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母猪分娩阶段生产成绩的重要因素

2021-01-10 09:30侯林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21年6期

侯林

摘  要:批次配种结束后,母猪的胚胎数量已成定局,如欲提高猪场生产成绩唯有从分娩阶段入手。为此,笔者详细阐述了分娩阶段会影响母猪生产成绩的一些重要因素,力求能给初学者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后备母猪;情期;热应激;背膘;教槽

中图分类号:S8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21)06-0037-04

1  后备母猪情期管理对分娩阶段生产成绩的影响

养猪业一般认为后备母猪首次配种的适宜年龄是220~240日龄。然而,如果后备母猪是从国外引进的纯种猪,首次配种的年龄很可能要大于这个年龄段,因为种猪的基因纯度越高其发情的时间越晚,即发情的年龄越大。如果将后备母猪230日龄以后的天数认定为非生产天数,这势必会大大增加繁育母猪的非生产天数。在临床实践中,后备母猪在第2个发情期即可配种,且如果能够成功配种,则可以获得较多的窝产仔数;处于第1个发情期的后备母猪在机体发育上还没完全成熟,而处于第3个发情期的后备母猪并不会增加排卵数,故在第2个发情期给后备母猪配种是最适合的。

随着猪场的规模越来越大,传统的连续生产模式逐步被大规模批次化生产方式取代;然而,批次化生产方式所采用的同期发情法几乎会掩盖大部分未发过情的后备母猪的发育情况。机体发育未成熟的母猪被动受孕产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接下来的窝产仔数和母猪断奶后的再发情,所以业界普遍认可采用批次化生产方式饲养的繁育母猪群的年更新率会达到50%左右,而采用连续生产模式饲养的繁育母猪群的年更新率低于这一水平。

要充分挖掘后备母猪潜在的生产性能,应做好诱情工作,建议在配种前10 d让母猪自由采食,以此起到促进卵泡发育和增加排卵数的目的,此方法是提高后备母猪分娩成绩普遍采用的手段之一。

2  妊娠母猪管理对分娩阶段生产成绩的影响

2.1 妊娠初期管理

研究表明,母猪配种后的前9 d是卵子受精和受精卵分裂的植入期,如果营养代谢过于旺盛,机体拥有的能量过高,会影响孕酮的分泌,导致部分受精卵死亡,降低受胎率。因此,一般的建议是将母猪的采食量限制在1.5 kg/d~1.8 kg/d,具体的采食量还应根据母猪的品种及其所处的胎龄灵活调控。

母猪在配种后转栏或移动不当会影响分娩舍的生产成绩。对母猪的转栏建议分两种情况处理:第一,如果配种后母猪需要转栏,那么在配种的最后一次输精后4 h~40 h进行,这一方法有助于提高胚胎的成活率;第二,在配种的最后一次输精30 d后转移母猪,这可以避开胚胎最敏感的时期,即配种后一个月,能有效提高胚胎的成活率。配种后3 d~30 d的这段时间是胚胎迁移、着床的时期,也是母猪生理状态的不稳定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转移母猪,可能会出现自发性流产,或窝产仔数减少。

2.2 妊娠中期管理

妊娠中期是母猪乳腺高速发育的关键时期,采食量过大会导致乳腺脂肪沉积过多,从而造成乳腺发育受阻、细胞分化减少,引起产后泌乳不足。研究表明,母猪过肥可导致每日泌乳量减少1.91 kg。为避免妊娠母猪过量采食,建议每天的采食量保持在            2.3 kg~2.5 kg,具体的采食量要根据母豬的品系和所处胎龄的不同灵活调整;此阶段的目标是让母猪获得适宜的增重,产仔时的背膘厚达到18 mm~22 mm,乳腺得到充分发育。

2.3 妊娠后期管理

妊娠后期是胎儿生长最重要的时期。胎儿体重的60%是在妊娠90 d后开始增加的,胚胎会加速增加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矿物质的含量,其中增加最快的是矿物质含量,另外胎儿迅速发育、增重。为满足胎儿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建议从妊娠91 d开始给妊娠母猪增加含高能量、高蛋白质的哺乳料的饲喂量,并精准控制增加的饲料量。母猪会加强新陈代谢同化作用,迅速增加体重,同时也会显著增加所需的营养物质。由于胎儿体积快速增大,子宫也相对膨胀,母猪消化器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消化功能受到较大的影响。建议此时减少青绿饲料的饲喂量,增加精料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饼类饲料的饲喂量,从而满足母猪体重迅速增加与胎儿快速生长所需要的营养。

