品牌,实施“南宁品牌提升计划”,努力从“南宁制造”向“南宁创造”转变,由产品向品牌转变。加大对已有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宣传和推广,提升品牌价值、影响力和竞争力,利用媒体、广交会、展览会、各种推介会等多种平台,向市内外推广宣传“南宁制造”的优质产品,不断提升知名度,由广西知名品牌逐步向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名牌迈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品质,打造世界品牌。

3.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围绕产业链全景图,加快生物医药、铝加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等“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采取产业链精准招商。例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围绕现代中药领域招大引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围绕申龙、天际等新能源汽车项目,引進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快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链、生物医药产业链、高端环保装备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提升关键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学习杭州围绕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建立产业链“链长制”,推进建立“链长制”常态化机制,全面统筹产业链规划和发展。同时,应注重挖掘产业链中加工制造部分利润,努力形成竞争优势。

(二)做强做优工业园区

1.构建“产城人”融合格局。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在招商开始时完成“七通一平”,提高产业承载力。坚持绿色理念,以绿色制造为抓手,深入开展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步伐。将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以南宁高新区为试点,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内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高端公共配套服务的发展经验,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促进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企业“来了就不想走”的产业高地。

2.优化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坚持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对南宁工业园区布局进行优化调整,突出各工业园区主导产业。每个工业园区确定3-5个主导产业,进行错位发展,并作为后期招商引资和项目布局依据。充分发挥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瑞声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行精准招商,着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现代产业集群。同时,对全市产业园区内存量企业进行整合,逐步将不符合各产业定位的企业腾移,对于不符合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产业定位的企业有计划地疏导至县域工业园区;对新引进的企业严格按照各产业园定位进行合理布局,进而加快产业集群化、集群特色化,早日实现千亿元产业和千亿元产业园的目标。

(三)“内育外引”一批龙头企业

1.多措并举招大引强。瞄准世界制造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和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以“三企入桂”为重点,以商招商带动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南宁地理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东盟国家小语种人才优势,构建多元化招商机制,通过主要领导带头招商、产业链精准招商、市场化招商、主题招商、云招商等方式,吸引强优企业来南宁落地生根。例如,南宁引进全球精密制造龙头企业瑞声科技之后,瑞声科技相继已在南宁落户7个项目。

2.着力培育本土企业。建立南宁工业龙头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推动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做优,抓好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本土成长性企业培育发展。根据企业生命周期,有效发挥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抓两头、放中间”,对处于形成期的企业给予扶持;对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给予退出援助;对处于“中间”即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充分放开,交给市场。采取“一企一策”帮扶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争做单项冠军企业和产业链领航企业。总结推广复制本土成功培育“瞪羚”企业的经验,大力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对年产值(或营业收入)增速达20%以上的明星企业,可给予企业所得税市、县两级留成部分一定比例的奖励,激励明星企业快速发展,支持明星企业兼并重组。

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以深圳、广州等国内营商环境一流城市为标杆,推进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和提高企业满意度。提高惠企政策的针对性、知晓率、普惠率,学习深圳通过在线课堂、专题培训、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宣传、解读涉企政策措施,让企业感受得到改革红利。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难点”“痛点”“堵点”,进行及时整改,推行“一企一策”精准帮扶,为企业提供“五星级服务”,促进政府与企业间的良性互动。

(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

1.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广西申能达科技企业孵化器、“南宁创客城”等平台,着力培育自主创新企业群;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研发中心,增加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坚持科技自立自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完善科技金融政策,加大鼓励首台(套)关键技术攻关政策扶持力度,并对应国家级和省级分别给予大额一次性奖励。加强保护知识产权,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和中介服务体系,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建立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速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政府加大采购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大力度激励企业创新活力。

2.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育企业竞争最需要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最适用的实用型人才,并尽力将人才留在本地。加大校企院所联合培养人才力度,构建多元化的学习体系,推进全民终身学习教育机制。统筹产业规划和人才引进,提升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创新引才模式,鼓励南宁企业通过“人才飞地”引才。祛除“官本位”思想,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的双重激励作用,让人才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落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意见》,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归属感。

3.加快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搭建更多资本融资平台,鼓励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科创板、引入境外低成本资金等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设立更多产业引导基金,并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提升广西(南宁)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企业金融超市、“两台一会”、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平台功能,推动政金企对接,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持良好信用,提高信贷机率和信贷额度。创新融资手段和方式,借鉴苏州高新区“高新贷”、济南“人才有价”的融资形式,解决企业融资困难。利用南宁打造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的机遇,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充分抓住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贯彻落实科技部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促进企业与投资机构、金融机构对接,大力支持西部优质企业通过“新三板”、科创板上市融资。

4.调节土地供需矛盾。提高南宁规划工业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例,通过清理僵尸企业、盘活闲置土地、实施差别化供地等解决土地供需矛盾。强化产业用地和项目落地统筹,优先解决工业百强企业扩大产能用地用房需求,优先满足和保障重点招商项目用地需求。考虑重型设备厂房要求,提高标准厂房建设等级。对企业进行“亩均论英雄”改革,优先支持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成绩”高的企业用地需求。完善司法处置存量工业用地机制,杜绝投机资本炒作工业用地资源。

