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格教育视角下学校体育教育策略研究

2021-01-10 00:27吴涛荣丽
体育教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品格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策略

吴涛 荣丽

摘  要:品格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品格教育是青少年塑造道德价值观、建构健全道德人格、培养道德行为的重要教育模式。本文借鉴品格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研究品格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体现和实施途径,尝试设计品格教育与学校体育教学活動相融合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策略,构建体育教育与品格教育互融新模式,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品格教育;青少年;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1)12-0051-03

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体教融合、全人教育背景下,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突出体育“以体育人”本质,体现教育的最大益处在于扩宽视野和塑造品格,构建学校体育教育与品格教育互融新模式,进而深化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

一、品格教育内涵以及教育理念

(一)品格教育内涵阐释

“品格教育”一词来源于英语“Character Education”,代表了一种对人类道德品性的塑造,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美国品格教育协会将“品格教育”定义为:品格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青少年核心道德观念以及道德行为的教育行动,并且要渗透到整个学校文化和课程系统之中,培养其核心价值观。

(二)品格教育的理念

品格教育经过历代教育改革创新,在教育理念,基本原则、教学策略以及实践模式等方面日趋成熟,形成极具特色的教育理论。首先强调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认知。教会学生能够判断什么是正能量行为,比如关心、诚实、公平、责任、尊重他人、勇气、耐心等。其次强调学校课堂行为训练作用。学生课堂发挥品格教育主战场的作用,从课堂学习、校园道德文化熏陶以及品格教育环境优化等方面开展以“尊重”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德育和智育并重。再其次,注重在实践场景中进行品格渗透。积极开发多元化教学模式,营造道德实践场景,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品格教育的乐趣和意义,树立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践行道德行为,进而培养有原则、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品格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品格教育和运动特性结合,培养身心健康意识

体育具有运动特性。体育的本质之一就是通过一系列有目的的运动和训练提高身体机能水平,并在身体运动中达到自我价值认同,实现身心和谐统一,进而提升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人格完整。体育运动特性与品格教育的融合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运动技术学习,培养勤奋和耐心的品格;通过运动参与和体验,培养勇敢顽强的品格;通过运动互动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调整不良情绪,培养温柔善良的品格;通过运动竞技中合作与沟通,培养与人合作的品格。因此,体育运动是身心健康意识培养的直接方式,品格教育是身心健康干预的有效手段。

(二)品格教育与体育文化相融合,塑造体育精神内涵

体育具有文化特性。体育美学理论中,有人把体育理解为以健身、竞技、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努力促进体力和智力、志趣与审美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过程[1]。体育的本质也是对美的价值不懈追求,不断满足人们精神性需求的过程。体育游戏中,通过师生、同伴之间互动和娱乐,促进情感交流;在韵律和节奏中,通过音乐和动作的完美配合,获得审美体验和艺术感染力;在比赛对抗中,通过体能和智力的配合获得优胜的喜悦以及对抗失败和挫折的成功体验。因此体育教学融入文化渗透和品格影响力,可以更好地教育和滋养学生,关注生命质量,彰显体育文化品性,塑造体育精神内涵。

(三)品格教育和体育育人价值相融合,提升体育道德水平

体育是教化和培育的过程,是以身体为载体,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和团队的合作对其进行教育活动的实施,进而满足作为“人”主体内在的心理需求,不断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体育与人格的塑造与教化联系在一起,并由此与社会的道德实践深刻相连[2]。通过体育教育中丰富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学习接纳与关爱;通过竞赛规则的执行和约束,培养遵守社会秩序意识;通过竞技体育的突破和超越,实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高峰体验,培养个人勇于承担责任的品格;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促进品格教育在社会体育服务中的良性延续,明确社会责任认识。因此品格教育与体育育人价值的融合,可以全方位提高青少年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能力,提升体育道德水平,并将良好的品格修养迁移到日常生活和待人接物中,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内外统一的道德行为。

三、品格教育的理念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品格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行动,以多学科交叉研究趋势引领道德教育前沿,已经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和核心素养的培养中。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学科核心素养理论的不断体系化和规模化,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获得巨大进展,品格教育的先进教育理念有助于体育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的形成和强化。

(一)强调个体品格体系建构,拓展核心素养中体育品德教育元素

品格教育是美德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多学科跨界组合,德育和智育并重,助人聪慧,助人善良,注重青少年个体品格体系的建构,培育健全道德人格。因此体育教育应侧重于交叉学科与体育学习相结合,完善个体主体品格培养,拓宽体育品德教育的层面,逐渐实现“多元化”体育品德素养的转变。比如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中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性别特征以及不同群体道德认同特质等确定品格教育的侧重点,并采取相应的教学内容。

(二)突出品格教育反思性,提升体育教师道德指导能力

品格教育侧重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整合,教育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历自我思考和自我反省的阶段,促进体育品德的提升。因此,体育教师需要注重体育教学过程中建造良好师生关系,在协同气氛中开展道德教育指导,强调道德伦理价值的学习,并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授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过程中对品格培养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并在运动参与中获得较复杂的道德情感体验,提高体育品德教育效果。