3  热应激对母猪分娩阶段生产成绩造成的影响

3.1 仔猪体温与初乳抗体对分娩阶段生产成绩的影响

初生仔猪的体温为39 ℃,出生后的适宜环境温度为35 ℃。环境温度为25 ℃~30 ℃时,仔猪为了维持体温,会拥挤在一起而憋死。最新研究显示,仔猪出生后的适宜环境温度以38 ℃较为理想。

冬季,为防寒保暖,分娩舍的门窗往往关闭,导致猪舍内密不透风,虽然猪舍内暖和,但湿度非常大。管理人员进出猪舍时会造成大量的冷风进入,使猪舍内的温度忽高忽低,这种热冷交替的剧烈变化会使仔猪无法忍受,紧跟而来的不稳定因素会接踵而至,严重时会造成仔猪的大量死亡。分娩舍内的温度每升高1 ℃,母猪每日的采食量会下降约100 g;温度越高,母猪的采食量下降幅度就越大。母猪的采食量下降会导致泌乳量减少,相应地仔猪获得的营养物质就减少,导致活力变差,耗损量增大。所以,建议分娩舍内的温度保持在23 ℃~24 ℃。

夏季,热应激会影响母猪的发情,往往会使其出现乏情或排卵不正常;在正常情况下,母猪可以分娩12~14头仔猪,但受热应激的影响结果只能分娩8~9头。母猪本该在怀孕114 d后产仔,然而因胎儿少,子宫留出的空余空间大,胎儿彼此之间没那么拥挤,所以它们会在子宫内多停留1 d~2 d,身体随之又长大一圈;当羊水破裂时仔猪应随之产出,但是由于胎儿体格过大,母猪会出现难产,导致产程延长;当羊水破裂时,待产的仔猪由脐带供氧转换为靠肺脏吸氧,然而因胎儿太大导致母猪出现难产,进而致使胎儿堵在子宫或产道内,使其无法进行正常呼吸而被活活憋死。在没憋死之前,胎儿会出现应激反应,即脱粪,由于没有羊水的稀释,胎粪会黏附于待产仔猪的体表和母猪的子宫壁,当看到产下的仔猪身体表面全是黄黄的黏黏的胎粪时,说明子宫已无羊水,这些仔猪都是由缺氧造成的不健康的仔猪。黏附在母猪子宫壁的胎粪很难清除,导致母猪发生子宫内膜炎,最终被淘汰。

前文提到,由于母猪子宫内的待产仔猪体格过大,导致分娩的母猪产程延迟,使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8~9头的仔猪产下。在正常情况下,母猪分娩一窝的产程在3 h左右,每产一头仔猪的间隔时间为15 min左右,且产下的仔猪会在10 min左右找到母猪的乳头,并能获得充足数量的初乳;但是,产程延迟的母猪可能需要花6 h~8 h的时间才能完成产仔,那些延迟产下的仔猪虽然看上去体重都在1.5 kg以上,但大多数因产程过长引发脑缺氧而发展成弱仔,它们在出生后90 min左右才能找到母猪的乳头。这些看上去个头很大的弱仔俗称“傻子猪”,不但行动迟缓,吮乳无力,而且反应迟钝,易受寒,易被压死,易受病菌侵袭。

综上所述,为提高分娩阶段的母猪生产成绩,降低死淘率,在夏季建议把分娩舍内的温度调控在23 ℃~24 ℃的恒定温度。

3.2 分娩舍记录与护理

在分娩舍的管理中,要详细记录每头母猪的产仔情况以及每头仔猪出生的时间、出生时的前后姿势和体表是否黏附有胎粪,并注意观察它们的吮乳情况和母猪断奶后的发情配种情况。在产仔过程中,当发现产程过长或产出的仔猪体表黏附很多胎粪时,要及时检查母猪的产道,确认是否有仔猪被卡在产道或堵在子宫内等异常现象。如有上述情况,应及时进行助产;如没有,应尽快注射催产素,催产素的剂量一次不能超过20万IU,并配合人工助产。当注射催产素后仍没有观察到催产的作用,母猪反而流出很多乳汁,则应立即停止使用催产素,因为催产素会造成乳腺泡的收缩,使乳汁外溢。在分娩舍的记录过程中,弱仔在3日龄打补铁剂时,要减量注射,因为弱仔得不到充足数量的母乳,过少的乳蛋白与补铁剂无法充分转化成乳铁蛋白。当补铁剂残留过少时会引起铁过敏,残留过多时会引起铁中毒。建议在注射补铁剂时最好提前熟知仔猪生产历史,以此来掌握补铁剂量。