5.提升数据要素价值。相比土地、资本、劳动等传统生产要素,数据生产要素的相对重要性在快速提升。提高企业对数据新要素的认识,引导加快企业数字化改造步伐,不断扩大数据创造和采集规模,完善数据采集、使用、统计分析、风险感知等。深入挖掘数据创造价值,充分发挥数据预测市场需求、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数据实时监测预警等功能。建议南宁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数字化水平摸底调查,建立一个项目库,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并举办制造业数字改造攻关项目对接会,帮企业牵线搭桥。

(五)深化区域产业合作

1.积极探索完善“飞地园区”。建议借鉴苏宿工业园区的共建经验。苏宿工业园区将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整体移植,双方携手共建高效协调机制,成立联合协调理事会、双边工作委员会等管理层级,形成苏宿两地权责明确、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的体制机制,把两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条件巧妙“圆融”后真正实现了“共赢”。同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一张蓝图绘到底”理念,以高质量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14]。总结南宁高新区与武鸣区“飞地园区”合作共建有效做法,创新飞地园区合作机制,从税收、GDP分成、投资、飞地管理等方面确定双方合作形式,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南宁与深圳、广州等地共建“飞地园区”模式,引入先进理念,对标最高标准,切实提高“飞地园区”发展质量,及时推广可复制的园区共建经验,促进区域合作共赢、协调发展。

2.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作。加强与广西区内城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合作,提高周边城市配套性来保证产业链效率。加强跨界合作,共建市际合作示范区,构建市际边界地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合作中,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合作理念,寻找契合点,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两地或三地产业融合发展。主动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对接,利用产业梯度差优势,加强产业协作。例如,将广西中医药资源禀赋优势与香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优势、澳门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优势相结合,合作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15];加快建立南宁与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相关部门常态化交流对接机制,在深圳设立南宁驻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服务中心,从服务好企业入手,努力成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產业转移示范城市。

3.扎实推进跨国产业合作。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RCEP等为载体,推动跨国合作园区建设,加快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争取一批跨境合作产业园落地南宁,争建中新(南宁)工业园、中澳(澳大利亚)产业园等多个国际合作园区,全力推进园区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并通过“泰中罗勇工业园”“马中关丹产业园”等平台,加快走向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步伐,建设面向东盟的电子信息产品、城轨车辆制造、新能源汽车等出口基地[15]。

①根据《2020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整理。

②根据《2017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7年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整理。

③参见《南宁年鉴(2019)》第407页。

④根据《2019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长沙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资料整理得出。

⑤参见《南宁年鉴(2020)》第187页。

⑥根据《2017年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示范名单公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四批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五批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等资料整理。

⑦根据《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公布2018年首批广西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关于公布2019年智能工厂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等资料整理。

⑧胡明峰:《直面监督担起责任解决问题》,南宁日报,2019-12-30(2)。

[1]鹿心社,蓝天立.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N].人民日报,2021-05-21(13).

[2]黄泰岩,杨杰东.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特征与价值[N].经济日报,2021-01-21(10).

[3]姚龙华.先行示范,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N].深圳特区报,2021-03-07(A8).

[4]赵磊.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基于工具理性抑或价值理性?[J].党政研究,2019(6):118-128.

[5]高谦.拉美为何落入“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18-09-17(2).

[6]吴漾.韩国何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N].学习时报,2021-01-22(2).

[7]广西推进工业振兴,这4个地市获补助1亿元[EB/OL].http://gxt.gxzf.gov.cn/wzsy/tzgg_6719901/ gxyw/t8018278.shtml.

[8]丁建峰.宁夏70%以上工业园区实现“九通一平”[EB / OL]. https://www. nxnews. net / cj / cjdyx / 202001/t20200123_6562243.html.

[9]宁波:炼成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方法论[N].佛山日报,2021-03-03(7).

[10]南宁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推进强创新工作,研发投入强度定下新目标[EB/OL].http://kjj. nanning.gov.cn/kjgl_13355/kjdt/mtjj/t4677229.html.

[11]四上企業创新发展平稳,制约因素不可忽视[EB / OL]. https://www. nanning. gov. cn / sifw / sjjd / t3996260.html.

[12]陈蕾.南宁市有力实施“支撑计划”等人才激励政策[EB/OL].http://www.nnnews.net/yaowen/p/ 3010222.html.

[13]广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GDI智库联合发布《广州人才发展白皮书(2018)》[EB/OL]. http://www.gz.gov.cn/zwfw/zxfw/kjcy/content/mpost_ 2860998.html.

[14]http://www. sipac. gov. cn / szgyyqtzyq / txdt / 202101/bdf3qqc6df3841f28c45eb942d69flcd.sheml

[15]周志超.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扎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N].南宁日报,2020-01-03(10).

责任编辑莫仲宁

猜你喜欢
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工业
工业人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试论新发展理念下的创新型政府建设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深刻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工业4.0”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