(三)品格实践智慧支撑,发挥体育品德教育传播功能

品格教育强调个人品格的形成,体育品德的培养不会在体育技术学习、体育游戏和竞技对抗中自然形成,需要在体育教学活动和各种运动实践场景中通过参与体验、责任承担、感悟和反思以及合作与探究中逐步形成。在体育教育中开发更多与品格培养和道德学习相适应的体育实践活动和案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价值观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发挥体育课程教育的道德践行和价值传播功效,提升学生体育品德素养的内化与转化,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四)关注品格行为一致性,形成良好的终身道德习惯

品格教育注重责任教育的转移,也就是基于日常生活需要来设置和实施体育教育场景,突出不同场景中品格行为和品德修养的一致性[3]。因此,探索适合我国学生体育品德教育的理论,更加关注几个统一性: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设定与学生学习目标保持高度统一性,把“主观规定”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体育教育中注意体育场景和生活场景的差异性,发现它们品格塑造的统一性,有意识地调整不同体育场景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教育内容;学校、家庭和社会品德培养环境的统一性,推动体育课内和课外品格行为的一致性。

四、学校体育教育中品格教育实施策略

(一)道德认知视角——综合化发展导向下建立分层分级教学目标策略

“随着道德发展过程逐步趋于综合性、复杂性,品格教育不仅关注确立权威、传承传统和习惯培养,而且在教育实践中融入对道德重要性、主体认同和人格发展等方面的理解与思考,教育目标的定位呈现综合化发展趋向”[4]。青少年体育教育中的品格教育大多来源于在教学、训练和竞赛等不同场景中品格认知的提高和品行实践的操练。通过不同教学目标中体育行为和交流互动的反思和感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规范,锻炼意志品质,进而达到体育运动过程和社会不同生活场景中品格行为的一致和统一(表1)。

(二)道德情感视角——融入式情境中关注学生心灵塑造策略

托马斯·里克纳教授提出品格教育核心内容有三个组成部分,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中起到纽带的作用。首先,体育教师应热情、主動,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传递和展示轻松快乐的情绪体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各项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对青少年的需求及时反馈和积极疏导,营造一种互通式和融入型品格教育情境。其次,青少年一般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体育教学中期待得到教师的关注和热爱,教学过程中情感激励和优秀期待会极大地提升青少年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参与意识。比如可以使用鼓励性的语言“我觉得最近你的体育成绩有明显提高”“我相信你可以坚持跑完1000米”等。再其次,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竞赛小团队等集体互动形式,给予青少年充分的尊重和关爱,建构互助型温暖式同伴关系,在多元化交流互动中体育技能知识传授与道德实践密切配合,以此来塑造青少年理性、成熟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社群化视角——榜样影响下引导学生品格内化策略

“个人在适应他所在社群的生活过程中,通过社群的影响和教育的引导,对社群的道德规范进行理解、体验和践行,内化为个人的美德或品格”[5]。社群中的榜样教育是青少年普遍的学习途径,通过观察周围群体的行为,获取正面道德认知,接受并模仿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格特征。在体育小组教学中,优秀同伴的动作技术完成得细致、规范、严谨,有助于学习体验中形成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根据学校不同校园文化特征,发掘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文化标志,比如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现代体育文化等,将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相融,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社群,引导学生社群品格教育内化;在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中,优秀的学生和运动员往往表现出自信顽强的拼搏精神,教师及时表扬运动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并选出在体育竞赛中的优胜者,为青少年提供可以模仿和学习的体育道德典范,发挥具有影响的人物事迹和偶像正面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并模仿,经过自我反思和道德实践形成优秀品格内涵。

(四)社会责任视角——实战操练中创设品格实践路径策略

学校体育教育是全人教育,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通过体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社会交往沟通中的相关技能,完成社会性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体育教学论专家海尔森基于美国学校体育和德育教育改革的要求而开发的“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Teaching of Personal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PSR”)理念,其本质含义就是通过学习者的自控、参与、设定目标以及协助他人成功体育学习等方式,促进个人和社会责任感的发展[3]。借鉴海尔森TPSR教学理念,在青少年体育教育过程中具体教育实践内容分为尊重和接纳、参与和努力、自我管理、关怀和合作、迁移和超越五个层级(表2)。

五、结语

品格培养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青少年体育教育在遵循“以体育人”本质特征的基础上与品格教育理念结合,引导青少年在运动技术学习、体育文化传播、道德品行形成和道德行为实践等综合素质方面全面培养,构建学校体育教育与品格教育互融新模式,进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根据品格教育的训练理念,研究体育教育中有效品格教育策略,加大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与责任并重。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同时,提高青少年品格教育的有效性,实现青少年品格成长的升华,培养对社会有贡献有责任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体育美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

[2]陈晔,李郁.自由、审美、育化:体育的三大价值诉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02).

[3]罗平.海尔森“个人和社会责任教学模式”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1,18(03).

[4]刘晨.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核心理念、实践模式与发展趋向[J].教育科学研究,2020,31(05).

[5]郑富兴.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品格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策略
21世纪美国品格教育改革再出发:走向课程为本
小班幼儿品格教育的渗透方法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