建议:仔猪出生后对所有仔猪腿部进行防护,避免因关节损伤造成不必要的淘汰;阉割时要严格进行消毒,防止因阉割感染造成不必要的死亡;实践中,因阉割被感染死亡的悲剧一直都在猪场重复上演,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产床建议每天进行2~3次的拖洗消毒,减少病菌滋生。

4  泌乳期管理对分娩阶段生产成绩的影响

母猪在分娩前通常会多喝一些水,以应付之后48 h~72 h的泌乳造成的水分丢失;母猪在产仔当天不会起身采食,产仔第2天起身后只喝几次水,产仔第3天才开始少量采食,产仔第4天和第5天开始逐渐恢复采食。

母猪用于维持自身体正常活动所需要的饲料量约是其体重的1%,如体重200 kg的母猪自身身体需要的饲料量为2 kg。

每哺乳1头仔猪,应增加0.5 kg的喂料量,如窝产12头仔猪的母猪,应喂给6 kg的饲料;如母猪的体重为200 kg,哺乳12头仔猪,则每日采食量大约是8 kg。

初生仔猪至少需要摄入250 mL的初乳方能存活;母猪初乳的产量和仔猪的初生重是决定仔猪能否存活的关键因素;仔猪的肠道仅能吸收母猪产仔后24 h内所产初乳中的抗体,故需守住最初黃金6 h的吸乳时间;初生仔猪摄取足够数量的初乳,不仅可以使肠道吸收面積增加约100倍,而且可增强免疫力和成活率。相关数据证明,初生重每提高100 g,仔猪的断奶体重可以提高350 g~1 070 g。

仔猪出生后,吮吸初乳的间隔与存活率的关系为:⑴ 间隔0 min~20 min,成活率为90%;⑵间隔20 min~40 min,成活率为65%;⑶间隔40 min~60 min,成活率为65%;⑷间隔超过120 min,成活率为10%。

5  母猪的背膘管理对生产成绩的影响

断奶时,母猪的发情间隔与其背膘厚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发情间隔时间的长短随着背膘厚的增加而拉长。

在哺乳期,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背膘厚损失介于1 mm~4 mm;断奶时,初产母猪和经产母猪的背膘厚分别为16 mm~20 mm和  13 mm~16 mm时,断奶至再次配种的时间间隔最短,7 d内发情率和下次分娩率最高。

尤其是后备母猪,最理想的背膘厚应为 11 mm~12 mm,背膘厚小于10 mm或大于   14 mm均会影响繁殖性能,导致不发情、产仔少、弱子多等一系列影响母猪生产性能的问题。

6  分娩阶段仔猪教槽管理的意义

6.1 教槽管理的意义

对仔猪而言,教槽料能促进哺乳仔猪胃肠的发育和消化机能的完善,锻炼采食、消化饲料的能力,提高断奶体重,提高仔猪断奶后的采食能力,增加采食量,减少断奶后腹泻和负增重,提高保育结束体重。对哺乳母猪而言,教槽料可以降低母猪哺乳期的体重损失,提高母猪连续生产的能力。

6.2 教槽的方法

猪场应在仔猪出生后5 d~7 d开始教槽,每天教槽的时间为下午或者傍晚,最好使用圆形补料槽。料槽应放在母猪的头边,料槽上方光线明亮,可在料槽上方安装灯泡。20日龄起每天饲喂6次,为断奶后独立采食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使断奶应激最小化。如果补料槽内有剩料,应清除干净再添新料。

6.3 教槽的注意事项

在哺乳期,每头仔猪至少采食教槽料  400 g/d以上;补料要有耐心,7~14日龄仔猪只要能去闻、舔教槽料就算成功;仔猪教槽成功的标准为14日龄能够主动进入料槽吃料。

7  结语

本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后备母猪的情期管理、妊娠期管理、热应激、仔猪体温与初乳抗体、分娩舍的记录与护理、泌乳期管理、母猪背膘厚管理以及仔猪教槽管理等可能会影响母猪分娩期生产成绩的因素,目的是期望一线生产管理者重点关注这些因素,因为只有重视才会规避影响母猪分娩期生产成绩的风险,最终获得满意的生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